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农村留守妇女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黄敏莉

黑龙江大学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对留守妇女的主要困境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一群体所面对的一些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运用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可以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实务工作方法为主,辅以倡导社会政策等方法进行介入。 

关键词:留守妇女、困境、社会工作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要困境

(一)劳动负担重

丈夫外出打工,使本应由夫妻共同承担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肩膀上。据调查,陕西某地区71.8%的留守妇女每天要花6小时之上的时间干农活或家务,53.6%的留守妇女在农忙时自己独立承担耕种和收割等田里劳动,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使她们的身体经常处于疲惫状态。

(二)健康状况堪忧

大多数农村妇女认为自己身体较为健康,但是当问到一般多长时间做一次妇科检查时,陕西某地区只有8.9%的留守妇女回答一年做一次,70.1%的留守妇女回答是从来不去,或生病了才去医院检查。因此,尽管他们认为自己身体健康,但是她们的真实健康状况堪忧。

(三)心理压力大

多数留守妇女认为自己的精神压力较大,她们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于对丈夫、家庭、子女和自己的各种担心和顾虑。留守妇女忙于家庭生活而忽略自身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在留守状态下长期缺乏必要的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网络的支持和帮助,情感倾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负面情绪难以宣泄,日渐积压的消极情绪进一步增大精神压力,导致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丈夫缺位和社会支持体系缺失等造成留守妇女的尊重、理解、安全、交往等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精神发展问题突出。

(四)婚姻质量降低

调查结果显示,46%的留守妇女其丈夫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回一次家。丈夫离家后,43.2%的留守妇女只是偶尔有事才和丈夫联系。她们和丈夫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打电话和用微信和QQ聊天,但是由于生活忙碌等原因,每次联系都是匆匆交谈几句,丈夫在电话中关心的也主要是孩子的学习、老人身体状况和家里生产生活状况等,很少表达彼此之间的情感。由此可见,长时间的两地分居容易导致夫妻之间由于沟通和情感联系变少而使婚姻质量下降,婚姻稳定性较差。

(五)子女教育能力欠缺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文盲率为4.06%,但留守妇女的文盲率为 15.6%,远高于平均水平,而在相对偏僻落后的陕西地区,留守妇女的文盲率更高。文化素质低,家务劳动繁重,使得多数留守妇女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和精力。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感觉到欠缺辅导孩子功课的知识和能力。

(六)维权意识淡薄

丈夫外出务工后,家里缺了“顶梁柱”,留下的妇女就成了农村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针对留守妇女的抢劫、盗窃、甚至强奸等案件,表明留守妇女已经成了农村地区合法权益被侵害的主要对象。但是,由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法制观念淡薄,维权意识较弱,导致很多留守妇女在遭受不法侵害后,不愿声张。

二、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困境的基本对策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介入主要通过个案、小组、社区三种专业方法实现,辅以倡导社会政策等方法。

(一)从政策和法律方面倡导

社会工作倡导政府从法律和政策上支持、倡导社会重视保护留守妇女的各种权益。保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法律和政策支持是基础。从制度上看,我国已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重要方针,并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使社会资源惠及农村家庭。不仅如此,各级政府还应针对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体系。但就其执行情况看,还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其一、执行力度欠缺。农村的良好法制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其二、针对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有些规定显得操作性不强。所以,我们有必要倡导政府针对这一特殊群体颁布一部专门的法规,切实保障她们的各项合法权益。

(二)个案社会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对案主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协助案主解决面临的问题,增强其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由于个案社会工作所需资源少、成本低、时间也比较自由,所以在留守妇女问题的解决中具有较高的可行度。社工可以针对留守妇女所面临的夫妻情感、婆媳关系以及由于生活压力而导致的精神压力等问题,采取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倾听,充分运用同理、鼓励等技巧,与案主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引导留守妇女倾诉问题。

(三)小组社会工作

小组社会工作是指社工把面临相同或相似问题的案主组织起来,建立起不同类型的小组,通过小组互动,使参与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这一工作方法在解决留守妇女困境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社工可以根据留守妇女的不同需求,组成留守妇女生产互助小组、亲子教育小组、夫妻成长小组和休闲娱乐小组等不同类型的小组。在小组中,由于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是相通的,所以她们不再感觉到孤单和无助,而是可以通过定期聚会和小组活动的开展,互相倾诉,彼此分享经验,相互支持和帮助,分担压力,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通过小组模式的介入,可以使留守妇女获得情感的支持,重拾对生活的自信心,从而更易于解决留守妇女的问题。

(四)社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发动和组织留守妇女积极参加社区集体活动,挖掘留守妇女的优势和潜能,引导留守妇女实现自助、互助。如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同时缺乏技能的现状是阻碍留守妇女求发展的巨大绊脚石。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寻求社区、妇联和村民委员会的支持,构筑农村留守妇女终身教育体系,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以人为本,教育先行。扎实推进低学历女性技能培训,如社会工作者、各级工会、妇联组织等可针对农时变化,组织农村能人,寻找农业专业人员,对妇女开展实用的农用技能培训,以期提高她们的自身素质和致富本领。同时社会工作者根据农村留守妇女欠缺教育子女能力问题的需要,努力促进农村妇女学习扫盲,大力倡导政府完善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的经费投入,以保证农村教育保质保量的进行。

(五)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在农村,弱势人群也主要在农村,但是社会工作的力量却主要在城市,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7 年末,持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32.7 万人,而我国的贫困人口有3046万人。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工作是现实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马慧芳.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思考——基于陕西省榆林、延安两市的调查[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05):35-37.

  2. 蔡生菊.脆弱性贫困与农村妇女贫困问题——基于甘肃省的实证调查[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7,18(01):99-103.

  3. 王玉红. 回族农村妇女的贫困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4. 王亚奇,董亭亭,程华.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妇女“社会工作+”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基于G省S县的调研[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02):95-101.

  5. 夏红莉.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关于宿州市的调查与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7(06):52-55.

  6. 王冰楠.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三社联动”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