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1
/ 4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

王瑾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摘要:佛教故事是佛教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它出现的时间早于佛教绘画、经变绘画、供养人绘画。公元前3世纪,在古印度的巴尔胡塔和桑植塔上雕刻了许多本生佛教绘画。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过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像,由于内容丰富、寓言生动、通俗易懂、生活情趣浓郁,佛教绘画故事最能被世俗理解和接受。佛教历史形象已成为佛教徒向僧侣和群众宣讲教义的工具,几乎所有的佛教石窟和寺庙都雕刻着佛教历史形象。本文主要对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作一个深刻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佛教故事; 敦煌莫高窟; 宣讲教义


引言


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画作中主要描写佛教绘画故事,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多数是来自印度的佛教传播故事绘画(释迦牟尼传记故事)、本生故事绘画(萨垂那舍身饲虎)、因缘故事绘画(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瑞像故事绘画(菩提树的故事)和经变故事绘画,并且还有大量的历史绘画图记录了历史发生事件(张骞出使西域),经变故事绘画百分之百是由中国人创造的,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把深奥晦涩的佛经转换成了绘画表达方式,让其变的通俗易懂并且好看,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敦煌佛教故事壁画的类别


历史上的佛教绘画是以佛经作品为基础的,佛经作品众多,佛教著作中有数百个故事,佛经内容非常丰富,所以佛教故事壁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1】。根据佛经故事的内容和性质,敦煌石窟中的佛教故事绘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佛传故事绘画--佛传故事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的故事和传说,而在佛教经文中,佛教故事是以释迦牟尼生平故事为题材的绘画故事,这些故事被人们神化,并用宗教色彩加以装饰来讲述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1】。佛教的教徒们经过多个时代的变迁,把很多古印度和东南亚那些有趣并且有意义的神话故事和一些民间的传说故事用在释迦牟尼的身上,让人相信的历史记载现在很少了,所以佛经里面的故事主要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主角来讲述的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集。有许多内容丰富并且保存完整的佛教传记经典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佛本行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等。


本生故事绘画--本生故事图是释迦牟尼前世修行的故事2】。根据佛教关于灵魂不朽、有因必有果、转世轮回的思想,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前世必须修得无数的善行。所以在佛教徒的心中释迦牟尼的前世就像是王子、智者、好人或者是动物中的狮子王、老虎王等等。这些夸张并且太过于神话的形象都是为了把释迦牟尼讲述的神圣伟大,在成佛之前就远超普通人,并且还把各种各样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都附加到释迦牟尼身上。他们在那些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随意添上几句话,把当中善良的主角当做是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修行的时候,把那些作恶的角色当做是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修行的时候遇到的宿敌,就这样的故事就编辑成了一个佛本生故事了。时代的不断变迁,佛教徒就把佛本生故事集中起来编辑成了故事集,比如《六度经》、《菩萨本缘经》、《佛本身经》等等。壁画中的本生故事都是依靠佛教经典来绘制而成的。


因缘故事绘画--因缘故事是佛教学生、善男信女在过去或现在的因缘和释迦牟尼对众生的启迪的历史3】。因缘故事的历史和本生的不同之处在于本生的故事只讲述了释迦牟尼一个人的前世的故事,因缘故事主要讲述佛教学生和善男信女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因缘故事的基本内容是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佛教往往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其发生变化的现象。而外在的辅助状态叫缘分,合起来叫因果报应,佛教认为每个人都受到自己善恶行为的双重因果影响,即过去、现在、未来三生,现在的果必然有过去的原因,因缘故事的起源也是由佛教徒根据古代印度和南亚神话、童话和民间传说进行加工改编,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改编,后来然后集中起来变成了《佛弟子因缘经》、《贤愚因缘经》等等。壁画中的因缘故事都是根据佛教经典故事为基础绘制而成。


譬喻故事画--譬喻故事是释迦牟尼平时讲经闲聊的时候所说的那些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故事4】。这些故事大多是寓意深刻的童话、寓言和哲理故事。在释迦牟尼死前,由人类创造并流传于人类之中的。只不过由于释迦牟尼的口述改编,就被记载在了佛经当中。后来又被佛教徒和信男善女们收集并且整理编录成了《百喻经》、《譬喻经》、《杂喻经》等。这些比喻经典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古代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古代寓言、童话的故事集。壁画中的佛教比喻画实际上是基于这些佛经经典而画的。


