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发掘“乐”的“魅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教学中如何发掘“乐”的“魅力”



王丽玲



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丽玲



“寓教于乐”是既古典又现实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输悦的气氛中学习,心情是偷快的,思维就会更活跃,创造力也能提高,这就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挥“乐”的“魅力”呢?下面就谈淡几点个人肤浅的见解。

一、运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

苏联教育家斯特洛夫语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是的,教学中的幽默是教师得心应手的开山斧。它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的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知识本身枯燥无味,教师应善于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闪光点”,运用幽歌的语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知识生动化、趣味化,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问:“我们常见的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呢?摩托车呢?拖拉机呢?”面对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不暇思索的回答是“圆形”。再问:“如果我们把车轮做成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那么这些车辆在行驶时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跟圆轮的车辆比赛,谁会赢呢?”让学生思考并尝试着回答后。教师说:“现在我们就来见识见识吧!”教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奇特的“二轮赛车”(用硬纸板和铁线做的,车轮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圆形)。再让每五位同学组成一组,分别“驾驶”这五种车轮的“赛车”进行比赛。当他们准备好后,教师说:“同学们这可是千年难得一见的比赛,希望大家在比赛中能尽情地欣赏这些‘赛车’的‘美姿’。比赛准备开始,预备――砰。”同学们有的已笑弯了腰,……比赛在欢乐的笑声中结束了,这时老师让大家汇报了比赛结果。提问:“(1)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赛车”能获得胜利呢?(2)各种不同形状车轮的“赛车”在行驶时,有什么特点?”这样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认识了圆,掌握了圆的特征。由此可见,幽默的语言,能使数学知识“生

动”、“活泼”起来,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中,幽默的语言又像一条纽带,使师生紧紧相连。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项峰。”教学中,幽默亲切的语言,能消除师生间的障碍物,沟通心灵,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亲其师,信其道。”正说明了这一点。如:在教学“体积单位的认识”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常见的录音机的体积大约是20( )。有位叫小华的同学回答:“20立方厘米!”教室里顿时哄笑起来。小华脸红了,看得出他是一位爱面子的学生。这时老师明知故问:“什么事这么开心,说来听听!”“哪有那么小的录音机?”小华说:“有,我在影片中见过。”教师说:“小华能把生活中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来,很了不起。但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常见的'。试想,如果日常生活中,使用20立方厘米(拿出教具)的袖珍型录音机,那使用时,岂不是还得拿放大镜。”这进小华会心的笑了,眼里充满了感激。

这位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表扬中夹带着批评,玩笑中夹带着严肃,顾及了学生的自尊心,创造了和谐、快乐的气氛,巩固了师生之间的“桥梁”,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成功的情境,激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探素索和追求,授课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四道题目:“(1)五年1班3个小组共投小篮球84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2)五年1班分成3组投小篮球。每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3)五年1班,分成3组投小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4)五年1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2人平均每人投中2.5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10人平均每人投中3.2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前三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基础差的同学一般只能解答出第一题,也有的可以解答出第二题。所以,第一题,第二题,让这些后进生当众解答。在教师的信任中,同学的赞许中,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第三题由中等生解答,第四题由优等生解答。这样使每一层次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心理学研克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无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施教,创造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惜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还学生更大的“自由”,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学习是一种主动性的学习,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学习。如果过多的限制学生,就会扼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像“牛”一样被“牛郎”奉牵着鼻子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老老实实听课,规规矩矩举手发言”的“八股文式”要求,应还学生更大的“自由”。课堂中,教师可以说,学生也可以说:教师可以问,学生也可以问。并且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以这两个问题引入:(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接着让学生动手用“割、补、拼”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内学习,没有压力,情绪高涨,学习自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数学不但源于生活,而且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而且要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思想去分析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更能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从而更好地学好数学。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带学生逛文具店的情境,让让学生观察各种文具的价格,并说说表示这些价格的数有什么特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小数及小数的特点,接着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找找身边的小数,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这样学生们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意犹未尽,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愿意参与其中。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这里,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乐趣无穷。

总之,教学中“乐”的魅力无穷,教师应时时创造“乐”的气氛,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构建开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顺应时代的其实,在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中,就蕴含着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如果善于挖掘揭示,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