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幼儿行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基于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幼儿行为研究

怀心港

渤海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摘要:行为目标评价模式,作为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之一,一直在幼儿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行为目标模式的局限渐渐显示出来。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针对幼儿行为,分析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予优化建议。

关键词: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幼儿行为;课程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1]3-6岁幼儿身心发展具有其特殊性,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也需要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应该只关注最终的教育结果,而应该着重关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隐形价值。建构游戏作为游戏活动的类型之一,逐步受到重视,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动手动脑,既锻炼了幼儿肢体的各项能力,又开拓了幼儿的思维,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使幼儿获得了学习能力。[2]

本文以幼儿园中班建构活动马路上的汽车为例。由于长期以来受行为目标模式的影响,老师在观察孩子在搭建小汽车的过程中,只关注符不符合现实中真正小汽车的样子,有没有四个车轮,有没有四个窗户,而有的小朋友只搭建了一个车轮,有的小朋友只搭建了一个窗户,甚至有的小朋友并没有搭建窗户。老师看到小朋友的这些作品后,就让小朋友拆除后重新搭建,要求要跟现实中的小汽车一样。在搭建小汽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关注教学过程发生了什么,一味地只想追求最后的结果。3-4岁的孩子大肌肉群已经逐渐开始发育,而小肌肉群发育缓慢,因此,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院子里蹦蹦跳跳很容易,而要让他安静下来建构,一会孩子就会感觉到累。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但教师只关注最后的结果,而误把孩子的生理特点当成缺点。

一、问题提出

行为目标评价模式是泰勒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两大原理“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只强调了评价工具和手段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而相对缺乏对课程目标价值判断合理性的关注,往往将诸如创造性、好奇性等不易测量却有价值的方面排斥在课程目标之外。[3]另外在行为模式的长期“统治之下”教师的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并且行为目标模式缺乏对目标价值判断方面的注意。因此,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针对幼儿行为分析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给出自己的优化建议。

二、行为目标模式存在的局限

(一)只关注可观测行为,较易忽视隐形价值

教师常常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已明确作出了明确的表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4]学者刘娟提出,教师要想了解幼儿真正的兴趣需要及认知水平等方面,就与要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耐心细致的观察,这样能更清楚地了解幼儿当前的游戏意愿,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基于适时、适度的指导,支持游戏的进展。[5]

(二)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难以改变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并非易事,就好比范式转变,一旦形成一种思维观念就难以转变。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6]对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教育理念,许多教师也只是看透了其表面含义而不知其更深次的意义。教师的观念作为制约教师实践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想必不言而喻。

(三)缺乏对目标价值判断方面的注意

查理斯·西尔伯曼在其《教室中的危机》中曾经说过:教育者必须认识到他们如何教和如何做也许比教什么更重要。教育的价值究竟在于教育结果还是在于教育过程,目标评价模式的侧重点在于教育结果。目标模式强调行为目标的导向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师忽视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难以转化为幼儿行为的内容,容易导致教育价值的缺失,从而忽略了对幼儿一些难以观测的行为地培养。[7]

三、优化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建议对策

(一)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相融合

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展现了各自的优势以及相互补充的特点。过程模式主要是指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到注重获取经验的转化过程,是新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的转化过程。过程模式首先是确定一般目标,与目标模式不同的是,过程模式并不把一般目标逐层分解成行为化的目标来组织与实施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相辅相成,在二者的动态契合之下,两者相互取长补短,幼儿的行为就能够最大限度的被观测,从而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二)认可教师主体,重视教师践行

让教师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必然得让教师与传统观念做斗争,改变教师传统观念,要把教师作为主体,要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积极地反思与调整,使观念的转变达到最佳效果。教师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的教师不仅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一些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观念,而且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践行教学实践,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三)注重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自发行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8]《指南》中的教育思想给幼儿教师很好的教育启示,3-6岁儿童作为“特殊”的教育对象,此时的幼儿正处在塑造创造力,好奇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有较强的的可塑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指出,注重幼儿活动的过程。在建构游戏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去创造,不能局限于现实生活。不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也不能强行干涉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活动价值观念,改变原有的传统观念。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发展的观点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幼儿在操作实物以及在与物体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相互作用论观点已经的得到幼教届的公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

四、结语

行为目标评价模式是一种强调评价判断功能的评价模式。这一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预定目标决定教育活动方案与过程。在这一模式中,评价的实质就是要确定教育活动结果与教育活动的目标相吻合程度。教育目标决定了教育过程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通过教育评价来测定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吻合程度,根据需要来调整教育目标,进而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产生影响。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行为目标评价模式重要地位仍然不可忽视。对于模式的执行者教师而言,应该不断进行反思与研究,真正领悟模式的内涵,不断为模式注入新思想、新活力,从而使行为目标模式更加适应时代的变化,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游静.幼儿园建构游戏中幼儿探索行为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

[3]赵焕明.浅谈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04):38-39.

[5]刘娟. 建构游戏中幼儿教师言语介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6]高潇怡,庞丽娟.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过程与基本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41-43.

[7]王少华.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的动态契合研究[J].教育评论,2016(09):46-49.

[8]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