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数字经济与内需潜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2

普惠金融、数字经济与内需潜力

崔雨晴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挖掘内需潜力,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字普惠金融缓解瞄准偏差问题,可直接或间接促进居民消费,增加信贷可得性,降低流动性约束,为小规模企业提供发展和创新创业机会;满足多样化金融产品需求,改善农户收入结构,其发展对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 消费需求 内需潜力

一、引言

国际局势日趋复杂,我国采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弊端逐渐凸显,国际收支失衡,因此若想恢复我国经济增长,就需另辟蹊径。回顾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消费对GDP增长率的贡献最明显,由此可看出,虽然我国最终消费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居民消费增加成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首选。作为拥有14多亿人口的国家,中等收入人口超4亿,中低收入人群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能带来的效用大于高收入人群,中低产阶层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显著的消费升级需求。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充分发挥国内市场超大规模这一优势,发掘中低收入人群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就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正规金融机构需重视乡村振兴信贷服务,合理确定“三农”信贷担保业务服务门槛,引导农户合作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但资本逐利推动金融资源分配偏向,实体金融机构分布不均,尤其是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或不愿覆盖的偏远贫困区域,金融服务对象和融资需求者并非完全耦合,服务针对性较低,不少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其金融服务需求很难得到有效满足,城乡金融发展表现出显著差异性。而基于大数据等一系列相关专业技术构建的数字普惠金融则克服了传统普惠金融存在的瞄准偏差问题,以自身低成本和高便利性满足长尾客户以更低的边际成本享受金融服务,对农户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作用明显增大。为维系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文献述评

1.数字普惠金融与居民消费的相关文献综述

有学者探讨影响机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升消费水平,且存在地域差异性[1],缩小居民消费差距,其中收入和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支出有正向作用[2]。也有学者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角度出发,发现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提高会显著提升居民消费,而使用深度对城乡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此外还从收入角度和空间视角考察,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对农村地区的减贫增收效应存在空间溢出[4]

2.数字普惠金融激发中低等收入人群的投资需求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提高居民购买风险金融产品的概率和比例,缓解农村金融排斥[5];廖婧琳,周利(2020)[6]进一步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可提升家庭金融市场的参与度,并且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家庭对急停风险投资的参与概率更高。而吴桐桐,王仁曾(2020)[7]从投资者的视角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刺激投资者乐观情绪激励投资者买高风险新股,但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来抑制,且激励作用要大于抑制作用。喻微锋,康琦和周永峰(2020)[8]从上市公司视角实证发现,普惠金融事业部的设立,可通过降低银行风险和信贷抑制来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得性,进而激励金融机构持续提供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运用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都证明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消费的正向影响,但是对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投资需求的影响作用研究,特别是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十分少有。本文主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和企业的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我国目前新格局背景下如何发掘内需潜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内需,构建完整的内需市场提供少许建议。

三、理论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居民绝对收入,降低成本增加相对收入来促进消费这两个途径提升消费水平。它减少了对设立物理网点的依赖,借助于大数据等一系列相关数据以较低成本的优势拓展了普惠金融的服务宽度和可触达性,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缓解金融排斥,便利居民支付,让受到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更便捷地实现跨期平滑消费,释放消费需求。因此数字普惠金融直接或间接途径增加居民消费。

数字普惠金融基于大数据改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交易成本,缓解流动性约束,有助于中小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更便捷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提高信贷可得性,从而提供了新的扶贫方式和地区生产动力,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增加企业生产,提高劳动要素市场供需匹配效率。另一方面,企业生产增加,居民就业机会增多,促进就业居民的收入增加,消费增加。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可增加信贷可得性促进企业生产性投资。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扩大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因各种原因而无法接触股票市场的居民,大幅降低寻求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且产品的多样性可满足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有更多机会参与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数字平台大量传播投资报告和理财建议,使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非一成不变,且贷款意识增强也会加大风险偏好,极大改变居民对风险资产的投入比例。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可促进居民金融产品投资,财产性收入增加。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分析可知,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居民消费;增加信贷可得性,降低流动性约束,为小规模企业提供发展和创新创业机会;可利用数据平台为投资者普及金融相关知识,满足不同的金融需求,增加财产性收入。其发展可以为农村减贫增收带来一定贡献,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

1.完善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建设,提高互联网覆盖率;针对不同收入阶层制定惠农政策,推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完善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如精简农户贷款手续,降低准入门槛,同时也可引导建立绿色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体系,纠正金融机构的瞄准偏差,改善农户信贷渠道单一化问题,帮助农户们解决有效信贷额度小等问题。

2.金融机构应创新设计针对性更强、适用性更高的农村数字金融产品,增加农业产业化资金,帮助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并提升投资者在金融产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的纠纷处理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问题的解决力度;应建立透明度更高的信用记录系统,增加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居民中心的认可度,减少农户因无资格而放弃向银行借贷的可能。

3. 针对信息不对称和寻租等问题,需普及数字金融教育,使农户可通过财经新闻等途径熟悉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投资者金融素养水平决定了产品的普惠效用,还需提高农户金融知识素养,从而降低农户信贷“自我排斥”程度。

参考文献

  1. 崔海燕.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7(64):54-60.

  2. 邹新月,王旺.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0,35(04):133-145.

  3. 肖远飞,张柯扬.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J].武汉金融,2020(11):61-68.

  4. 顾晓安,庄晓栋,许泽庆.空间视角下的普惠金融与农村i减贫增收——机制探讨与实证检验[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01):108-116.

  5. 周雨晴,何广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2020,42(03):92-105.

  6. 廖婧琳,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受教育水平与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J].现代经济探讨,2020(01):42-53.

  7. 吴桐桐,王仁曾.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投资者“炒新”[J].财贸研究,2020,31(11):53-64.

  8. 喻微锋,康琦,周永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能提高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吗?——基于PSM-DID模型的实证检验[J].国际金融研究,2020(11):77-86.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