史迹故事画--佛教历史古迹壁画是一种描绘佛教历史、佛教圣物、佛教人物、佛教祥瑞之兆、佛教超自然、感应故事等的绘画5】。在这类绘画中,不仅有真人和真事,而且还有人们想象中那些虚构幻想的故事。这些故事和传说虽然经过了古代佛教弟子的神化和变异,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也有许多史实,这是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极为珍贵的视觉资料。



  1. 敦煌莫高窟在不同时期其壁画艺术的特征


敦煌莫高窟以其丰富的绘画而闻名。西方学者称敦煌城墙为“墙上的图书馆”墙上的内容五颜六色。世界上没有可比的宗教寺庙或宫殿,并且低于敦煌莫高窟。洞窟四周都绘有壁画,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从选材到艺术表现手法,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印度佛教烙印,壁画中色彩的表达大多是以佛教为主。早期,尽管存在民族差异,但由于佛教的传播,一些西方形象已经转化为精神化身并被人们所接受,佛像和半裸神像大多抄袭了印度的风格。在魏晋南北时代人对这样的画印象更深刻并且还具有一点敬畏。大多数绘画具有强烈的疯狂性和抽象性,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隋唐时期的主题逐渐转向西方极乐世界的形象,注重表达西方极乐世界的优美。根据佛教著作而绘制佛像时,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绘画比以前丰富了许多,色彩也更加丰富,更加突出。由于佛教的影响,当时最受欢迎的是佛教净土派,所以在敦煌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净土派。后来,唐代也出现了辉煌的艺术作品,除了佛教净土及其相关题材外,山、石、树、花、鸟的绘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许多具有民族传统神话和不同独特装饰图案的绘画题材。从绘画中可以看到当时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社会行为,敦煌莫高窟洞中有许多绘画作品。敦煌莫高窟里面有非常之多的壁画,在画壁中间的位置有佛教故事转变过来的绘画,画壁下面大部分是供养的佛像和人像,华丽的绘画在石窟的顶端布满了,唐朝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因为取材的范围变大了,所以其绘画的形象变得更加的活灵活现,构图也更佳的丰富但复杂,技术也更加娴熟了。


十六国和北魏窑每一窟壁画,表现都是真挚浓烈的情怀,人物形象动态夸张特别注重晕染的表现形式,当然有着异域艺术的绘画风格6】


西魏在吸收了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将更多的生活故事情节和形象融入了敦煌佛教壁画的艺术创作中。这个时期壁画的底色通常是白粉,线条生动,简单,色彩表现清晰。总体而言,佛教敦煌艺术的传统绘画风格得到了改进,发展也在不断提高。


北周的绘画通常是佛教故事的连环画8】。它们仍然以白色壁画为基础,用流畅自然的线条绘制,使得它们形状更佳的生动,色彩变得淡雅。在一些地方,它们略带晕染,传承了西域独特的艺术绘画。


唐代繁复丰富的绘画作品非常紧凑完整,是绘画发展的重要成就和突破9】。唐代的佛像、菩萨像表现出比前代更为丰富多彩的动作和表情,比如坐、立、行、飞等不同的姿势。下图表一为唐朝不同阶段经变画名称并且所在洞窟位置。


由于历史的原因,敦煌艺术在五代十国和北宋前期逐渐衰败10】。然而,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殊艺术语言,当时的绘画线条和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一直被流传到现在。敦煌绘画继承了这一时期复杂而优秀的艺术传统。



时代

经变画名称

所在洞窟位置






初唐

阿弥陀经变

205、220、321、329、334、335、341东方药剂师变220、331镜经变














341、386






思益梵天请问经变

386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


45、66、126、129、148、172、180、215、217、320






东方药师变

148、180






弥勒经变

215、445






中唐

观无量寿经变

115、159、188、197、201、231、236、360东方药剂师变112、154、236、360、361、369













报恩经变

112、154






弥勒经变

369






金刚经变

112






金光明经变

158






晚唐

东方药师变

12、85、128、138、144、150、156、173、177、196、232






观无量寿经变

12、177、232、468






报恩经变

85、138、144、156






金刚经变85、138、144、156思益梵天经变12、85、138、156、














金光明经变

138、156、196






阿弥陀经变

173






表一:莫高窟唐代重要经变壁画以及洞窟表



  1. 敦煌莫高窟中其佛教壁画结构的特征


敦煌莫高窟绘画之所以透视感是受佛教的影响,为了更加突出佛教人物形象,表现善恶、因果等佛教理念。在敦煌莫高窟的绘画中,人物形象的出现主要是出于作者的主观意识。在构图上他们也塑造了形象的大小和结构的布局,他们完全想按照画作者的主观审美来思考,所以不太考虑视点比例的问题。


