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线损管理与降损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2


电网线损管理与降损策略研究

吴复为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建始县供电公司 湖北 建始 445300

摘要:电能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和水资源相媲美的基础能源,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迅速。随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电能应用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使电力系统有了更快速的发展。电能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清洁能源,而且与其他能源相比,更容易受电能管理系统的控制。同时,相对比较容易进行能量之间的转换。电能很好地代替了其他能源的应用,这不仅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体验,而且更加的便利,还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目前出现的线损问题越发严重,整个供电过程受到线损的影响,供电成本变大。

关键词:电网线损管理;降损策略

引言

电能已经成为我国基础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能源,是我国各行业快速发展之根本。长久以来,我国的电力行业一直存在发电、配电异样发展的状况。线损管理作为降损节能,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用尽可能多的办法尽量减少线损,同时采取新的管理措施来降损节电,深挖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向线损要效益。

1优化线损管控模式

一是健全线损管控体系,提升台区线损异常监控能力,建立高损、负损台区治理等重点工作督办、销号机制,专项开展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分层推进,完善营销线损管理闭环管控模式。二是完善线损管控奖惩体系,将责任人管理质量、降损目标完成情况等作为奖惩重点,统一标准、量化评价,切实保障营销线损提升工作高效推进。三是加快建立“一台区一指标”线损考核新模式,通过搭建台区理论线损计算模型,利用统计线损、理论线损的相互校验作用,设立每个台区的达标合格区间,有效解决线损考核“一刀切”问题。四是加快组建线损专业柔性专家团队,推进三相不平衡治理、无功功率补偿、台区优化布点等技术研究,为线损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低压配电网非技术线损检测技术

从防范非技术性线损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集成检测系统,融合了支持向量机模块和电压敏感度模块,前者能够以最少的数据要求,得到令人满意的性能指标,对窃电行为进行检测,后者可以通过对节点自灵敏度检测的方式,在电压幅度和功率测量值给定的情况下,实现对所有类型非技术线损的检测工作。借助加权乘法对2个模块进行组合,可以显著提升对于非技术线损检测的鲁棒性。对模块本身和集成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集成检测系统有着良好的检测性能,可以通过较低的运行成本,找到低压配电网中存在的窃电行为,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良好支撑。

3加强电网升级改造与运维检修

配电网结构的质量是影响减少分销网络损失的最直接的因素,在减少线路损失的技术措施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降损的管理措施方面,主要是需要相关的供电企业一定要对电网线损的管理指标及时进行制定明确。对于供电企业自身而言,也必须能够保证电网长期低损耗、高效运行。同时电网线损预测工作应当做到与时俱进,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可以有效对线损进行管理和预测,其实是线损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配电网结构的优化工作,应以高质量、高效率、稳定供电为前提,可从电网架设、电源点设计、供电导线三方面进行优化。加强电网建设,逐步消除非正常电压,简化电网等级,形成智能电网,降低重复输电能力。

4进一步理清线损管理

在指定指标和分解指标时,对指标的指定很难做到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再加上供电企业对员工的指标任务年年压缩,时间紧、任务重,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因此构建一套合理的线损指标管理体系十分重要。通过理论线损计算可以发现电能损失在电网中的分布规律,可以暴露出管理和技术上的问题,对降损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使降损工作抓住重点,提高节能降损的效益,使得线损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所以要以对电网进行理论线损计算的结果为基数,综合构建线损指标管理体系,科学、严谨计算电网理论线损,确定合理线损指标修正值。由于分支线多、负荷量大、数据多、情况复杂,线损理论计算工作难度比较大,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计算完后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季节情况分别确定合理的线损指标修订值。还要进行基于理论线损计算,建立线损指标管理体系:第一步以理论值为基础制定指标,实施“重奖轻罚”的激励机制。将前面得到的理论线损值与合理修正值进行相加,得到线损指标,这个指标就是奖罚的分界线,根据难度不同,制定不同的完成指标,一个完成指标对应一个减系数,最终的修正值等于合理修正值减去减系数。第二步是根据各个公司的具体情况,建立不尽相同的制度,据实而定。第三步是加强监督线损指标的真实性,从严处理查出的问题,弘扬公平竞争,全面实现多劳多得。

5线损智能诊断

线损包括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两大类,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供电量、售电量以及其他技术和管理因素的变化对线损的分析、预测模型。采用递归图谱方法构建线损的定量回归分析模型来预测线损。提出基于准实时数据和状态估计的理论线损计算模型,该模型特点是估计所用的数据量较少。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合理线损率的估计方法。主要针对在谐波和三相不平衡情况下产生的附加损耗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进行研究。采用神经网络进行线损预测,通过修正算法改善收敛性能和准确度。应用BX潮流算法求解出线损,并将其作为约束进行校验。这些研究主要是采用数据融合、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测模型,关于线损分类与诊断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利用经典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数据挖掘来检测窃电用户;第二类是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搭建识别模型。例如:基于复杂用户行为分析,综合使用大数据和聚类算法构建了窃电探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性与实时性;将用电量数据的全局特征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NeuralNetwork,CNN)与行为的非周期性的深度CNN相结合构建了多维检测模型。但现有方法主要是利用电量数据中的电压、功率、容量等进行分析和挖掘,主要是基于阈值(如线损率超过10%)进行线损异常判断。因此,其在线损率较小时缺乏进一步挖掘线损率蕴含信息的能力,用于计算窃电、线路老化等造成的线损存在一定局限性。

6数据处理与标记

实际上,大部分的电量数据都是通过电力载波或者无线传输。在传输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数据缺失、异常。因此,在进行电表误差估计前,需要剔除上述异常数据,使获取的数据更契合模型。此外,当电表工作电流小于额定电流的10%时,即为轻载状态。轻载状态下的电表计数脉冲存在潜动问题,影响智能电表误差估计精度。但是,日均用电量很小的用户可能包括日均用电时间很短的正常用户,即轻载电表中包含了正常电表。一旦将这些电表的数据删除,会影响其他电表的估计结果。因此,在保证数据矩阵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将轻载电表纳入计算,将使其他电表的误差估计结果更准确。

结语

在实际的效果上,大幅度提高供电效率,采用先进的电能采集装置,充分提供线损分析和供电的基础数据,制定合理的配电自动化管理制度是提高供电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泽五.电网线损管理及降损措施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160.

[2]王洋.浅谈城市电网线损管理与降损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3):166.

[3]姜冰.10kV配电网的线损管理及降损措施[J].山东工业技术,2018(3):151.

作者简介:吴复为(1995-2),男,民族:土家族,籍贯:湖北建始,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调控运行分中心调度员、供电所综合工作、电力物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