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药和促凝血药不良反应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3
/ 2

抗血栓药和促凝血药不良反应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淑艳 宋文锋

德惠市人民医院 药剂科 , 吉林 长春 130300


摘 要:目的:分析抗血栓药和促凝血药不良反应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01月-2021年12月到本院接受抗血栓药物与促凝药物治疗的患者200例,其中接受抗血栓药物治疗患者100例,促凝药物治疗患者100例,分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影响因素包含:药物种类、年龄段以及给药途径等,致使不良反应出现的抗血栓药物包含:低分子肝素钠药物、低分子肝素钙药物、华法林钠药物、尿激酶药物、阿司匹林药物、前列地尔药物、硫酸氯吡格雷药物、西洛他唑药物、双嘧达莫药物。致使不良反应出现的促凝血药包含:苯酸药物、酚磺乙胺药物、维生素K1181药物、 鱼精蛋白药物。结论:需重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依照患者状况、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药物干预,提升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抗血栓药;促凝血药;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心脑血管与出血性疾病作为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主要疾病类型,此类患者很容易出现血栓症状,使得患者出现其他疾病。对大出血患者来讲,需及时开展抢救,实施抗凝血治疗,需接受促凝血药物干预[1-2]。但是抗血栓药和促凝血药给药后,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这就需细致分析不良反应和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01月-2021年12月到本院接受抗血栓药物与促凝药物治疗的患者200例,其中接受抗血栓药物治疗患者100例,促凝药物治疗患者100例。抗血栓药物治疗患者年龄50~71岁,平均年龄( 66. 5 ± 5. 6) 岁,促凝药物治疗患者24~65岁,平均年龄( 46. 5 ± 6. 6) 岁。

1.2方法

回顾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资料,包含疾病资料、人口资料、用药资料以及不良反应等相关资料。将所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实时分析整理归纳及统计。人口学数据资源包含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体重以及住院时间等;病理资料主要包含疾病类型、病史、病程等;用药资料主要包含用药时间、使用药物、用药剂量、给药目的以及给药途径等;不良反应资料主要包含患者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出现时间、治疗方式以及疾病治疗程度等。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析抗血栓药物与促凝血药物不良反应类型、治疗效果、致使不良反应出现的药物类型以及不良反应。

1.4数据处理

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627dca3f4fdba_html_25eef5a887638080.gif ±s)表示、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抗血栓药物不良反应

在10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程度分析:轻度不良反应患者占比60(60.00%)、一般不良反应患者占比36(36.00%)、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占比4(4.00%)。治疗效果分析:治愈患者占比45(45.00%)、好转患者占比54(54.00%)、出现后遗症反应患者占比1(1.00%)。其中,致使不良反应出现的抗血栓药物包含:低分子肝素钠药物占比6(6.00%)、低分子肝素钙药物占比5(5.00%)、华法林钠药物占比3(3.00%)、尿激酶药物占比2(2.00%)、阿司匹林药物占比37(37.00%)、前列地尔药物占比32(32.00%)、硫酸氯吡格雷药物占比1(1.00%)、西洛他唑药物占比2(2.00%)、双嘧达莫药物占比12(12.00%)。不良反应如下包含:肠胃损害患者占比38(38.00%)、神经损害患者占比15(15.00%)、凝血障碍患者占比14(14.00%)、心肝肾器官损害患者占比6(6.00%)、心悸患者占比10(10.00%)、呼吸障碍患者占比7(7.00%)、泌尿障碍患者占比4(4.00%)、其他患者占比6(6.00%)。

2.2促凝血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在10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程度分析:轻度不良反应患者占比50(50.00%)、一般不良反应患者占比45(45.00%)、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占比5(5.00%)。治疗效果分析:治愈患者占比45(45.00%)、好转患者占比54(54.00%)、出现后遗症反应患者占比1(1.00%)。其中,致使不良反应出现的抗血栓药物包含:苯酸药物占比15(15.00%)、酚磺乙胺药物占比22(22.00%)、维生素K1181药物占比40(40.00%)、 鱼精蛋白药物占比23(23.00%)。不良反应如下包含:肠胃损害患者占比42(42.00%)、神经损害患者占比20(20.00%)、凝血障碍患者占比10(10.00%)、心肝肾器官损害患者占比12(12.00%)、心悸患者占比10(10.00%)。

3.讨论

临床中患者出现的大多数量反应均是用药不合理造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药物作为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安全性药物,但是若是患者长期的服用药物,会使得患者出现胃肠道出血问题,甚至会加重胃溃疡程度,甚至会出现溃疡出血和穿孔等问题。若是长期的服用,还会使得患者出现血小板降低以及粒细胞降低的问题。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的因素多种,其中包含给药途径、药物自身以及个体化体质差异等

[3-4]

此次研究中,发现不良反应影响因素有药物种类、年龄段以及给药途径等,致使不良反应出现的抗血栓药物有低分子肝素钠药物、低分子肝素钙药物、华法林钠药物、尿激酶药物、阿司匹林药物、前列地尔药物、硫酸氯吡格雷药物、西洛他唑药物、双嘧达莫药物。致使不良反应出现的促凝血药有苯酸药物、酚磺乙胺药物、维生素K1181药物以及鱼精蛋白药物[5]。所以,临床医师需要依照患者的实际状况,了解不良反应类型和药物等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李强. 溶栓联合抗凝对急诊肺血栓栓塞症患者NF-κB和ET-1表达及凝血指标的影响[J]. 医药前沿,2021,11(14):45-46.

[2] 周钱留,刘元恺,张媛媛,等. 口服抗血栓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研究进展[J]. 药学研究,2020,39(9):525-530,535.

[3] 马旭,安涛,张宇辉,等. 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其潜在影响因素[J].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2020,04(2):98-103.

[4] 蓝凯丽. 抗血栓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研究进展[J]. 药店周刊,2021,1(9):114.

[5] 朱丹,曹雪,宋燕青,等. 443例药物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2021,18(4):35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