对称可以给人一种轻松的视觉印象。对称构图具有平衡、平等的特点,对称性在图像中的应用可以使身体的神经功能处于平衡状态、对称是表达其人物形象妙曼身姿的一个特别的性质,他控制着敦煌莫高窟所有的艺术甚至于装饰艺术。这就是为什么敦煌壁画大多是对称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图案和花纹等等都是对称的。


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对称在形式上可以创造出一种流畅而稳定的视觉美,但有时会使图像死气沉沉,所以在敦煌绘画中,绘画巧妙地运用一种艺术手法来寻找对称中的不对称。从现有文物来看,只要绘画具有对称的构图特征,无一例外地会出现打破传统对称性及其不对称性同时出现的情况,这使得敦煌莫高窟的每一幅绘画都给人一种心理归属感,使人产生一种归属感宗教形象变得更具艺术性和吸引力。




  1. 浅谈敦煌莫高窟中佛教本生故事壁画


佛教本生故事,如割肉喂老鹰,牺牲生命喂老虎,就是当时现实中被严重扭曲的生活写照。他们的财产和衣服被剥得干干净净,自己的孩子被捆绑带走,遭受酷刑和流血等,这些真实场景和生活不都是当时人们的共同点吗?但是,这些都是用来宣传忍耐痛苦、自我牺牲、忍受悲伤、冤罪、愤怒不反抗,接受一代一代的苦难修行,换成佛的机会。但归根结底,特定的形象高于抽象主义,鲜活血腥的艺术场景,如割肉喂老鹰、为虎舍命、放弃孩子等等,悲剧性和残酷性让人觉得很不自然。人们的心情是什么?不是对当时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无声的抗议。从东汉分崩离析到李唐统一,这几百年来虽然也有短暂的和平和局部稳定,但长期以来,整个社会经历了不断的战争、饥饿、疾病和混乱、阶级之间频繁的杀戮和破坏。皇室的国家和家庭都经历了这个历史时期。历史书中不断记载着“尸体的骨头露出原野无法掩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的叫声”“道路断绝,没有千里的烟”。现实生活是如此悲伤,没有财富的保证,没有偶然的命运,也没有对生命的依恋,生活充满了悲伤、痛苦、恐惧和牺牲,事情似乎根本就不“公平”和“合理”,也不适用于任何正常的因果关系和权利。好人遭遇到恶报,坏人逍遥法外,身家财富得不到任何保障,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受苦,这是为什么?这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似乎是一个不合理性的解答,孔孟或老庄道士对此也不能解释其所以然。生活在这样艰难的时代,好人在因果报应、轮回、天地地狱等宗教神学的引领下,士人和普通百姓都在争取造寺庙,都选择了出家为僧,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敦煌石窟正是这种历史潮流的产物。因为现实世界中没有正义和理性,人们把因果放在轮回上,把理性托付给“来世”和“天堂”。佛教僧侣把宗教的石窟视为现实生活中的花坛和人间苦难的圣地,把所有美好愿望和无数的悲叹都放在这个圣地中,努力忘记现实中所有的不公和不合理。这样,他变得更加谦卑、顺从、更加“自我牺牲”,以获得佛祖的恩典。统治阶级也清楚地注意到,佛教对受苦受难的人有着巨大的精神滋养。这就是佛教在当时时代迅速顺利发展的原因之一。



