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情况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9
/ 2

口腔黏膜病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情况的分析

岳嘉欣

西安外事学院 医学院 陕西西安

摘要:目的:探究制霉素片联合碳酸氢钠对口腔黏膜病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在我院口腔黏膜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5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8例和研究组298例,对照组采用碳酸氢钠治疗,研究组采用制霉素片联合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治疗。治疗2周后,分析两组患者口腔白斑面积、pH值变化、真菌菌落数及治疗有效率,同时记录口腔疼痛评分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两种方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斑面积、pH及真菌菌落数均有改善(P<0.05),口腔疼痛评分均降低(P<0.05),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治愈率52.3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56%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口腔念珠菌病更容易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女性;且与系统性疾病、口腔斑纹类疾病相关。制霉素片联合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效果尚可。

关键词:口腔黏膜病;口腔念珠菌;感染情况

引言

口腔念珠菌病是口腔感染酵母样真菌———念珠菌属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黏膜疾病。目前已经发现口腔中有150余种念珠菌,80%是白念珠菌感染,其可单独或联合寄生在口腔中,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口腔微环境因某些口腔疾病、佩戴义齿等局部因素或在使用某些药物、恶性疾病及营养不良等全身因素刺激时,白念珠菌从共生生物体转变为病原体,引起感染。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口腔念珠菌病在不同年龄、性别的感染情况,同时分析感染的病因、用药及实验室检查情况,以期帮助临床更快速有效地诊治口腔念珠菌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口腔黏膜病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5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8例和研究组298例。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均经病原菌检测确诊为白假丝酵母。

1.2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1年全年进行白念珠菌检查的患者,查阅电子病历,记录相关诊断及病因等,同时记录实验室检查(白念珠菌培养及真菌镜检)结果;并对用药后患者再次查询其复查的白念珠菌培养结果。白念珠菌培养法:使用消毒棉签获取少许患处细菌样本,接种于沙保罗培养基上孵育,后挑取出生长的圆形奶油色类酵母型菌落,接种于科马嘉显色培养基上继续孵育。若科马嘉培养基上生长出绿色或蓝绿色的菌落,则判断为感染;若培养基上生长的不是上述颜色的菌落,则判断为未感染。真菌镜检法:棉拭子法取样直接10%KOH涂片镜检见有无菌丝和孢子。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完成口腔白斑面积、pH值和菌落数检测;采用口腔视觉模拟疼痛(VAS)量表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菌落数计数:采用拭子在患者口腔病损部位取表皮及分泌物,完成真菌培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278dbbb3a221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口腔白斑面积、pH值、菌落数及口腔疼痛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口腔白斑面积、pH值及菌落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经过不同方案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结局均有改善(P<0.05)。此外,治疗后研究组口腔白斑面积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口腔pH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口腔菌落数研究组患者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口腔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不同方案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口腔疼痛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口腔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真菌指标及VAS比较(x±s)

6278dbbb3a221_html_25d2569a881bf2df.png

2.2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

研究组治愈率52.35%高于对照组39.60%(χ2=9.755,P=0.002),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6278dbbb3a221_html_5167b14e1068293c.png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中未发现2级及以上不良反应事件,仅有少数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神经症状、口腔异味等轻微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持续时间较短,约为首次给药后1~3小时内消除,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2%,对照组为9.06%,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349,P=0.554)。见表3。

表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6278dbbb3a221_html_231b427116497b7b.png

3讨论

口腔念珠菌病是机会性感染的疾病。在这项研究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亚组的口腔念珠菌感染率总体趋势是增加的。除16~29岁年龄组外,其余各年龄组女性总感染率均高于男性。综上所述,女性比男性更易患口腔念珠菌病;年龄可能是口腔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年龄越大,患病概率越高,可能与复杂的全身条件(系统性疾病的增加等)、唾液流量减少、药物摄入增加和佩戴义齿等有关。同时,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白念珠菌阳性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儿童免疫力低下,易发生鹅口疮有关。在口腔念珠菌病的病因中,系统性疾病如贫血、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等占了很大一部分。真菌的机会性感染,特别是白念珠菌的感染,由于念珠菌种类的过度生长而影响口腔黏膜层,是癌症治疗中相对常见的不良反应。最近研究发现COVID-19也可能导致念珠菌病的发生,其原因是COVID-19会导致许多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引起了超级感染。制霉素片联合使用2%~3%碳酸氢钠溶液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的有效率。制霉菌素是链霉菌属的一种多烯抗真菌剂,其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细胞膜,其与控制细胞膜不对称性及流动性的麦角甾醇结合,形成气孔,从而将真菌细胞膜的渗透性破坏,以达到抗真菌的作用。2%~3%碳酸氢钠溶液的pH值为碱性,白念珠菌最宜生存的pH值为酸性的4.0~6.0,因此使用2%~3%的碳酸氢钠溶液能改变并影响白念珠菌生存的环境的pH值,从而有效抑制真菌生长。研究联合使用上述两种药物,治疗效果尚可。但后期可酌情考虑使用如氟康唑等全身抗真菌药。同时,近年来,光动力治疗通过抑制生物膜形成、破坏生物膜结构、杀灭生物膜内菌体及影响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表达的方式,成为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新策略。该发现为后期临床对顽固性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结束语

口腔念珠菌病是口腔黏膜病科门诊中常见的疾病。本研究综合回顾了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年龄、性别、病因、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临床用药等方面的情况,以期了解口腔念珠菌病患病的趋势、不同年龄段好发的病因、临床诊疗等,为后期临床的诊疗等方面提供依据及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懿珊,于晓虹,王华,宋智琦.免疫性大疱病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33(11):1260-1263.

[2]文书琼,郭君怡,戴文晓,王迪侃,王智.白色念珠菌影响口腔黏膜癌变的机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9,46(06):705-710.

[3]李娟.口腔黏膜病患者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13):67-68.

[4]吴松,江小川.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应用西帕依固龈液联合西吡氯铵的治疗有效性探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02):70.

[5]张珺,董婷婷,逄丹.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感染调查分析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