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3

中国法治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

雷经祥

(中共霍山县委党校,安徽 六安 237200 )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形成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十一个坚持”,主要包括方向道路、目标要求、工作布局和重要保障几个层面。我们要全面准确领会和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好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建设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两个大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上升到四个全面战略的高度,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基础,解决了新时代中国在法治建设上所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一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实际,来完善法治体系,是唯物主义的充分体现。二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法治思想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坚持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保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三是坚持了人民性。全面依法治国的根基在人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为着力点,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人民性。四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建设要抓主要矛盾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矛盾观。关于政治与法治的、改革与法治、政策与法律的关系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全面的联系观。

历史逻辑吸收了人类法治成果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任何时期的法治文明都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演进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一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在借鉴吸收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历史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传统的法治思想关于“以法治国”“善法而治”“民惟邦本”的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本土文化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常讲的“奉法者强则国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均能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找到历史根源。二是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吸收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合理吸收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借鉴吸收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法治思想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实践逻辑: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方略。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中发展。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二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明确强调“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对中国共产党治党执政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系统把握。三是认识需要时间来检验。习近平法治思想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四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习近平法治思想回答了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指明了政治方向、战略地位和工作布局。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在2021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十一个坚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方向道路。方向是底线,也是高压线,更是红线,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绝对不能退、绝对不能让、绝对不能破的红线。一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和政治红线。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只有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要求和价值红线。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社会主义法治要成为良法善治,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本质要求和道路红线。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么建设法治国家,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情、风俗习惯等决定的。“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至关重要。在法治道路的选择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了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特色法治建设所要得到的效果。一是要求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的权威,要进一步健全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制和程序,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二是提出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改革发展稳定需要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发展依赖法治赋能,百姓平安福祉要靠法治守卫。全面依法治国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实践证明,只有运用制度和法治治理国家,才能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指明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是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工作布局。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和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和条件,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二是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是当前和今后有效破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突出问题的“一剂良药”。科学立法是前提条件,要提高立法质量,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有效性、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严格执法是关键环节,要规范执法行为,保证法律得到实施,把各项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公正司法是重要任务,要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逐步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体制。全民守法是基础工程,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把尊法守法作为一种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三是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既坚持从国情出发依法维护本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又要积极推动国际与国内法治良性互动,为全球治理变革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保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在人。一是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首先要把专门队伍建设好。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必须坚持更严标准、更高要求,用制度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其次法律服务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要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作为法律服务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加强教育、管理、引导,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满腔热忱投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二是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法治。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法治能力强,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确保所有的行为都符合宪法法律规范。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贯彻落实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无论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我们要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更好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

(一)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头等大事。一是要认真抓好学习教育培训,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各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的必修内容,作为各级干部培训的重点课程,各级法治工作部门开展全覆盖的系统培训轮训,不断深化思想认识、筑牢理论根基。二是要大力开展宣传解读,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让人民群众听得懂、传得开、用得上,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三是要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其中的科学方法论,坚持法治战略思维,把握法治系统思维,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四是要完善学法制度,建立考评奖惩机制,培塑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

(二)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法治中国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一是要坚持党对依法治国各个环节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二是要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把依法办事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推动地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三是要加强各地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人员,建好建强机构,督促落实法治建设的职能作用。

(三)法治要紧紧围绕和更好服务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一是要紧密结合实践,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的部署要求落细落实,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二是要紧扣国家“十四五”规划,围绕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重要领域立法,抓紧补齐短板。三是要聚焦人民群众意见集中的痛点堵点,抓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重点,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

(四)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各方面改革创新。问题是工作的导向和改革的突破口。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精准的问题导向。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深化改革力度,补齐立法上、执法上、司法上、守法上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短板。二是要统筹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严格按照法治建设规划纲要的刚性要求,切实将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三是要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增强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1年02月28日,《求是》

2.马怀德,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2021年01月07日,《人民法院报》

3.唐一军,铭记百年法治建设奋进史 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2022年01月17日,《学习时报》

作者简介:雷经祥(1972-)男,汉族,安徽六安人,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