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油藏储层分析与开发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9
/ 2

不同类型油藏储层分析与开发对策探讨

吴勇

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天津市 300280

摘要: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陆相盆地岩性岩相的多变性使油藏类型进一步复杂化,具有勘探对象、目标小而复杂的特点。一是近年未投入开发动用新的优质储量,未形成产量的有序接替;其次是基本没有与低品位储量相配套的先进工艺技术来动用未开发储量;三是老区老井基本投入生产,井况问题严重,区块进入高含水期后,复杂的油水井井况不能支撑区块开发二次调整和针对性的油水井措施,整体开发效果不断变差。

关键词:油藏地质;特征;开发对策
1、油藏的分类
  1.1储集层岩性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岩石有足够大的空隙,且储集层岩性发育良好,满足条件的所有岩石层都可以储存油气,理想的油气储层分布在岩屑砂岩中。对于油层的分类,大致就是什么类型的岩层发育相同类型的油藏。
  1.2圈闭的类型
  通常人们把圈闭类型划分为三大类:地层圈闭、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地层圈闭的划分是根据圈闭与不整合的相对接触关系,包括地层超覆圈闭和潜山圈闭等,是因地理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圈闭。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断裂变位形成的圈闭。储层周围的岩性发生改变,是形成岩性圈闭的必要条件。
  1.3空隙的分类
  根据岩石中孔隙形成时间不同,孔隙可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根据空隙形状分为两种,分别是空洞和裂缝。粒内孔和粒间孔是按照孔隙在岩石中分布位置不同来划分的。自然界中,孔隙的形成有物理作用也有化学作用,根据不同成因可将孔隙划分为溶蚀孔与构造缝。
2、精细地层对比
  不同类型油藏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Ⅰ类边底水天然能量充足,内部断层少,储层物性相对较好;Ⅱ类简单单个油藏含油面积大(大于0.5 km2),构造较简单,储层发育较稳定,能够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Ⅲ类复杂单个油藏含油面积较小(0.1<S≤0.5km2),断层较发育,油层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完善;Ⅳ类极复杂单个油藏含油面积极小(S≤0.1km2),低序级断层十分发育,油层分布极零散,注采井网完善难度大。地质特征的差异导致油藏开发原则及开发措施存在很大差异,直接影响到不同类型油藏开发效果,导致不同类型油藏之间采收率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类型油藏采收率进行评价,深入剖析影响油藏采收率主要因素,为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在成因层序的对比中,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即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或由上升到下降的转变位置,可作为时间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低自然电位、高电阻、高密度、高声速层,常呈尖峰状是薄层钙质泥页岩或灰岩的反映;低自然电位、低电阻标志层代表比较纯的海、湖相泥岩的产物,其地层位置处于向上变细的测井响应到向上变粗的测井响应的转折点上,反映相对水平面上升达到最大水进期后转为下降的趋势。测井曲线具有区域上的可对比性。
3、精细构造刻画
  3.1相控对比
  在断层对比时,要与沉积相紧密结合,常用两种方法。①如果小断层出现在标准层或标志层中间,可用"数韵律"和"厚度突变法"对比断层,这种情况可落实大于3米的断层② 如果小断层出现在砂体中间,为了与相变区分,可通过研究砂体相变规律确认断层,在单井上突然缺失则要开断层。(2)应用倾角和成像测井描述低序级断层倾角测井可以准确识别、落实小断层。成像测井对小断层可以准确定位、定向。
  3.2低序级断层的地震解释
  (1)断点标定。在有井钻遇断点的情况下要以钻井资料为基础,井震结合,落实断层。骨干剖面要进行多井标定,落实层位和断点。在钻井较密的工区,可以用拟合速度准确落实井遇断层和井间断层。(2)相控判识。在无井钻遇断点的情况下,由于低序级断层在地震上多解性强,要充分与地震相相结合,综合判识断层。①标准反射层一般是稳定泥页岩、灰质岩的反射,它的错动、扭动、产状变化多是小断层造成的。②对于稳定地层,反射层多个相位错动、扭动、产状变化往往是小断层造成的。③对于不稳定地层(如河流相),不好区分小断层同相轴的正常变化,只能解释为可疑断层,要经过后期钻井、生产动态资料进行验证。(3)相干体和倾角方位角技术除以上方法外,还可通过相干体和倾角方位角技术识别、组合低序级断层。
  3.3不稳定试井判断井间连通性
  压力恢复试井是不稳定试井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关井后整个压力恢复过程的测试,结合静态资料和和各项物性资料,获得油层的渗透性、油井表皮压降、井筒储集、油藏边界的方向和距离(继而获得油藏形状)、裂缝性油藏的裂缝半长、扩散系数、复合油藏的分区渗透性、双孔隙双渗透性油藏的窜流系数等,按照油藏自然能量递减或储量递减,预测油井的产量分布情况。
  3.4动静态相互验证
  运用以下动态方法与静态资料紧密结合,反复验证、落实断裂系统。①油水关系是否统一②注采是否对应③示踪剂示踪结果④压力分布不均衡⑤地化指标差异⑥干扰试井成果。通过断裂系统精细刻画,对小的认识不断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分类评价。


4、挖潜对策
  (1)在精细储层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层间、层内及平面剩余油分布研究,对油层多、储量大、层间差异大的,进行开发层系的合理细分和组合。对层系划分比较合理,但注采井网不完善的,进行完善井网和注采系统的调整。对层系、井网比较完善,但局部地区油层多、潜力发挥差,采取局部加密单采单注或工艺分注分采,提高水驱动用程度。(2)采取层系细分、工艺细分、射孔细分,依据其构造形态,充分利用大角度斜井、侧钻井及低产低效井形成与剩余油潜力相适应的"一注一采"注采井对或"一注两采"注采井组,尽最大努力提高水驱控制程度。(3)对油藏注水方向单一、油井动态变化快。根据油井的含水变化、能量状况和液量状况,对注水量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由被动调配向主动调配转变,不断提高注水质量,改善水驱开发效果。一是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水驱动用程度;二是卡堵结合,矢量化完善井网,提高注入水利用率;三是分层注水与分层酸化相结合,改善吸水剖面;四是分注层段实施轮换注水,增加有效水驱方向。
结语:储层细分对比以传统地层学理论为指导,认为层、地层结构符合"层状"模式,即地层是全区分布、近于水平、相互平行的,并且层与层水平叠置。然而,层序地层学等突破了传统地层学对层、地层结构的认识,认为地层不一定全区分布、不一定水平、不一定相互平行;层的空间位置变化大,相互间可呈超覆、退覆等叠置特点。
参考文献:
  [1]杨跃明,黄东.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新认识[J].天然气工业,2019(6):22-33.
  [2]田雨,赫恩杰,陈洪德,王贺华,徐兵,何巍,袁浩,张艺久,柳世成,邓勇,欧阳静芸.埃及阿布吉拉迪盆地AESW区块上白垩统碎屑岩沉积相及储层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5(06):722-732.

[3]王涛利,王庆涛,刘文平,卢鸿,刘大永.页岩残留气定量方法及其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8,48(06):1645-1653.
  [4]郑彬,李红英,王欣然,刘玉娟,王立垒.L油田巨厚层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1(02):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