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中积极学习心向的培育与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2

探究教学中积极学习心向的培育与激发

张祖志

深圳市南山华侨城小学

摘要:探究学习需要孩子的兴趣参与,但远不止于兴趣。它还包括动机、情感、心境、效能感等产生的学习心向,这些都在不同的场景里对学习产生着启动、定向、强化等作用。本文试从情绪追求、情绪充予、认知焦虑三个方面来探讨探究教学中积极学习心向的激发和培育。

关键词:探究教学;学习心向;培育与激发


高质量的探究学习可以始于兴趣,但真正能为探究学习持续注入驱动力、定向力与延申张力的是情绪推动下的积极学习心向。那情绪是如何直接参与和影响探究学习动机实现的?如何在过程中调节和保持探究学习的动力水平的?如何通过外因向内因转化来实现积极心向的定向与强化?这里,试从情绪追求、情绪充予、情绪焦虑三个方面来阐述探究学习中积极学习的培育与激发。

一、倚靠“情绪追求”增强探究学习启动的内驱力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先天性趋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对符合其情绪追求的事物或活动必然表现出热情,并积极接纳。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课堂上既要重视激发与学习目标或教师要求相联系的终极性动机,更要重视培育与情绪追求相联系的情境性动机,后者为根本。

一是清晰目标指向。我到底要做什么?要去向何方?指向越明确,动机越纯粹。现实教学,我们经常从“四个维度,每个维度设几个小目标”方式来表达教学目标,这种方式有他的优点,但我更倾向于“三句半”式的目标指向描述,即:“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探究技能和方法,(…)”,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说清了目标和内容,也说清了变量之间的逻辑关联,还可以设置留白,保持弹性,将目标建立在实现的可能性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内动力。

二是将目标转化成问题溶解在具体的生活视场景里“兴发而能动”,活动目标转化为问题后,可以刺激孩子的情绪追求。教学实践中,我们很有必要将目标转化成“1+n”问题结构模式,即:一个种子问题分解成2-3个次种子问题,种子问题是我们要到达的地方,次种子问题是我们实现路径的导向。要达到跟高水平的心向激发,我们还要将这些问题溶解到具体的生活场景,只有科学探究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因为自己的日常经验被利用,会表现出对未知世界认知的一种自然驱动力,学习欲罢不能。

三是依靠能力需求将问题转化为自主性任务。能力需求指的是对有效性能力、或成功的基本欲望,这种能力的需求是促使人们发展新技能、培养新才艺和应对新挑战的动力。研究结果表明,当任务为自主性任务的时候,能力与动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资源配置等策略将问题转化为学自主性学习任务,促使孩子因为能力需求满足而提高探究学习动机水平。

四是充分准备“好奇心”。孩子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只有那些新而有趣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材料设计新,工具选择新,资源支持新,先从视觉上冲击孩子,它们可以干什么?这节课一定有趣!活动启动要有策略,如制造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没有确定答案的假设上,这样的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在寻求挑战性问题的答案过程中得到满足感。再如制造氛围,通过一个个小活动(小故事、小游戏、小谜语等)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好奇心等。

二、依托“情绪充予”增强探究学习过程的定向力

情绪充予是特定刺激(物)与情绪活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条件性联系。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一旦充予积极情绪,学生就会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他们不仅积极汲取知识,而且主动探究其原理和规律,甚至更多的期待探究具有开拓性和挑战性。我们可以重点从三个方面来维持心向在探究学习过程的定向力。

一是用心设计探究活动的材料。孩子普遍喜欢上探究活动课,尤其喜欢有新奇活动材料支持的课堂,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助孩子充予积极情绪,让孩子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让活动材料与情绪充予更好的建立关联,需遵循四个设计原则:首先是生活化原则,尽量从生活场景里取材;其次是实用性原则,不选贵的只选对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再次是结构性原则,加强探究材料个体的设计和整体结构的设计;最后是预设性原则,材料具有拓展生成的可能性,自然调控探究学习的思维节奏。把握好这四个材料设计原则,它可以对活动起始时的兴趣激发、探究时的思维启迪、概念延展时的意志品质培养等,都能起到催化、调节和定向续航的作用。

