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可以观—从大革命时期两首诗词中学党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2

诗可以观—从大革命时期两首诗词中学党史

刘水长

中共宿迁市委党校教务处 223800

提起诗词尤其是诗歌的作用,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会想起那句老话“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文章是用来阐释道理的,诗是用来表达志向的。《史记》中也记载着“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按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说法,“志”与“意”含有近代语所谓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志向或者说意志与情感不易分开。还有“志”是指“心所念虑”“心意所趣向”等说法,所以也可以说,诗的主要作用是表达情感和志向的。

当然,诗的作用显然不止表达情志这一种。《论语.阳货》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朋友,可以发牢骚。上世纪八十年代,钱钟书先生就曾经以《诗可以怨》为题目,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诗可以怨,自然也可以观。用诗词来观察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观察什么?二是怎么观察?

观察什么呢?百年党史波澜壮阔,其中红色诗词有不少,如果在有限的时间来讲,难免挂一漏万。但如果只观察一段时间还是很合适。同时,观察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分析诗词的细节来观察历史事件,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一个是结合诗词的创作、发表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来体验历史潮流,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人格魅力。在此以大革命时期的两首诗词为例进行赏析。

这两首诗词一首是在大革命达到最高潮时期的作品,另一首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党面临最困难局面时候的作品。面对革命形势的不同,两位作者心态肯定有所不同。前一首是在意气风发之际回首往昔、展望未来;后一首是在面对失败和牺牲时表现出的积极反思和慷慨激昂。但又有共同之处,就是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看好,以及对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不移。

第一首词比较有名,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个时期中,在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七年,特别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伟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全体同志,在这次大革命中,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发展了全国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和农民运动,推进并帮助了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形成了东征和北伐的政治骨干,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极光荣的一章。

这首词有两个句话很适合去观察当时的革命形势。一句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两句都可以看作是对革命形势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于革命前途的乐观,但是侧重点不一样。“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主要是讲范围。1925年1月,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决定加强党对工农群众运动的领导。四大以后,革命群众运动,特别是工人阶级反帝斗争迅猛发展。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遍及25个省区(当时全国为29个省区),约600━700个县,各地约有1700万人直接参与、参加了运动。北京、广州、南京、重庆、天津、青岛、汉口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和唐山、焦作、水口山等重要矿区,都举行了成千上万人的集会、游行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万类霜天竞自由”描写得是参加群众阶级层次的广泛和民族意识的觉醒。随着五卅运动的狂飙迅速席卷全国,从工人发展到学生、商人、市民、农民等社会各阶层,被革命动员起来的人越来愈多。在1925年6月11日,汉口参加游行示威的群众行至公共租界时,英国水兵向人群开枪射击,打死数十人,重伤30余人。汉口惨案进一步激起全国民众的愤怒。全国各地到处响起“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驻华的海陆空军”、“为死难同胞报仇”怒吼声,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怒潮。

但是,词中的另外一句话也在豪气冲天中隐隐透露着对未来的思考和忧虑,那就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主席这里为什么会发出这样一个感慨呢?因为这一年两个事件为国共合作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个是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孙中山刚逝世的时候,国民党的权力争夺主要集中在汪精卫、胡汉民和廖仲恺三个人中。而三个人中和共产党关系最为密切的廖仲恺又在同年8月遇刺身亡,蒋介石趁着这个机会清除了了胡汉民的势力,并在和汪精卫的权利争夺取得了上风,这也让毛主席对于革命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产生了更多忧虑。

随着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事变,标志着大革命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根据官方数字,大革命失败是我们党建党以来第一次重大挫折,造成了我们党的党员数量锐减,可以说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其中就包括夏明翰同志的牺牲。面对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重大失败,我们共产党人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这里我们从另外有一首诗可以感受得到。

这就是夏明翰同志在1928年创作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夏明翰出生于乡绅世家,投身革命后致力于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运动,曾在湖南省委工作,也在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时作了宣传和联系工作。当起义队伍转移后,他奉命到湖北开展工作时被叛徒出卖,最终被敌人逮捕杀害。夏明翰被捕后,连续受到刑讯,他在拷打中怒斥审判官。回到牢房,他知生命将要结束,忍着伤痛用半截铅笔给母亲、妻子、大姐分别写了三封信。在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上,他还留下了一个带血迹的吻印。被捕两天后即1928年3月20日的清晨,夏明翰被带到汉口余记里刑场。执行官问他有无遗言,他大喝道:“有,给我纸笔来!”接着,他挥笔写下了“砍头不要紧”的就义诗。这一正气凛然的词句,当时就被人称做热血谱写的革命战歌,激励了无数后人为之奋斗。

以古鉴今,正是因为了解到夏明翰等共产党员在大革命和左倾主义的失败中坚持信仰,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学史崇德”,更自觉地去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