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研究进展

杨茂 李腾仙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贵州贵阳 550001

摘要:近年来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由于其早期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患者容易忽略,临床上也经常发生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皮肤鳞状细胞癌病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皮肤鳞状细胞癌;病理知识;研究进展


皮肤鳞状细胞癌往往发生于人体的阳光接触区域比如面部、耳部、颈部、手部等位置,也可能发生于疤痕或皮肤上的疮,目前医学上对其具体的发病原因以及致病机制暂无相对统一的认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早期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通常能够实现治愈,若发展到晚期发生转移则通常预后较差,因此需要加强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病理知识的研究力度,争取早期诊断,从而提高更多患者的治愈率。


一、流行病学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同地理位置的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率也有所差异,比如在欧美白种人之中,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整体发病率仅次于基底细胞癌,并且不同国家之间发病率也表现出差距,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白种人中皮肤鳞状细胞癌与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率之比为4/1,挪威则为6/1。此外Roberts(1999)在其研究中指出,皮肤鳞状细胞癌已经成为了英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发病率则明显低于低纬度地区[1]

根据上世纪90年代美国权威机构评估显示,皮肤鳞状细胞癌男女终生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男性最高接近14%,女性最高接近9%,此后几乎所有的报告都显示出了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并且根据近年来有关资料分析显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上升最高接近200%,表现出显著的上涨趋势,比如在明尼苏达州经病理检查证实发病的女性每10万人上涨了53人左右,同期男性每10万人上涨了65人左右,整体均呈现上涨趋势,男性上涨趋势更为明显,澳大利亚、夏威夷等地区相关调查均表达了类似结论。同时研究中还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年龄特征即60岁以上人群发病概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群体。

关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部位各国报告也有所差异,比如美国多见于头部、颈部、上肢等,亚洲白人以及黄种人也有明显暴光特征,好发于头面暴光处,此外烧伤、溃疡处、皮炎处也是常见的发病位置,黑人则无明显的暴光特征,光接触区域以及未接除区域发病率趋近[2]


二、发病原因及致病机制

虽然目前医学上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病理相关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但是医学上大量的病例表明与紫外线辐射、HPV感染、化学物质接触、基础性皮肤病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也为临床对该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紫外线辐射: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中较为明显的地理差异性显示,纬度是影响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的重要原因,地理差异主要表现为紫外线强度、日照时间等差异,因此不同纬度之间的人口也形成了不同的肤色以适应环境。针对该因素也展开了专项的研究并获取了如下证据:①过量的长/中波紫外会干扰到人体上皮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产生过量的活性氧导致皮肤老化,弱化正常的防御功能。②过量氧自由基是多种皮肤癌的诱发因素,而紫外线照射会促进人体分泌过量氧自由基。③医学上通过研究证实补充抗氧化剂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皮肤癌。因此可以将紫外线作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独立发病因素,并且提示近年来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造成的臭氧层破坏有关[3]

人乳头病毒(HPV)感染:目前HPV的致癌性已经明确被证实,尤其是部分高危型HPV,其中EV—HPV是诱发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的病原体,在对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检查过程中也发现了该病毒,虽然约1/3的健康群体也能检出该病毒,但是对肾移植患者检出率接近100%,提示EV—HPV虽然可能在健康皮肤中的共生,但是对具有免疫缺陷的群体却是重要的致癌因素。目前医学上由HPV直接诱发皮肤癌的病例较少,因此其可能多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比如紫外线的照射,由此也能够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多发于暴光部位进行解释[4]

化学致癌物质坤元素具有较强的致癌性,虽然坤在致癌的过程中需要达到一定的剂量,但是由于人体之间体质具有差异性,部分人群由于遗传因素影响导致对坤处理能力具有缺陷,诱发了相关并发症,比如坤角化病就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具有一定的关系。此外医学上许多的化学物质比如烟草焦油、石蜡、二甲基苯并蒽、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等均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部分化学物质再被活性氧活化后可能会导致人体基因突变从而诱发了癌症[5]

皮肤基础性疾病:医学上在对皮肤鳞状细胞癌进行基础病史调查和统计发现,部分患者具有明显的皮肤基础病史,比如上文中提及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以及坤角化病,此外光化性角化病、着色性干皮病等均较为常见,患者往往在原发皮肤病基础上继发皮肤鳞状细胞癌。

免疫功能缺失:部分免疫机制缺陷患者比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失发病率较高,或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其发病概率相比于健康群体高约65倍。

皮肤肿瘤家族史:有医学专业人士针对具有皮肤肿瘤家族史患者进行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调查,结果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具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约高于正常群体4倍。


三、结语

目前医学上通过不断的研究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因此即使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对涉及到的致病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护,比如针对具有家族史的群体可以通过及时体检进行早期的筛查,若发现及时可以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针对其他因素可以通过防晒、注射HPV疫苗、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及远离化学致癌物质等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邢天娇,李东霞.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20,26(19):3837-3842.

[2]桑莹冰,梁俊琴.皮肤鳞状细胞癌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J].国际肿瘤学杂志,2020,47(09):569-572.

[3]王玉梅,刘勇,岑瑛,向国栓,贾春娥.135例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01):25-27.

[4]李小静. 中波紫外线及Gadd45 α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5]马泽粦, 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发病机制的研究. 广东省,东莞市慢性病防治院,20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