二是合理分配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机会任何科目的学习成效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生对该科目的感知程度,感知度又依他们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多少而定,高参与高效能。为了保障每个孩子的参与机会,我们需要做好细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需要根据探究任务科学分组,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如同一主题的任务采用异质分组,发挥各自优势;不同主题的任务采用同质分组,因为志趣相投更容易激发积极的探究学习心向。

三是探究过程避免“过度合理化效应”干扰。过度合理化效应是指当学生为做本来喜欢做的事情而获得外在奖励时,出现动机减少的现象。如孩子本来喜欢做手工探索,教师附加了红花或印章奖励,那得不到印章或奖励不公时,学习动机反而下降,这种外部奖励削弱甚至破坏内在兴趣和动机的现象很常见。同时,还要注意表扬的方式,不同的肯定形式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能力而受到肯定,不如因努力而受到肯定。

三、巧用“认知焦虑”增加探究学习延申的张力

当学习者遇到一种新的学习情境,由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或矛盾引起认知冲突产生困惑、担忧的反应心向,这就是认知焦虑。适度的认知焦虑可以激发孩子积极的学习心向,能将探究学习活动进一步向纵深延展。

一是巧妙利用认知冲突学习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它包含由于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探究学习中,我们如何用好这一认知冲突呢?第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在新授前提出一些令学生感到疑惑不解的问题,或者通过练习、实验操作引发一些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解决方案,形成悬念,使其产生认知焦虑。第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能激发人对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怀疑与改造欲望,从思维逻辑的角度讲,这是通过归“谬”反诘的手段实现的,当然,这里的“谬”,不一定是错误,它也包括不能直接用于说明和解决当前课题的那些信息和经验。第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就是一种情绪焦虑。“愤”即冥思而不得,“悱”即欲言而不能。事实上,如果语言表达的焦虑得不到排遣,思维也就受到抑制。因此,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假设、实验设计陈述、对结论的分析和归纳等环节,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促进孩子的思维相互影响,在讨论和质疑声中完善方案,内化概念。

二是要积极归因。学生对学习探究的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探究学习的延展产生影响。学生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一般归纳为能力、努力、难度、运气、身心状况、环境公平性六个方面。其中能力、努力属稳定性的原因,其它属非稳定性的原因,探究学习中产生认知焦虑的时候要引导孩子减少对非稳定性原因的归因,多从稳定性原因归因,它会增加个体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会增加学生对未来活动良好的表现和希望。否则孩子仍然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预期和心理准备,会出现在能力准备上和努力程度上正视不够。就像把探究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探究就会预期失败。如果把探究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不公平等,那么以后探究就不大可能预期失败,就会出现在能力和努力上准备不足。

三是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我们对自己完成某一项特定任务的能力的看法或信念,自我效能感越强就越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务。那如何通过强化自我效能感将适度的学习焦虑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力呢?最重要的是利用好行为的成败经验提升对成就的渴望。成就感来自于某些对于孩子来讲适当有困难但最后通过自己的能力终得到解决的一种心理,通常来说,难度越大,最后所拥有的成就感就越强。这种成就感的经常性获得,会对孩子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我相信我可以做到”“我认为我能够试试”等等。这种因成就体验建立的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


参考文献:

[1]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9-246.

[2] 杰瑞·布劳菲.教学的基本策略[J] .教育科学研究,2000(02).

[3] 时俊卿.学习心向:有效学习的前期准备[J] .北京教育,2011(09).

[4] 生家琦.认知性学习心向的激发与培养[J] . 江苏教育,1998(11).

[5].乔建中,情绪与动机:《南京师范大学报》,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