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名著阅读教学的思维重组和整合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3

大单元视域下名著阅读教学的思维重组和整合策略

吴建芳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初级中学, 浙江 杭州 311202

摘要:要充分发挥名著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极作用,就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时间紧的难点与效果差的痛点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思辨”、“比较”、“主题聚焦”为特征等形式的整合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能够以“名著”为媒,建立起学生个体与文学世界、语文生活的联系,从而走出名著阅读的“鸡肋困境”。

关键词:名著阅读 整合 思辨 比较 母题


一、“鸡肋困境”中的名著阅读教学

名著是兼具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教学载体,相对于零散的课文阅读,名著阅读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持续的阅读收益。但在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中,却普遍陷入了“鸡肋困境”——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阅读轻,体悟浅。从学生本位看,囿于中考的学习压力,名著阅读更多的是“点到即止”,学生只知故事梗概,没有深入的探究和深度的思考,缺乏个性化的感悟,体味不到阅读的乐趣,长久来看不利于阅读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2.体量大,课时少。从教学安排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要求的必读名著共12本,选读名著共24本。要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完成名著阅读任务,显然只能将阅读任务放在课后,这又增加了阅读管理的难度,对一些自觉性差的孩子来说,要读完这些书难度很大,哪怕勉强读了,效果也有待商榷。

3.内容杂,编排散。从名著阅读内容看,涉及散文、小说、诗歌、书信、传记。小说有古典、现代的,诗歌有古诗、现代诗,既有国内也有国外的。优点是内容和涉及面很丰富,缺点是内容太庞杂。且编排时,编者考虑更多的是和所在年段编选课文的契合度,较少从名著本身的体裁和学生的接受度去考虑,这给名著阅读教学的设计和展开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可见,名著阅读教学的难点在于时间紧,痛点在于效果差。只有将这两个痛难点当做抓手,才能找准病因,继而对症下药,走出“鸡肋困境”。

二、大单元视域下的名著阅读教学整合路径

大单元教学一般应用于课堂教学,但其中蕴含的教学思路与授课方式,同样适用于名著阅读教学。大单元教学着眼于从“大处”着手,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它不再是单篇单章的内容,而是把整个学段做为一个整体内容进行大框架的解读,再在大框架下建立系统内容和授课内容,它时时审视当下的内容和以前、以后的知识的联系和地位,从不孤立的考虑单个教学内容。利用大单元教学思路来整合当下的名著阅读教学,能够真正实现减时增效的目标,从而有效引领名著阅读教学走出困境。

名著阅读教学中践行大单元教学思路,其关键在于寻找“整合点”。我们可以从文学体裁、人物形象、题材类型、故事背景等多个角度切入,把单本或多本名著整合成一个对照体系,从而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具体的操作路径见下图:

Shape1







Shape2

科幻想象











三、名著阅读整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一)由浅入深,“思辨式”名著阅读整合教学

策略解析:

整个过程包括:确立教学目标——确立思辨性问题——截取文本片段——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反思及改进。

“思辨式”名著阅读教学在过程中主要以思辨性的问题串联整个阅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截取经典片段指导学生阅读,教以阅读方法,以探究思考的形式将截取的经典片段的各部分串起来,帮助学生深入名著。

教学实践:

《水浒》导读课,关于“鲁智深与武松哪位更具有侠义精神”的问题探究。

教学目标

掌握与鲁智深、武松相关的重要小说情节,把握二者人物形象

整合点

“侠义精神”

课堂拾掇

对“鲁智深与武松哪位更具侠义精神”这一问题,学生讨论尤为热烈,倾向于鲁智深的学生认为他行侠仗义、不计较个人得失,举拳打镇关西为例展开论述。而武松的行为则是源于个人因素,如哥哥被害,他只为复仇;倾向于武松的学生认为其行为酣畅淋漓,举武松打虎为例。而鲁智深最后的逃跑则显得没有英雄气概。在学生争执不下的节点,教师适当引导,解答学生疑虑,比如:如何定义“侠义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源于个人因素的举动是否能够定义为“侠义”?鲁智深为何要逃跑,动机是什么?通过解疑答惑助学生深入理解名著,培养其思辨能力的同时,形成个体的深层阅读经验。

