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3

留学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探究

李博 顾晓晗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300000

摘要:实践检验,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冲击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落后性和单一性,也能够在有效提高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同时为其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更利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那么如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行之有效的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教师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把握积极心理学含义、留学生现存心理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院校学生心理特点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院校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家庭贫困、适应不良等原因,心理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所产生的自卑退缩心理

很多留学生抱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期待参加高考,但来到院校后,发现学校和他们理想中的大学有一定的落差,看着昔日的同窗好友进入理想大学而自己未能如愿,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卑心理,个别同学甚至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身份,回避当前的现实。

1.2无法适应高校生活而产生的困惑或焦虑

留学生在进入到大学之后,由于自身缺乏良好的基础,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有所欠缺,在短时期里难以融入大学生活。同时,学校的管理制度严格,他们不愿意服从,管理越多,越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适应不良导致学生会产生困惑焦虑等负面心境。

1.3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导致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留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能正确地树立人生目标,部分学生还保持着原来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使得他们无法在短时间里跟上大学的学习节奏,如果有空闲时刻,一般也不会积极给自己增加压力。就个人成长的规划而言,没有明确的目标;一些学生则是把目光放在当下,未能更好地考虑未来;对于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猎奇心理,也没有积极进取的上进心态。

由此可见,留学生在本身的发展诉求和人生规划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校方多举并措,在心理上予以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文素养课程,对留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但现阶段,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还存在一定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学生的心理表现与成因

2.1表现

“问题学生”是指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而在性格、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偏离正常轨道,并在心理健康、行为方式、学业成绩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来进行干预和矫治的一类学生群体。“问题学生”主要有以下表现:①滋生厌学情绪,对教材知识不感兴趣,频繁出现迟到、早退等现象,部分学生甚至逃课去网吧打游戏;厌学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直线下滑,最后不得不面临挂科、补考等问题;②行为不端,存在打架斗殴、酗酒抽烟甚至盗窃财物等问题,部分学生虽然有强烈改过自新的愿望,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进而陷入了自我改正与自制力不足的矛盾心理当中;③害怕人际交往,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主要表现为逃避、退缩,总是想一个人独处,不愿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④思想叛逆、偏激,做事容易冲动,甚至走向极端。

2.2成因

问题学生的产生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造成学生的人格缺陷,如离异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父方或母方的关爱,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家庭教育过于严厉的学生,要么性格懦弱、退缩,要么反叛心理严重,甚至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从小受到父母过度溺爱的学生,往往自视甚高,且对家庭极度依赖,在学校里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和打击,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②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的不足也是导致问题学生产生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盛行“以成绩论英雄”的学习风气,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足够关注。在升入学校以后,由于学校的管理模式与中学时期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学生的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③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其中不乏一些负面、消极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受到这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发生扭曲,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此外,国内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不少留学生因为没能考上本科大学而耿耿于怀,认为教育“门低府浅、学而无为”,部分学生因此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对未来灰心丧气、不抱希望,甚至自暴自弃,否定自我存在的价值。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改进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建议

3.1信心构建

问题学生因外界及自我否定等原因,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不愿意或不相信自己能改变现状,这也是开展问题学生转化工作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改变问题学生首先要帮助他们重塑信心。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积极的基因,教师要设法激活学生的积极基因,比如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开设心理咨询信箱、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等,以此激发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兴趣,重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自我转化的积极性。

3.2行为调节

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行为”是学生应对环境刺激、宣泄内心情绪的一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问题行为对学生具有自我保护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能听之任之,因为解决问题或宣泄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宣泄渠道,合理调试自己的行为,努力纠正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培养健康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为其剖析问题的根源所在,并为其提供科学详细的行为指导,比如:如何消除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缓解学业和生活上的压力等,帮助学生从想要改变但又管不住自己的矛盾状态中走出来,重新认识自我,合理规划人生。

3.3家庭、校园支持

开展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大家校合作力度,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学校要摒弃以分数论成败的错误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融入各学科体系当中,指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增强对社会不良思潮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之既不会因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而对孩子放任不管,也不会给孩子提过高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家校共同鼓励和鞭策学生,为问题学生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4.1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课程体系的“方向盘”,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积极人格作为抓手,重视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通过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目的。

在课程理念方面,应以积极理念为教学导向,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就留学生而言,积极心理品质包括良好的性格、适度的动机、积极的品质、丰富的情感等,通过培养上述积极心理,不但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身心,还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体系也要将体现“他助、互助、自助”作为教学目标,通过积极性的教育引导确保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4.2课程设置

院校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有关规定,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确保每年的学时不低于36h,使留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在课程考评上要一改以往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的做法,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也要从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考查学生利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以及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课程导向,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增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积极作用。

4.3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围绕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丰富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3个方面:①发展性课程内容。发展性课程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与人格,重视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潜能。②预防性课程内容。预防性课程内容侧重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并引导学生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来纠正这些心理障碍,使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积极的身心状态。③干预性课程内容。干预性课程内容主要是针对存在巨大精神压力、经历了重大生活事件的学生,这类学生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困境,通过有效的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无论是哪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都应从关注学生积极心态的发展入手,选择符合学生个性特征、职业面向、人生规划、交际困惑、幸福感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在适当介绍心理疾病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应对不良心理的办法,彰显全系统性和全程性。

4.4教学方法

问题学生普遍思想早熟,且价值观念多元化,一味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只会激发他们的抵触心理,因此,学校要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内容活泼、形式多样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开问题学生的心理症结。同时,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悟,不知不觉地将心理健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健康行为习惯,达到滋润心灵、收获成长的目的。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让问题学生经历思维碰撞和情感交流的心路历程,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逐渐消除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结束语

总之,要想让每一位留学生能够在阳光、自信、积极下成为为社会需要的栋梁,学校就必须在开展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性留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且要在实际行动中将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理论,这样才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让每一位学生在被教育、教化下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顿莉莉.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03).

[2]王筱枚.积极心理学去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新智慧,2018(06).

[3]任革新,方志中,刘玉方.积极心理学对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06).

[4]郭晓霞.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校园心理,2018(4)

[5]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6]吴艳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2018(10)

作者介绍:

李博(1982.10.15),性别:男;籍贯:天津;民族:汉;学历:研究生、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