佛教本生故事画中,九色鹿本生主要是以鹿为主角的故事,其内容是以鹿为主角然后进行佛教文化的传播,所以内容肯定离不开以鹿为主角的传奇神话故事。在古代的记载中,早就有鹿的记载,最早和鹿有关系的是飞廉,飞廉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面的神兽,在历史记载的文献里面神兽飞廉是鸟的身子、鹿的头,有传说也曾说过神兽飞廉是秦国人的祖先之一。因为鹿有角,所以它有一个很好的美称--角瑞,在古代的神话故事里面,鹿的形象都是美好的。在《山海经·西次二经》里面鹿是作为一种祥瑞神兽,是代表长寿的。但是在《山海经·中山经》里面它的形象就又有变化了,形状像白鹿并且有四个角,它所代表的就是水难灾害的象征,这种说话开始在秦国。善良和邪恶的形象出现在鹿的身上。目前所有资料中,九色鹿壁画只有四幅,印度巴鲁福地区围栏的圆形浮雕“鲁鲁本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洞顶象征须弥山的菱形中只有两幅,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中层壁画“九色鹿本生”。其中敦煌莫高窟《九色鹿本生》这幅壁画,它的作者按照汉画形式为辅的方式而作画而成的,其内容根据佛教的内容描绘了几个相对重要的情节故事,比如溺水的人跪着感谢九色鹿的救命之恩、溺水的人忘恩负义而告诉国王九色鹿出现的地方和九色鹿昂首面对国王王后。这三个主要壁画把整个故事有条不紊的完全表现出来了。敦煌莫高窟九色鹿本生画壁的背景色彩是以棕黄色为主,黄色的意义是说明这个故事情节发生的地方在世俗里面,其代入感让人就相信这个故事真实发生在世俗中,其故事情节很有生活气息,并且也不缺少该有的丰富的想象力。九色鹿本生壁画的主角是九色鹿,九色鹿的设定本身就含有一定的童话色彩。九色鹿舍身救人,但是反过来马上却被救的人出卖,这种情节设定与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复杂的相处模式如出一辙。现实主义与神话色彩的融合下,让九色鹿本生画的构思和艺术形式给予了其画壁难能可贵的艺术生命力。九色鹿本生画壁顶部绘制了天宫诸神,下部分绘制了山林里边狩猎的情景,中间部位绘制了其故事的情节要素,各有各的分支但是毫无违和感,浑然一体。佛教的本生物语中的舍身型壁画,作为包含在佛教文化中的传承的载体,渗透到佛教这个宗教本身的样式中。


什么是范式呢?从佛教的视角看就是佛教表现其佛教文化的方法,佛教本生故事中的舍身题材的想法,带来的范式之意义。其表现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意思是佛教最高的膜拜者佛和后来的帝王,因此是敬仰和膜拜的范式。第二个意思是施舍舍身壁画的核心。


结语


佛教艺术的题材与佛陀和帝王的崇拜密不可分。在佛教的理念中,如来、菩萨和罗汉,是人们主要崇拜的三个对象,所以有着前者对如来、菩萨、罗汉的崇拜也会让人产生对于佛法的崇拜。每一个崇拜的对象都来自于崇拜对象的各种传奇经历和他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情节,相对应的对于崇拜对象所使用过的物品或者其所居住过的住所的崇拜,这就和崇拜者对于崇拜对象的信仰程度大小有关联。佛教本身是从外流入到本土地方的一个宗教,对于这样的崇拜没有本质的变化。佛教这个宗教本就是来源于印度,所以它在流入进中国的时候,其佛教佛陀的形象必须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来进行改造。



参考文献


[1] 宋红. 论莫高窟第290窟中佛传故事画的艺术特征[J]. 美术研究, 2010, 000(003):122-124.

[2] 东山健吾, 李梅, 赵声良. 敦煌石窟本生故事画的形式——以睒子本生图为中心[J]. 敦煌研究, 2011(02):7-17.

[3] 樊锦诗, 马世长. 莫高窟北朝洞窟本生、因缘故事画补考[J]. 敦煌研究, 1986(01):27-38.

[4] 陳明. 佛教譬喻故事"略要本"在西域和敦煌的流傳——以敦研256號寫卷爲例[J]. 文史, 2016, 000(004):201-228.

[5] 孙修身. 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介绍(三)[J]. 敦煌研究, 1982.

[6]  黄文昆. 十六国的石窟寺与敦煌石窟艺术[J]. 文物, 1992(05):43-48.

[7]  余义虎. 论敦煌西魏石窟佛教艺术的多元化特征[J]. 敦煌研究, 2001, 000(004):27-31.

[8]  范泉. 周武灭法与敦煌北周石窟营造的关系——以莫高窟第428窟供养人图像为中心[J]. 敦煌学辑刊, 2008(04):114-122.

[9]  吕亚泽, 吕金光. 唐代敦煌莫高窟净土宗经变画建筑艺术空间构建[J]. 求索, 2012(6):140-142.

[10] 萧默. 敦煌莫高窟附近的两座宋塔[J]. 敦煌研究, 1983(00):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