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振兴规划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振兴规划初探

高成孝

新疆益诚开拓空间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疆库尔勒市 841000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空间发展的重要指南,是各类开发建筑活动的主要依据。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到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目标,村庄规划关注重点逐渐从单纯的空间建设改造转向以人为本的场所精神重塑、文化建设等内容,乡村地区发展建设的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同时,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更加重视规划的实施、管理环节以及规划内容更加丰富多元的特点,对村庄规划的协调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庄规划作为指导村庄建设发展的依据,直接关系广大村民群体的美好生活,但村庄规划中各类规划相互冲突、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村庄发展,有待解决。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乡村振兴;规划

引言

乡村振兴规划应从规划原则和规划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将乡村振兴规划与土地空间系统规划相结合,从而发挥“全域控制”和“多规划整合”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和乡村振兴模式构建中的作用。

1协同规划

“协同规划”的核心在于协同,“协同”一词来源于古希腊,但对于“协同”一词目前还没有十分统一且具体的解释。Donaldson与Kozol从内涵机制上将协同解释为“不同形式的、组织在一起共同工作以达成某项目标”。Thomson与Perry则从过程内容角度将协同定义为包含了共同规范以及互惠原则,自主或半自主行动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方式就共同关注议题解决方案进行决策的互动过程。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还将协同一词解释为主动与被动的交互作用关系。在社会制度不同的背景下,简单引用模仿西方理论的协同规划难以适应中国社会需求,于是国内一些学者对协同规划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带有自我意识的解读。一些学者认为协同规划是以协同论及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协同平台使得规划过程中主体、价值、技术方法等实现相互协调优化的循环过程,通过邀请相关利益主体进入规划程序,共同体验并建立起共享关系,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协作最终达成相同目标。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振兴规划

2.1推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成为积极主体

乡镇政府和村两委是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主体,农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主体结构尚未形成。乡村治理并非仅仅是政府或村委会的工作职责,也关系到乡村治理受益对象和服务对象的切身利益。形成由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支部、农村社会组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乡村精英、村民等组成的多元乡村治理主体结构,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实施的重要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形成“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直接受益对象,鼓励和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事务中来,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直接有针对性地提出村民的需求和诉求,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可及性、获得感和满意度。二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模式,在保证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的基础上,其他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协商合作,实现乡村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协同发展。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关键在于抓住城市化带动消费升级的历史机遇,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同时发挥政府的关键引领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2.2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首先,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对产品进行认证,严格把控特色农产品产品质量,产品的质量过硬是产品推销出去与产业发展的前提,只有坚持产品为先,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才能得到消费者真正的认可;其次,参加各类展销会,将和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介绍给消费者与市场,树立消费者对于当地特色产品的市场认同度,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知名品牌的培育和推介,做好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宣传,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高辨识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塑造一批民族特色品牌、区域公共品牌。

2.3凸显土地整治工作

土地整治效果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健全具有较为关键的影响,也是乡村振兴规划策略能否正确凸显土地整治工作重要性的关键。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模式时,乡村振兴工作人员应全面调查乡村土地资源的整体情况,坚持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规划原则,并严格遵守当地的耕地保护制度。此间,乡村振兴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调研乡村宅基地整治的基本情况,综合不同乡村宅基地整治办法的一般特点,总结其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方面,乡村振兴规划工作者在确定乡村振兴规划的具体模式时,应兼顾乡村中田地种植情况、水资源分布特点、道路建设维护情况、山林面积特点以及村庄体制建设特点,将乡村振兴规划模式的内容和形式与乡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实情况深度结合起来。在农田用地整治方面,乡村振兴工作应以完善、健全乡村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工作内容,结合当地农田灌溉的实际特点和现实需求,合理规划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办法,布置相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另外,比较关键的是乡村振兴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组织相关的思想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应以普及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为重点,提升乡村群众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意识,优化乡村群众使用水资源的方式方法,从而在根源上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土地资源治理方面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升农田治理的效能,乡村振兴规划工作者应全面调查乡村水利工程与电力输送工程之间的契合关系,进而为满足乡村农田灌溉的电力需求提供理论依据,提升乡村振兴过程中土地治理质量。

2.4因地制宜发展原则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乡村振兴规划的实际策略与办法应与乡村自身的环境、资源以及风俗文化特点相契合,在满足乡村经济发展一般要求的前提下,乡村振兴工作者应结合乡村特有的资源合理、科学合理地制定乡村振兴规划策略,本着因地制宜发展原则,将乡村振兴工作“个性化”起来,“针对化”起来,“独特化”起来。乡村振兴规划涉及乡村生产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人口变迁、地理位置特点,还是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和环境变化趋势、文化内涵表现特点,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振兴规划的实质性内容。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下,乡村振兴规划工作者应以更科学的眼光、更务实的态度和更灵活的规划手段,避免“千村一面”。在深入贯彻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规划原则的基础上,乡村振兴规划工作者应采用更有效的方法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为乡村产品的输出和劳动力的输出提供更多的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让乡村资源“走出去”,使发展资源“迈进来”,利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将乡村与乡村周围的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建设资源的区域连接起来,从而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性和整体性,使因地制宜原则在更广范围、更高维度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结语

总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振兴的规划模式应符合乡村振兴的一般原则,乡村振兴规划工作者应将乡村振兴规划精细化、精准化,将乡村群众的实际诉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土地治理工作、资源整合工作、单一乡村振兴精细化工作和多乡村联合规划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9-1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