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背景下西安历史城区更新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背景下西安历史城区更新策略研究

刘晨阳

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430064


摘要:历史城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本文梳理解析了新时代背景下西安历史城区更新的现实趋势。剖析发现,西安历史城区具有历史格局淹没、街区特色缺失等现时态问题,基于问题提出西安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两点规划对策:强化历史轴线,凸显空间格局;挖掘文化内涵,彰显特色底蕴。

关键词:国际化大都市;历史城区;西安市;规划对策

引言:历史城区是经过漫长时期积累、沉淀、改造、创新而形成的特定城市区域,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演变的空间缩影。历史城区的更新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一方面,十九大以来在“一带一路”国家顶层战略指导下,我国逐步进入全域旅游的新时代。依托经济建设带动国内外文化文流,城市优质的文化资源不断向外输出,“城市历史”已经成为多个城市吸引游客的名片。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持续经济水平向好发展使得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间传统文化的回归已成浪潮,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期望升高。因此,时代机遇为历史城区的更新带来了新的思路与策略,也对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

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城建史,其城市格局的每一次重大改变都是中华文明变革的见证。2018年,西安获得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政策支持,再度成为国家级发展改革重地,成为我国新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起点、亚欧大陆桥的核心端口、中华文化向外输出的桥头堡。

如何突出千年古城的历史内涵与文化特色,是西安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亮点与难点。2019年10月出台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8-2035)》中,正式划定西安市明清府城为西安历史城区范围。本文以西安历史城区为例,重点探讨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背景下历史城区更新过程和问题剖析,充分发挥规划手段在历史城区更新中的指引作用,为其他历史城区保护规划提供参考和建议。

1西安历史城区更新的现实趋势

国务院批示文件中提出,西安未来建设成为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引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1.1国际化进程中城市格局重塑

开拓空间承载、重塑格局支撑是西安国际化进程中对历史城区提出的空间要求。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大西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7-2021)》中提出以西安钟楼南北为方向的“古都文化传承轴”,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西安历史城区应全力打造面向国际,代表国家形象的城市轴线,凸显历史城区的九宫格局,延续城市文脉肌理,提升历史街区建设,疏解人口、降低密度、提升品质,彰显千年古都底蕴,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标识地[3]

1.2大都市视角下特色旅游兴起

展现独特魅力、引动城市旅游是西安大都市视角下对历史城区提出的产能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未来旅游业发展全域化、供给品质化、治理规范化和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西安历史城区应着力构建良好历史人文社会环境,融合创意体验、产品定制等新业态,提供更多精细化、差异化旅游产品,增强全社会参与历史城区更新的意识,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坚持依法治理,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更新效能。

2西安历史城区现时态问题剖析

2.1空间格局淹没,轴线不够突出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文物等级较高,1982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但现状历史城区的空间格局基本淹没在水泥森林之中。在唐代城市建设格局中,是以朱雀大街—莲湖公园—玄武门为主要发展轴线,现今只有朱雀大街进行了部分设计,其余唐长安城的历史城市格局基本被现状建筑物所破坏;在大明宫—丹凤门—大雁塔轴线中,也缺少重要节点的对景设计;在明朝府城格局中,以北门-钟楼-南门为轴线,现状活动环境主要以商业为主,除三学街、北院门、七贤庄等历史文化街区外,空间尺度基本破坏,建筑风貌偏向现代,缺少历史氛围;在秦王府(今陕西省政府)轴线、郡王府城中林立的格局中,现状建设中也难以体现。

2.2街区特色缺失,业态同质发展

历史城区内的一些特色街区如城隍庙、七贤庄等,在发展过程中几乎都遇到特色缺失、业态同质等瓶颈,亟待破解。90年代以来西安市内陆续出现新的特色街区,如曲江新区、浐灞生态街区、秦岭北麓街区等,成为市民和游客公共休闲的新去处。相比之下历史城区旅游业劣势渐显:业态分散且规模小,缺乏整体规划和特色定位,多数历史街道缺少夜间旅游所需的灯光照明。最重要的是,历史城区内现有的商业特色街多数是对老街道进行改造建成的,交通功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物流与商业经营、停车与购物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城区内的一些老旧住区还普遍存在着环境卫生恶劣、公共绿地缺少等问题。

3西安历史城区空间活力更新策略

3.1格局更新:强化历史轴线,凸显空间格局

6261066c8e33d_html_48bff07522600d45.jpg

图1 强化历史轴线,凸显整体格局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引导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千年古城的恢弘气概,能有效增加城市生活的活力。可通过对历史遗迹和标志物的标识以显露城市骨架轴线,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塑造特色景点,再现城市历史格局(图1)。对已经形成品牌特色和知名度的北院门、三学街、永兴坊等旅游景点,增加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形成重点游览区域,强化安远门-钟楼-永宁门,丹凤门-和平门,安定门-钟楼-长乐门,玉祥门-朝阳门四条城区主轴纵横交错的空间格局,对轴线沿街的餐饮、住宿、购物等设施进行立面改造,突出轴线关系和历史风貌;并在特定地点放置景观小品构建小型游览景点,形成对景来加强轴线,严格控制历史建筑周围建筑高度。

3.2特色更新:挖掘文化内涵,彰显特色底蕴

彰显特色底蕴是保持城市本土化、特色化的关键,同时也要考虑当地居民生活与外来游客活动相互间的协调性。笔者认为,整合零散资源、挖掘特色元素、强化人文印象是激发城区活力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街区历史遗存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在历史城区范围内划定文化展示区、风貌协调区、观光休闲区(图2)。

6261066c8e33d_html_6f5463abe9770439.jpg

图2 挖掘文化内涵,彰显特色底蕴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文化展示区是指历史文化遗迹和街巷空间格局保存较为完好、能够反映时代特色的城市区域。文化展示区是面向游客的的重点服务区域,除了增加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和景点打造外,也将文化展示体验植入相关街区以丰富游览体验层次,如利用城隍庙举办热闹的庙会复兴传统节日、利用南院门的保留民居展现近现代关中民俗生活等。

风貌协调区是指历史遗迹保存状况一般、仅剩余历史格局而尺度遭到破坏的城市区域。风貌协调区是当地居民生活的区域,游览性质较弱,应将街区内一些不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外迁,减少游客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但其建筑风格与空间格局同样也应注重与周边历史街区文化氛围相结合,避免破坏游览体验。

西大街、北大街等重要轴线两侧聚集了大量商贸设施,同样也是现代城市旅游的重要游览区域,主要向游客提供购物、休憩、娱乐等服务,即观光休闲区,为保持与周边区域风貌协调,同样划分为盛唐风韵观光休闲区和现代都市观光休闲区。

4结语

在现代城市环境背景中,历史城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存储单元,一方面其传统空间格局普遍尚存,具有作为旅游资源挖掘的整体意义和特色价值,另一方面这种价值在当前历史遗产保护语境中,无法得到充分认识与合理延续[4]。我国的城市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未来城市旅游服务产业发展将成为历史城区产业升级革新的重要方向。唯有深刻认识其空间演化特征,提出切合实际的规划对策,方能引导其适应时代浪潮,彰显自身底蕴。



参考文献:

  1. 张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制度特征与现实挑战[J].城市发展研究,2012,v.19;No.131(09):5-11.

  2. 邓巍,何依,胡海艳.新时期历史城区整体性保护的探索——以宁波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6,No.230(04):87-93.DOI:10.16361/j.upf.201604012.

  3. 文璐.西安明城区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4. 许广通,何依,王振宇.历史城区结构原型的辨识方法与保护策略——基于荆襄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