设计反思

一个好的整合点,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可以很好地串联整个课堂,就名著阅读而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思辨性的问题探讨尤为适合。本堂课中,教师由一个问题出发,既能完成小说情节的梳理又能引导学生把握小说核心人物的形象,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这对于名著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

而且,“侠义”精神的探讨可以更加深入和系列化,除了“鲁智深”与“武松”,也可将《水浒》中的其他人物放在此整合点的探讨中,比如“孝义黑三郎”宋江。或者比较谁的“侠义”更加让人信服,既可以扩大课堂容量,也更能展现学生个体阅读的丰富性。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阅读教学中也有老师采取过类似的教学实践,他提出“你认为三位女性中对保尔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位,说说理由”这一探究性问题,这一核心问题也很好地完成了情节、人物形象乃至人物思想的探究和挖掘。


(二)以少胜多,“比较式”名著阅读整合教学

策略解析:

整个过程包括:确立教学目标——挖掘同质或异质内容——提炼比较核心词——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及改进

“比较式”名著阅读教学可以是单本名著自身文段、人物、情节间的对比阅读教学,也可以是不同名著间乃至名著同其他文本间的对比阅读教学。在此,重点以两本书的整合教学为例展开论述。

教学实践:

《泰戈尔诗选》《繁星》《春水》导读课,泰戈尔和冰心在表现“母爱”上的异同。

教学目标

了解泰戈尔诗歌和冰心诗歌在思想内涵上的异同

整合点

“母爱”

课堂拾掇

比较阅读冰心的《母亲》《纸船》和泰戈尔的《金色花》《告别》《榕树》,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明确:冰心的诗歌创作受到泰戈尔的极大影响。她自己也坦言,《繁星》《春水》的诗歌就是模仿泰戈尔的诗写出来的,二者在主题、意象、文法等方面都有可以比较的地方。如《母亲》《纸船》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抒发对母爱的渴望与眷恋,形式上最大的特色是在叙述中抒情、阐发哲理,使人读之有所悟。泰戈尔的《金色花》《告别》和《榕树》也都描写了母爱,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从诗歌形式上,叙事、抒情、哲理是两人作品的最大共同点。尽管冰心与泰戈尔都会描写母爱,抒发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但两人在思想内涵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冰心的《母亲》,用质朴的语言叙述了生活中最为普遍而平凡的经历,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处在人生逆境时躺进母亲怀里的冲动,这是对母爱最真实的诠释。而泰戈尔在《金色花》中融入了想象的情节,尽管也展现了母子间的情谊,却为“母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与其诗作中的宗教色彩一脉相承:一个追求真实平凡,一个追求宗教神秘。

设计反思

因为七年级上册课文中就有《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课文,虽然安排的是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和名著阅读教学做一个结合,从课文展开,增加相关阅读内容,并以“母爱”为整合点,进行名著阅读的导读。《泰戈尔诗选》被安排在九年级的名著阅读书目中,可能考虑到诗歌阅读难度较大,但此时完全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起点进行关联性阅读。再者“母爱”的主题并不难理解,经过老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有很好地阅读体验。新版教材中,《繁星》《春水》已不在名著阅读书目中,但作为关联性阅读,由于风格相近,与其他几部名著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完全适合。虽然增加了阅读量,但从阅读课目的和效果而言,教会学生名著阅读的方法,进而去涉猎更加广阔的名著世界,此举未必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红岩》和《红星照耀中国》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整合教学,可从人物形象、背景、主题等方向寻找整合点。

以“对比”为特征的名著阅读教学,课堂容量大,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名著内涵,品析名著特色。


(三)化零为整,“母题聚焦式”名著阅读整合教学

策略解析:

整个过程包括:确立教学目标——提炼聚焦母题——挖掘母题文本——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及改进

