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关键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6
/ 2

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关键技术

赵鹏程

14012319830525****

摘要管廊施工具有一定的扰动性,基坑开挖、地下水的涌动均容易影响既有线的稳定性,导致部分结构上浮,出于减小扰动、提高施工质量的目的,拟采用预制顶进的方案。前期准备环节,对顶进的底板下1.96m土体予以深孔加固处理,且顶部覆土仅为1.10m左右,衡重后再进行顶进法施工。本文主要分析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关键技术。

关键词城市规划;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

引言

地下综合管廊类似隧道工程,其能够将给排水管道在内部进行统一布置,尤其针对不同类型管线的同时设计与建设,在开展维护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传统人工或现代化智能机器人便能在管廊内部直接维护,从而促使道路开挖次数大幅减少。

1、综合性给排水管廊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于城市规划的发展,综合给排水走廊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它可以有效提高城市适应生态环境变化的能力。综合给水排水库不仅能满足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需要,还能提高城市适应极端天气条件的能力,大大提高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第二,它可以有效地改善受损水域。当前,中国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污染程度也在上升。伴随着城市规划的新概念,人们更加关注污染问题。如何有效控制污染问题已成为城市居民的共识。对于传统的城市给排水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现阶段无法更有效地满足城市运营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此外,目前我国的水害程度正在上升。因此,很有必要建设一个能有效调整传统给排水方法同时修复受损水域的综合给排水通道,从而提高城市给排水能力。

2、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2.1给排水设施的建设较为落后

在提出“城市”概念之前,中国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城市化建设。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各生产企业的集中,城市生活中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使得传统的城市供水和排水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建设部门在许多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给排水设施的建设重视不够,致使现有给排水系统设计缺乏合理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管道管理规划不足,排水管道老化,部分给排水设施的逆向设备性能差,使得城市建设更加困难。

2.2已有的给排水系统较为落后

中国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城市化,城市理念也有所进步,因此有必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改造现有的基础设施。但是,一些城市的供水排水系统存在诸多问题,如排水管道老化、管道设置不当、设备性能倒退等,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大阻力。

2.3水资源利用的问题

城市建成后,不仅可以排出大量雨水,还可以净化储存,从而为城市提供新的水源。由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部分城市将面临停水缺水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来暂时解决。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设备和技术。因此,由于经济实力不足,一些城市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水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比如在地下机械操作维护、渗水治理等方面。,相关工作尚未开展。为了节约城市建设成本,一些城市选择提高泄洪能力,使得大量水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3、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建议

3.1科学建设综合管廊

以《意见》为指导,综合考虑管廊中各类管线,加强对各类管线的管理,满足城市抗震、人防以及正常生产生活需要。在开展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时,应考量到城市当前所有管线汇入的需要和未来城市发展及规划,贴合政策和建设规范,降低综合管廊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地下水的影响。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长沙市正在开展其首条综合管廊建设,该综合管廊综合考虑到了给水、排水及污水等管线接入与引出支线情况,以“应尽皆进”“统筹兼顾各类管线”以及“适度超前”为设计原则,设计隧道与断面,并设计了专门用于运维的检修口和吊装断面,能够良好地满足长沙现阶段乃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

3.2完善管线运行数据

智慧型城市发展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推动性作用显著,是城市高品质建设进程中的“左膀右臂”。具体至地下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中,则需要配套完善的智能监控设施。若能够增强给排水管线和大数据的互联特性,则有利于提高综合管廊的运行水平,使其具有较高的排水效率,同时也给运维管理创设了便捷的条件。对此,需合理设计附属设施,依托于大数据技术等相关前沿技术,实现对综合管廊的实时监控。在形成高效的数据传输通道后,控制中心的人员可以动态跟踪,及时掌握管道的实际运行情况,远程监控的方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运维管理阶段,可远程调度管线运行数据,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3实现管线与大数据的联通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速度正在加快。新世纪以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应运而生,已成为新世纪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发展成就。当前,计算机技术已应用于我国许多传统产业的运营和发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提出智能城市建设思想后,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大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提高了城市系统的运行效率。对于地下公用事业隧道的给排水系统,实际施工过程中涉及许多步骤,建设智能监测设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排水管道与大数据连接的实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公用事业隧道给排水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智能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建设城市公用事业隧道时,应重视实现公用事业隧道的实时监控,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应全面、具体了解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全面掌握地下管线的情况,从而大大提高地下管线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3.4突出综合规划,提高科学建设

公用事业隧道给排水设施建设规划应充分考虑资本、机械、设施等因素,并将所有规划目标纳入总体规划。第二,我们应充分结合城市建设的区域特点。例如,城市的水资源储备、降水等确定了相应的规划目标,使供水隧道供水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城市总体发展相适应,并对制定的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以防止建设供水隧道破坏整个城市规划的完整性。最后,协调供水排水设施建设与公用隧道其他管道建设的关系。公用事业隧道结构复杂,工程规模庞大,还包括煤气和电力管道的建设。因此,有必要注意管道之间的协调,进行整体规划,减少供电隧道中的冗馀施工。对公用事业隧道给排水设施建设的管理和控制充分利用了雨水资源,缓解了排污压力,有效控制了污染物扩散,改善了城市水浸状况,科学促进了公用事业隧道给排水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及设计。

3.5对顶层设计进行充分优化

城市建设过程中,其高层设计与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相关。但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理论和经验比较少见,有的城市还处于转型过程的试点阶段,这样的问题会对城市建设产生很大的阻力。合理优化顶层设计,首先要总结、分析、总结以往的施工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真正的指导理论;第二,我们还可以介绍和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经验,找出共同的经验、技术和理论,促进我国城市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结合工程实际对综合管廊系统中给排水管道施工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建设问题、建设要点、注意事项三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给排水管线的建设者要注意现有管线与过去管线间的差异并给与足够重视,从城市规划和综合管廊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对管线设计方案不断进行优化调整,以求在最大程度上有效解决给排水系统的各项问题与困难。

参考文献:

  1. 张盛财.给水管道在综合管廊建设中施工与管理要点探析[J].散装水泥,2020(6):73~74.

  2. 刘佳杰,刘志成,杜慧子.在受水扰动土体中进行管廊暗挖的加固措施[J].工程建设,2020(12):62~67.

  3. 崔小飞,岳富祥.智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7):99~101.

  4. 郭永强.市政污水管纳入综合管廊的设计要点及影响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7):98~99.

[5]时小兵,代庆彦.城市核心区域地下综合管廊施工过程中管道本体截断及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9(2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