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3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究

敖霞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621000

摘要:按照教育部要求,普通本科高校应向应用型转变,着力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但高校普遍面临观念落后,人才供需失衡,专业与岗位匹配度不高,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产教融合效果不佳,师资队伍不匹配等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与企业深度合作,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课外技能、转变教学模式,建立“共时性”实践育人模式,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等途径,助力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字: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


2017年以来,我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培养模式。同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目录外新专业43个,其中93%以上为应用型本科专业。2018年,教育部在《普通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介绍》 中提到,本科教育在培养适量基础性、学术型人才的同时,着力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许多高校以所在区域为基础,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大胆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大学之路。但是,如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新目标,仍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应用型人才是个相对概念,有些研究者把人才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也有人分为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学界一般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指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如在产品开发、工艺流程中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和技术,推进技术革新和应用。但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相当多的困境。

第一,观念落后,不够重视。当前,许多人仍然对高等教育存在极大误区,认为上课就是听老师讲,然后完成作业,理论学习是第一要紧的,而实践类科目只是一个形式。虽然很多高校在积极进行变革,在培养模式和手段上也进行了调整,但根深蒂固的观念使部分领导者、老师和学生对实践和应用仍旧不够重视,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无法适用真正的工作内容。

第二,人才供需失衡,专业与岗位匹配度不高。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紧跟时代潮流、掌握最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但许多高校转型缓慢,始终以学术性研究大学为模仿对象,开设的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匹配度低。这还体现在,高校与市场之间的互动较少,与当地的重点产业无法契合。

第三,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许多高校都重建或更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但究其本质,许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并未发生实质变化,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

第四,产教融合效果不明显。教育部在《普通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介绍》 中提到,应用型大学要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这就要求高校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入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和相关单位建立深入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在当前,校企合作往往是高校单方面推行,用人单位的热情不高,并且,受制于高校现有的相关规定,真正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高校与合作单位未能形成互利共赢的关系,高校对合作单位的任务多、贡献少,合作单位则要在人员、后勤、管理上对实习实训学生进行保障。所以即使有合作,也仅限于较浅层面,最终结果便是实践基地的质量往往差强人意,或者空间分散,不利用组织和指导。

第五,师资队伍不匹配。高校教师往往以学术见长,一线实践经历较少,这就直接导致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且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不能只靠以往的“经院式”师资团队。“书斋里的学问”是无法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求的。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就地方高校而言,不仅要深入思考如何融入地方、对接当地企业、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还要在学科、专业、课程、教师等方面做出调整和改革,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第一,与企业深度合作。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应打造一批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应具有产业、行业的定向性。既然高校培养的是企业所需要的具有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第一步,应当与当地企业深入沟通,甚至邀请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进入学校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高校也应当整合资源予以配合,包括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改进、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等方面。

高校在积极对接企事业单位时,相关单位应积极配合,不能单方面地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不然,由于高校与用人单位联系不够,便会出现高校闭门造车,盲目进行教学安排,没有足够的社会和实践资源培养学生,用人单位招聘的应届生往往无法达到工作要求,企业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重新进行培养。这对于整个行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第二,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个说法常常被解读为大学与实践无关。实际上,蔡先生所说的“大学”,是相较于“实业教育”而言,“实业教育”在当今社会可以被理解为“与实践有关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不能为了省事而将实践课程变为一种形式。课程要与职业岗位直接对接,课程设置要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应当努力“把专家请进来,让学生走出去”,比如师范类专业,学校应与当地中小学联系,让学生能够进入学校进行实习实训,真切地体会教师的日常工作。同时,也当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进入高校,进行课程指导、举办讲座等。

第三,培养学生的课外技能,转变教学模式。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相关岗位的需要,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课堂学习。高校应努力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增强与专业匹配的相关技能,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比如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办公软件,学校不仅应安排相应的课程,还应组织相关的技能讲座或比赛。同时,要大胆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如一课多师、师徒制、小班制、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枯燥呆板的大学课堂变得充满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第四,建立“共时性”实践育人模式。“共时性”和“历时性”这两个概念虽然最开始由索绪尔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提出来,但不少学者也以此为切入点来研究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许多高校设计教育实践时一般采用的是“历时性”模式,即先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学期才安排实习或实训。这种方式之所以被长期沿用,原因在于有利于发挥高校的“理论优势”,实习实训也便于组织管理。但此种方式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将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完全割裂开来,且一般实习实训的时间较短。所以,大部分教育实践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国外有些学校采用的是“共时性”教育模式,如师范类教育,即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学生需到一线学校见习、实习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实践反思并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如此循环往复,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同步提升。

“共时性”的实践模式需要学校、企事业单位在长期合作中建立起来,绝非一日一时之功。但高校应当以此为目标,尽量让学生在关键的学习阶段,安排他们深入了解和体验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以便及时调整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式。

第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国家最新的要求是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要有丰富的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即“双师型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界定,“双师型”教师应该“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高校除了在招聘时要吸收“双师”人才,也要对已有的教师进行大力培养,如师范类专业,可以鼓励高校教师与合作单位的一线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合作,一起申报项目,或者要求高校教师去合作单位定期研修,打破高校教师与一线实践之间的壁垒,建立一支真正懂理论、能示范的教师队伍。

三、结语

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的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的通力合作。高校决策者要充分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在时间、人员和资源配置上予以保证。一是要及时转变观念,理论与实践并重,坚持理论学习为实践服务的理念,为学生建立纵贯整个大学生涯的实习实训活动,同时加强学生课外相关技能的培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建立优质的校外实践基地,高校应当选择符合条件、距离适中、意愿强烈的相关单位进行深入合作,在经费、研究和实习上予以全力倾斜,与合作单位形成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三是积极吸收和培养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促进应用型课程和教学的转变。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人才供给的质量和局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改革的保障,高校应积极转型,积极应对,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主动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加快培养各类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 崔玉艳.产教深度融合视角下民办高校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考[J].黑龙江科学,2022,(13):66-68.

[2]汤正华,谢金楼.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5):123 -128.

[3]叶铁.普通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7):15-16.

[4]张松祥.基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经验: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弊端与匡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71-76.

[5]陈鹤琴.从师范生实习谈师范教育的几个问题[M].吕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56.

[6]吴国玺,刘培蕾,贾晓红.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逻辑、困境和实践路径,2022,38(01):16-21.

[7]冀宏,张然,张根华,等.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理路[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0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