顾名思义,“母题聚焦”即将名著阅读的内容统一于同一个母题下进行梳理和比较。例如,以“师”为探究母题,引导学生分析《朝花夕拾》中寿镜吾、藤野先生,《西游记》中观音、唐僧,《傅雷家书》中傅雷的人物形象,也可将三本书进行串联;再如以“选择”为母题,探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简·爱》中人物的选择,进而挖掘主题。另外以“亲情”“探索”“苦难”“想象”等为母题,都可以组织相关名著的探究。母题式名著阅读教学需要对不同名著内容有较为具体的掌握,既可以针对单本书的内容也可以针对多本书的内容,只是多本书内容的串联需要对每本名著的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比较适合后期开展。

教学实践: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简·爱》导读课,选择——人生的课题。

教学目标

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简·爱》中保尔、祥子、简·爱的人生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整合点

“选择”

课堂拾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简·爱》中保尔、祥子、简·爱分别经历了哪些重要的人生抉择?你是如何评价这些抉择的?

1.明确重要抉择:保尔在朱赫来的启发和教育下渐渐产生了革命思想,最终参加了红军;随着革命的深入,保尔发现和冬妮娅之间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缺乏共同语言,于是与她分道扬镳;保尔在几乎瘫痪和双目失明后,没有沉沦,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以新的方式投入战斗。

祥子十八岁到北平谋生,以拉车为业,并下决心攒钱买一辆自己的车;祥子受到虎妞的威胁欺骗,听从她的摆布最终与她结婚;小福子自尽后,祥子经受不住生活的打击,完全堕落。

简·爱在舅母家、孤儿院受尽屈辱,却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内心的善良,并选择以教师为业;简·爱邂逅罗切斯特并且爱上了他,后答应其求婚,但听说他已经有妻子之后毅然离开;罗切斯特的疯妻放火坠楼身亡后,她找到了受伤致残的罗切斯特,最终和他结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

2.分析重要抉择:三人的重要抉择分别涉及人生理想的抉择、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遭受挫折后所作出的抉择。比较中可以发现保尔的人生理想远大,简·爱中规中矩,祥子相对而言境界欠缺,这些和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以及受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可从中提炼出做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背景、周围人影响以及文化水平。在对待爱情时,保尔和简·爱表现得比较理想,但也有不同,保尔选择分道扬镳,简·爱选择离开并且承受痛苦,祥子则没有主见、过于软弱。在经历挫折后的表现中,保尔至始至终意志坚强、理想坚定,不被任何困难打倒,很好地诠释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也能在挫折中保有希望和善良,并且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祥子在屡次遭受打击后,最终没有守住底线,被挫折打倒,成为行尸走肉。这里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尤其是屡遭挫折时该怎样调整心态、坚定意志。

3.做好自己的抉择:学生在完成三个主人公的抉择分析后,谈谈给自己的人生启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人生目标的确立、为人处世的原则、面对挫折的态度和做法。

设计反思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简·爱》三部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以“选择”为整合点的主题式探究很好地抓住了三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及其关键情节,在对情节的分析中我们能很好地构建起人物的整体形象,并且由于该整合点有较强的思想意义,对于探究小说主题也很有帮助。纵观整个问题探究的过程,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情节的识记和人物形象的单纯分析上,而是在比较鉴别中加深了课堂的思维力度,同时让学生反观自己的生活以及积极地探求自己的人生答案,这种名著阅读的教学或许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

四、结语

要充分发挥名著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极作用,就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时间紧的痛点与效果差的难点这两个问题。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而名著阅读的整合教学就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名著阅读的整合教学,关键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确立整合点,进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思辨”、“比较”、“主题聚焦”为特征等形式的整合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名著阅读走向深入,真正能够以“名著”为媒,建立起学生个体与文学世界、语文生活的联系,在思维的碰撞和锤炼中,让学生真正找到打开阅读之门的锁匙。这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期待。


参考资料:

[1]陈艺瑜.例谈名著阅读兴趣开发策略[J].广东科技,2013(8).

[2]曹粉山.文学名著的“伪”阅读现象[J].语文学习,2009(03).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7页,15页.

[4]冰心,繁星·春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07.

[5]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01.

[6]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05.

[7]泰戈尔,泰戈尔诗选[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69.

[8]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1.

[9]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