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训练对海军官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 2

心理行为训练对海军官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李伟东 [1] 郭勇 [2] 张继强 [3]

  1. 河北邯郸91451部队教研部共同科目教研室讲师 056000

  2. [2]河北邯郸91451部队教研部教学研究室助讲 056000

  3. [3]河北邯郸91451部队教研部共同科目教研室助讲 056000


摘要:针对海军官兵所开展的心理行为训练重点以专门仪器、动作为基础手段,对所训练对象采取的有意识行为干预,促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动态变化,能够达到既定的心理状态,进而满足日常训练的各种要求,增强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心理行为训练的实践模式得到各部队的重视。基于此,研究以海军官兵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了心理行为训练的概念及目的,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心理行为训练的基本使用方法和使用思路进行探析,提出了心理行为训练模式应用的优势和训练成果,期望能够给同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关键词:心理行为训练;海军官兵;心理健康;水平;影响

0引言

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体魄是官兵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内在体现,也是现代战争对于官兵考核的重要内容,在高科技战争形态下,对官兵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研究者调查发现: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其体力负荷和心理负荷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水平,更容易出现紧张、痛苦、自责、受挫和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反应。随着新形势下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素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用以提高受训人员基础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方法。

1海军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的概念和目的

心理行为训练在海军官兵中的应用重点针对于战争与非战争的任务环境下,结合现有的认知能力与心理学、咨询管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知识,制定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训练模式,为提升海军官兵应对战争及非战争的军事行动心理适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能够保障海军官兵的心理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理论概念的界定上分析,指出了海军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的基本目的,即利用日常行为干预训练,能够提升官兵的心理综合素质,高效解决官兵在战争及非战争状态下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2海军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的主要方法

从目前的调查结果看,针对海军官兵的心理问题发生时间段看,训练前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为14.32%,训练后为6.34%;从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各因子变化情况看,参训官兵的疑病、癔症、心理变态、偏执、神经衰弱、精神分裂、轻躁狂、外显性焦虑、依赖性得分显著低于心理行为训练前;参训官兵的支配性和社会责任感得分明显和显著高于心理行为训练前。因此,结合相关的研究,提出心理行为训练的基本方法至关重要。

2.1结合心理学理论,设计心理行为训练课程

心理是行为的先导,行为又是心理的客观反映。因此在面临复杂、紧张和危险的任务环境时,官兵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着其行为准则。依据心理学理论,开设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的课程培训,对官兵面临复杂任务环境时的心理进行引导,使官兵正确认识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树立官兵适应特殊环境时的自信心。通过心理行为训练课程的疏导,能够教会官兵在面临特殊复杂环境时,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和心理疏导。

2.2设定特殊情景,进行极限训练

在面临特殊环境时,心理自我暗示能够提升官兵战胜困难的信心。但是,任务的执行不仅需要稳定的心理,也需要可靠的生理条件。在面临特殊情景时,可能引发生理不适,从而影响任务的执行。因此在进行心理行为训练时,需要设定相应的特殊情景,不断强化刺激官兵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范围,逐渐提高官兵心理和生理极限。

对于官兵心理行为训练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军人心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王焕林等针对不同兵种进行了症状自评量表测试,分析表明官兵的心理问题明显区别于地方人员,而心理行为训练可以有效疏导官兵的心理健康问题。王飞等对参加军事演习的陆军官兵进行了心理行为训练,结果指出心理行为训练能够有效减弱军事演习中官兵的心理应激反应,这对保证参战官兵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官兵心理行为训练对保障官兵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官兵心理素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心理行为训练对提升海军官兵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3.1海军官兵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对官兵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之后,参训官兵的心理异常检出率显著低于训练之前,参训官兵的疑病、癔症、心理变态、偏执、神经衰弱、精神分裂、轻躁狂、外显性焦虑得分显著低于训练前,表明参训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3.2海军官兵情绪稳定性显著提高

情绪稳定性是指人在面临应激情境时能够保持镇定自若,头脑清醒,不至于惊慌失措。保持良好的情绪稳定性对于军人来说尤为重要。MMPI中的外显性焦虑量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在应激情境下的情绪稳定性,可以作为测量情绪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该量表得分高者,说明在应激情境下焦虑、紧张,认知活动受限,难以完成任务或完成任务效果不佳;得分低者则说明在应激情境下表现冷静、镇定,认知活动能够正常或超常发挥作用,可以正常甚至超常完成任务。参训官兵的外显性焦虑在训练后得分明显低于训练前,说明心理行为训练对其保持情绪稳定性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3.3海军官兵心理素质显著提高

训练之后官兵的外显性焦虑、依赖性显著低于训练前,而支配性和社会责任感则显著高于训练前,说明经过心理行为训练,官兵在应对突发、意外、危险等紧急情境或者身处逆境时其心理承受能力、应对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官兵在应对各种新环境和新任务时的心理适应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勇敢、果断、独立等心理素质以及组织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都有了显著增强,而这些心理素质都是海军官兵必备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重点介绍了海军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的概念和目的及主要方法。通过分析海军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的作用,引出了心理行为训练对于保障官兵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本文的结果表明:通过心理行为训练,海军官兵在面对特殊复杂环境条件时,能够有效降低海军官兵的心理紧张感和忧虑感,这对缓解由于焦虑心理引发的抑郁、偏激以及幻想等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昊,刘金凤,单守勤,张倩,山林,戴蓉.基于正念训练的“健心环形小路”对海勤官兵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观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0,38(01):82-85

[2]路聚保,柏涌海,刘宇,陆莉.海军官兵心理健康研究现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8,25(06):559-562.DOI:10.16770/j.cnki.1008-9985.2018.06.019.

[3]郭静利,秦献魁,秦爱粉.探索“微型”心理服务模式 提升受阅官兵心理健康水平[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03):293-294.

[4]叶梅,汤海燕,陈洁,邱金梅,陈火明.野外驻训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相关性研究[J].人民军医,2017,60(01):6-8.

[5]马静,宋永斌,雷权,马孝俊,焦岩,徐江涛.高原驻训对部队官兵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相关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6,37(12):780-782.

[6]贾红云,贾淑云,姜则,吕杨.环境艰苦地区驻军官兵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性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6,37(10):668-670.

[7]崔英丹,韩维,郭德纲.海军不同作业环境官兵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与分析[J].人民军医,2015,58(09):1007-1008+1014.

[8]宋瑞华,胡敏,汤泉,孙渊博,李秀珍,李丁,祝扬.团体心理训练对野外驻训官兵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J].人民军医,2015,58(05):485-487.

[9]汪金生,钟敏琴,左昕,匡雨琴,郭玉衡.海军陆勤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应激及自我效能感等相关性研究[J].人民军医,2014,57(03):229-23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