浅议口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7
/ 2

浅议口译

张陈继

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口译人才需求增加,对口译教学要求更高。口译结合听说、理解、记忆与重构,涉及各跨文化要素。口译者沟通各方,须具备出色的语言技能与跨文化思维。

关键词∶口译;口译员;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口译教学;跨文化思维

一、引言

口译是什么?翻译类型之一。与口译相对的概念是笔译。二者显著区别是口译员要及时提供成果。口译形式有: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1]交替传译指译员边听源语边记笔记。源语可持续为五至十分钟。源语暂停时,译员须完整准确地表述译后内容。可运用演讲技巧,如同本人演讲。同声传译指目标语与源语几乎同时出现。译员在包间中通过耳机将语音译至话筒中。国际会议要求效率,口译较普遍。

二、口译的历史和概念

口译历史源远流长。不同语言的人各种交流、交往时,都在一定程度借助兼通不同语言的“中介人”来达成各方面沟通。近代口译可溯源至巴黎和会,交替传译首次被大规模应用(同声传译则是二战后)。二战结束前的国际会议普遍使用英语和法语。当时制造同声传译设备的科学技术尚未成熟,国际会议通用交替传译。在联合国设立的年代,同传设备发展逐渐成熟。联合国与各国际组织对同声传译产生需求后,英语和法语明显不够。为提高工作效率,使用同声传译。职业的口译员逐渐产生。口译历史远早于笔译,但相关研究却晚于笔译。或许与其当代强实践性有关,起步略晚,直到以斯莱斯科维奇和学生勒代塞雷为代表的法国巴黎学派释意理论出现,口译研究出现转机,为之后理论发展奠定基础。[2]早期到七十年代的研究范围仅限于总结口译与译员经验。到二十世纪初研究方向转变为口译的过程,即口译员如何思考或处理信息。研究随着口译研究的发展,相关研究也逐步进入口译与思维的辩证关系。学术界还缺乏系统的口译概念。一般公认的观点是,口译在现实活动,或在实践中获得的。美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二个文明间的沟通。法国高级翻译学院的国际知名口译专家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在论述口译性质中,指出口译等于交际。在大家璀璨的观点中,人们可指出口译中存在学者的跨文化要素,如不同文化背景、认知方法、文化风俗等。各要素之间关系复杂,须通过深入研究口译方面的理论知识,总结出相应的有效路径。即掌握词句等语言技能远不够,更须掌握各跨文化要素。

三、口译对口译员的要求

理论认为翻译是复杂的,将语言知识与技能结合的过程。口译本身特性为译员提出高要求:在口译过程中,主要翻译者的注意力不应只集中在源语的翻译上,而是须从源语观点中,提炼并接受其观点,接着变成自己的,然后再翻译自己观点,注意用完整准确连贯的表述及通俗易懂词汇将翻译后内容传给听众。这是口译的特殊性所在,与笔译不同。因此,如果是文本翻译等无需口译技巧的情况,笔译足够胜任。口译为学习者和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实践中的口译研究往往常见于语言的层面。一个熟练使用双语的人天然就是一个优秀的口译员吗?事实并非如此,口译不仅是不同语言的转换,而是克服语言文化障碍的工具。所以说,出色掌握双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只是基础,还要有灵活的跨文化交际思维以应对可能的各类情形。否则,可能会出现各类语用失误,降低翻译质量。

各高等院校在普及英语教学方面作用明显。英语专业的同学们普遍在大学中最早接触口译课程。口译课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热情,提高语言能力。应看到,口译实践性强,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有新科技术语出现。新表达方式层出不穷,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均构成挑战。口译工作趋于复杂,译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目前看来,口译课程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理由如下:经过二年英语学习后,词汇、语法、句型、语篇等语言技能得到提升,不再是英语交流障碍了,而跨文化交际思维稍逊。如何进一步提升学习水平呢?口译实践性强,可练习语言思维的转换与交流能力,是较好的选择。学生们经常面对专业课程、升学就业的压力,口译巩固了学生的水平,也促进了对此感兴趣同学的成绩。如果能在英语的四六级证之外获得翻译资格,个人能力提高明显。反之,如果因为校园生活的忙碌而缺乏练习,英语水平则可能下降。即使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经过相关专业训练,熟悉自身专业内容,了解特定行业进展,可依托自身专业优势,进入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领域,增强自身能力,更具竞争优势。伴随近来的经贸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合作倡议的推进等,显示了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

四、口译的教学建议

英语口译教学也面临挑战:虽然多数英语专业有口译课,但是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有提高空间。外因是缺乏语境,进步稍缓。如果说文化差异是静态的课程,那么,思维方式就是动态的课程,均需努力学好。训练思维方式相对困难,尤其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口译需跨文化训练,不仅是语言的技能练习与口译实践的时长累积。学生实践机会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口译质量提高应建立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成为一名合格译员不仅要通过各级翻译考试取得资格,还要有卓越的智慧经验与出色的应变能力。内因是口译要求相对较高,对基础知识要求多,因此开课时间相对较晚,部分学生面临各种专业课程及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学习动力不够。

口译与笔译不同,因此教学法有差别。可从以下几点增强学习效果:

  1. 语言技能:学习词汇句型,比较两种语言不同点。与时俱进地扩大词汇量,跟进专业知识进展;还要常复习,提高熟练度。应多参与社会实践,累积经验。虽然实践是主要的,但是依然需要关注理论学习,关注国外研究进展。多读勤思,加深自己对翻译的理解。

2.文化语境:听力是基础,明白文化与思维差异。掌握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注重思维方式的差异训练。及时关注行业进展。例如,在表达方式上,汉语常分析-综合的思维,而英语常综合-分析思维;中文相对形散,英文分句、各句及段落有较清晰逻辑。[3]

3.熟悉结构:相似类型的场合一般都有相似的开场、结语等相对固定的结构。掌握一些相应的架构,临场再补充内容即可。提前准备关键句型结构,翻译起来更熟练。

4.反思笔记:重点在于对源语的理解,思考哪里有改进空间。记笔记可应用通用的口译简写符号或者自己惯用的符号。

5.形象理解。根据源语内容转换为图片,有助于记忆会议能容,翻译时更自然。

6.充分准备。口译前及时了解会议主题,复习相关词汇、句式;收集相关的会议资料。更容易应对各种问题。

五、结语

译员须有创新精神与演讲技巧,具备出色的语言技能与跨文化思维,并从各方面提升自己,成为高水平的译员。虽然无法一朝一夕形成的,但是可以争分夺秒地学习,持续累积进步。

参考文献:

[1][2][3]施文刚.2012.在巴黎学派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口译思维研究[D]桂林:广西示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