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文化的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5
/ 2

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文化的传承

陆丹

广西百色平果市第七初级中学

摘要: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只是单一对音乐知识进行集体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越来越不喜欢音乐课堂,对音乐学科也逐渐丧失探究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趋势下主动学习。基于此,以下对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承

引言

音乐学科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学生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才能感受出音乐学科所表达出来的情感,领略音乐艺术的韵味。但从传统音乐课程教学的模式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往往按部就班地进行授课,使得大多数学生只是会唱课本上的歌曲,难以感受歌曲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无法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气质。因此,针对传统的音乐课堂进行改革,是基于新课改背景打造初中音乐课堂的首要任务。

一、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使用多维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课堂教学更侧重听觉,注重实践,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试唱—学生练习”的形式不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对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维教学手段来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结合音乐主题,借助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出沉浸式的音乐氛围,还可以收集民族服饰、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资料,利用视频软件将其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全面、多维度地了解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嘎达梅林》这首民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歌曲背后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随后,给学生播放《嘎达梅林》这首歌的名家演唱视频,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意境。

2.重视音乐的地域性知识介绍

民族音乐往往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如果将民族音乐教学与本地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特色相结合,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无锡景》是典型的江苏民调,采用起承转合的经典结构,语言也是当地方言,歌曲旋律温雅轻柔、婉转优美,常出现下行旋律,如小桥流水一般一线贯穿,带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歌曲里讲的无锡的美景,处处与无锡现实的风光联系到一起,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好风光,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互动教学

基于传统初中音乐课堂中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较低的情况,教师应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在良好的互动中全面加强音乐学习。一方面,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时,可紧紧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在课前围绕音乐作品搜集与其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创作背景、文化内涵、作者等,并将搜集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学生可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增强了音乐课堂的互动性。另一方面,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增强互动效果。由于教材上的音乐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低,致使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低下。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增强学生互动时,应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流行音乐作为切入点,促使学生在流行音乐元素的吸引下,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真正实现课堂的互动。

三、优化音乐课程教学设计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陈旧单一,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过于被动,难以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因此,基于新课改的背景打造优质且高效的初中音乐课堂,需要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立足于课程教学内容,挖掘教材内涵,为学生明确三维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能够在课程教学中以因材施教的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进行高效的学习。同时,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初中音乐课程的特点,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且认真倾听学生反馈的意见,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学活动不断进行优化。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时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在此基础上实现针对性的优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

四、健全和优化教学评价

评价是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确定的过程中,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教学方向。基于此,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应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和标准,以新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依据,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一方面,从评价标准上来说,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还要依据三维目标,对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欣赏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进行评价,确保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另一方面,从评价的主体上来说,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先给出具体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自行评价,最后交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并给出相应的评语。

五、将流行音乐加入初中音乐教学中,丰富音乐教学手段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还是采取“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思想,采用的方法仍旧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不停反复跟唱”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初中音乐教材中展示的歌曲不能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歌曲有一定的疏离感。对于初中生而言,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兴趣、丧失创新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更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发现身边的音乐。

结束语

音乐作为广泛流传的文化形式,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为其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多元的民族文化学习氛围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和音乐教师要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创新音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助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永亮.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7):88-91.

[2]刘哲.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智力,2021(14):61-62.

[3]王霞.民族音乐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J].家长,2021(1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