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生态规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2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生态规划

张巧云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 要:城市生态问题的严峻性需要我们重视,当前我国各城镇居民对于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概念不断渗透到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各个方面,旨在推进城市各方面的生态转型。本文主要论述智慧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以及思路,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生态城市;产业规划

一、智慧城市规划设计

智能技术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治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为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的创新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还处于技术阶段,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还处于较低水平。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需求和新特点,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机制需要创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解决当前城市规划难题的重要途径。此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高密度的人类活动给城市承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人居环境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智慧城市下的基本理念,二者有着显著的关联(见图1)。

62638f21d0c47_html_4e2ae1fd0ea0a62c.png

图1 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联性

二、生态规划设计内容

(一)智慧城市区域发展纲要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区域城市化发展逐渐呈现出一体化的形态。目前,城市空间的开发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重要趋势。上述城市发展变化对城市形态和物质信息流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特别是在轨道交通发展和城市化模式的不断演进下,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会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逐步扩大向城市的区域发展。注重空间发展规划,协调城市规划格局,切实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二)智慧城市的碳排放规划

城市运营和发展需要建立在大量能源消耗的基础上。我国大部分城市对外能源依赖程度高,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为了应对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和国家能源规划的要求,城市必须遵循低碳环保的运营和发展理念。低碳城市符合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方式。 通过城市规模的碳排放量估算,为低碳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将低碳理念引入城市规划,低碳城市规划将逐步形成建设低碳发展体系的指导方针。

(三)生态保护规划设计

党中央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生态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应将生态环境作为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规范重点,减少对城市生态脆弱区的大规模城市发展规划,把生态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约束条件,引导城市规划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生态规划应延伸至城市性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从生态保护、低碳出行、水资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废气和固体废物利用等方面建立成熟、完整的生态保护规划机制(见表1)。

表 1 智慧城市下的生态保护规划机制

规划步骤

生态保护规划


1

生态资源价值汇总、评估及保护等级预分类

景观资源的汇总与评估

2

生态支撑体系规划



测度生态承载力

识别生态空间

构建生态空间结构


生态系统规划

绿色可再生资源运用规划

3

规划的主体内容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协调评估

规划影响生态敏感区环境评估

(四)生物多样性监管规划

城市化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城市地区的生态多样性。规范和规划城市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对于减少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城市生态的系统评价和调查,优化生态模型研究,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和数学模型研究城市化对城市生物多样性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主动回避的方式,减少城市建设和高山活动对生态的影响,确保城市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五)居住区规划
城市形态主要表现为区域、城区和社区的格局,其内在核心是生态。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类活动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点。专家指出,在城市化初期,轻工业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城市化率超过50%时,智慧城市的发展主要由创新技术驱动。如果没有足够的科技支持,城市病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出现一系列问题,造成一系列突出的人居问题。我们应该正视城市疾病的存在,通过量化治疗深化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诊断和全面调控,促进人类住区科学宏观和微观尺度的结合。

(六)生态规划下的信息化概要

在过去的城市化进程中,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标准制定滞后,信息化资源共享程度低,不利于高度发达信息技术的应用。城市规划涉及大量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搞好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实现信息与数据的对接。特别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初步形成了信息化城市模式。基于GIS虚拟体,初步模拟城市交通、土木工程等系统的作用和协调,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城市规划信息化和城市规划空间数据建模是智慧城市技术下城市规划的重要研究方向。
(七)工业生态规划
城市产业模式延伸下的代谢过程是城市生态规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深入研究城市要素,包括人口、土壤、气候和产业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构建城市整体模型的基础。产业规划涉及城市活动中自然资源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涉及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通过能值分析和相关评价指标,从生态代谢和功能结构入手,重点研究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在机制调控方面,注重社区、交通、新陈代谢、能源利用、恢复和产业规划的生态设计和管理,实现城市产业生态的有序发展。

三、生态规划设计思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的生态规划需要顶层统筹,以消除以资源换产业、以环境换产业作为城市发展动力的发展成本。相关政府部门应与相关主体合作,强化智慧城市思维。同时,要通过顶层设计与基础保护相结合,增强群众的相关意识,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二)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发展和科技进步是以服务人民为目标,以服务人民生活为前提的。因此,城市规划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旦脱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城市规划就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其结果将与初衷背道而驰,造成巨大损失。城市规划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杜绝面对面工程,确保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体验。
(三)引导公众参与

智慧城市的生态规划应改变城市参与度低的弊端。群众在以往的规划、设计、编制和建设项目选址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现城市规划意见从群众中、城市建设到群众中的规划效果。通过与群众代表讨论、问卷调查、收集意见等方式,收集群众需求信息。提高公众参与度,满足广大居民的实际需求,实现城市规划的生态化,真正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四)实施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
智慧城市的生态规划设计必须明确城市的生态发展方向,要求规划设计充分挖掘城市的生态资源禀赋,在充分利用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进行准确分析。具体来说,要全面总结分析各方面要素,在此基础上明确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必须科学合理,符合智慧城市和生态城市的理念。

四、结语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充分应用智慧城市技术,从生态保护、能源布局及人居环境等方面,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从顶层设计与群众参与两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尝试,实现智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振强.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协同创新关键路径的思考[J].城市住宅,2016(3):6-10.

[2]关聪聪.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探索[J].建材与装饰,2020(19):115,117.

[3]王赢,汤慧.生态文明视野下益阳市智慧城市建设路径研究[J].安徽建筑,2020,27(11):25-26.

[4]蔡彦坤,蔡旭.城市生态、水利与智慧工程融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探讨[J].开发研究,2019(3):40-46.

[5]郭冰.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