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阻隔情感”的类型与审美艺术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古代文学中“阻隔情感”的类型与审美艺术特征

袁喆

沈阳市立德学校 110200

摘要:对古代文学展开分析,明确其中涉及的“阻隔情感”种类比较多,这就应在保证各类“阻隔情感”分析力度的同时,将古代文学中“阻隔情感”的审美艺术特征表现出来。本文侧重研究古代文学中“阻隔情感”,了解古代文学中“阻隔情感”的类型,并对各类“阻隔情感”的审美艺术特征展开有效思考,将古代文学中“阻隔情感”的审美艺术表现出来,加深人们对古代文学情感的体验,并为古代文学作品增加一定迂回曲折的审美支撑。
关键词:古代文学;“阻隔情感”;类型;审美艺术特征
引言

古代文学中与爱情相关的情感表现为直接表达和曲折表达这两种,其中曲折表达爱情的手法表现为“阻隔情感”。这就应针对古代文学中“阻隔情感”进行有效研究,并在全面发挥“阻隔情感”审美艺术特征的同时将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神文明内涵表现出来。当然也应强化古代文学中各类“阻隔情感”协调配合关系,在激发人们对古代文学作品主人公跌沓起伏情感表达的感知力度同时,为古代文学中“阻隔情感”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1古代文学中“阻隔情感”的类型

从古代文学入手进行分析,明确其中涉及的“阻隔情感”主要有水域阻隔、道路阻隔、墙头阻隔、身份阻隔和生死阻隔这几类,这几类“阻隔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偏差,这就应根据“阻隔情感”类型对古代文学的审美艺术特征展开有效分析,从而彰显各类“阻隔情感”在古代文学中的审美艺术内涵,并在引发人们与古代文学主人公情感共鸣的情况下,增强人们对古代文学以及各类“阻隔情感”的体会深度,使得人们对各类古代文学的心灵体验和悲剧感悟意识得到进一步加深。

2古代文学中“阻隔情感”的审美艺术特征

2.1水域阻隔的审美艺术特征

古代文学中的水域阻隔表现在因为水域阻隔的艺术体现,这就会造成古代文学主人公行动受阻和寄情山水等情怀,常见的水域阻隔审美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阻隔爱情上,这就应从古代文学作品整体入手对水域阻隔的审美艺术特征展开有效分析。比如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歌描述了主人公对水域另一边“伊人”的思念和执着追求。整篇诗歌的三个章节呈现递进关系,随着诗歌描述的时间推进,主人公对水域另一边“伊人”的思念越来越深。从诗歌水域阻隔艺术表现的角度出发,发现诗歌中“伊人”所呈现的位置呈现出朦胧的特点,从而深层次衬托出诗歌主人公对“伊人”坚定不移的思念和追求决心。从诗经入手进行分析,发现涉及水域阻隔的诗歌比较多,借助水域来抒发诗歌主人公对对方的思念可以形成一种朦胧的审美艺术,这就可以引发人们对诗歌主人公情感表达和水域阻隔审美艺术特征的思考,这对于彰显古代文学水域阻隔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艺术内涵显得至关重要。

2.2道路阻隔的审美艺术特征

交通不便作为古代的常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很容易受到道路阻隔的影响,这就会导致古代文学主人公因为道路阻隔难以与亲人或者爱人相见,这不仅会产生思念情感,还会产生怨恨情感。《古诗十九首》中第一首写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这就明显表示出古诗主人公因为道路阻隔对远行丈夫的思念,诗句表现出来的道路阻隔又长又远,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也越来越深。诗句“与君生别离”将主人公对丈夫思念不得相见的痛苦精准细致地表现出来,这也为古诗更深层次的情感表现出来,这也侧面反映出道路阻隔在古诗中的艺术体现,古诗主人公的情感解析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古诗中后半段写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也将主人公对丈夫长时间不回家产生的怨恨情感推到高潮,并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也为这首诗带来一定悲剧意识表现。

2.3墙头阻隔的审美艺术特征

墙头本意表现为建筑外部的围挡结构,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墙头体现出了一定文化属性,在古代男女恋爱过程中,墙头也象征着“礼教”的阻隔。因此,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墙头阻隔的审美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时可以从“礼教”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诗经《将仲子》中写道“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这就是从礼教角度出发描写的墙头阻隔,诗歌中主人公告诫爱人不要翻过墙头来找我相会,这是有违礼教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墙头阻隔不仅可以表现出封建礼教的束缚,还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男女主之间的爱情。而前段时间的大火的《如懿传》故事开端“墙头马上”则表现出墙头阻隔的另一种故事类型。诗句“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表达出墙头虽然阻隔了男女之间自由爱情,但是阻挡不住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但是这种私奔的行为是当时社会令行禁止的,所以这首诗也规劝了年少痴情的女孩,不要私自定下终身与人私奔,这就使得诗歌中主人公的墙头阻隔情感表达越来越明显。

2.4身份阻隔的审美艺术特征

古人对于神仙的尊崇程度比较高,人与神之间的爱恋不仅需要冲破寿命的限制,也面临一定身份阻隔。加上人与神之间的爱恋多呈现出虚无缥缈的状态,这就说明这类爱情多数表现成悲剧的情感色彩。《湘夫人》中写道“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表达出凡人对于湘夫人的思念只能深深埋藏在心里,并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在身份阻隔影响下诗词主人公也可以借助自身对神仙湘夫人的爱慕深情表达出人间淳朴真情,突出诗词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洛神赋》中写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这在抒发主人公对洛神赞美的同时将人神身份阻隔的差距表现出来,人神相恋无缘相聚这一悲剧结果带来一定艺术支撑。因为身份阻隔而形成相爱难以相聚的悲剧,这在古代文学作品悲剧情感表达中有着重要地位。

2.5生死阻隔的审美艺术特征

生死阻隔作为人与人之间难以逃避的现实阻碍,生与死之间的情感阻隔太过于沉重,涉及的悲剧色彩也明显高于以上四种阻隔情感。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表现出唐明皇对杨贵妃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但是无可奈何已经天人永隔的悲痛情绪。全诗最后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表达出相爱之人之间的天长地久只是一种虚妄的期盼,绵绵无期的遗憾才是失去挚爱的真实写照。同时古代文学作品的生死阻隔表达形式或多或少有一定悲剧色彩,这就可以引发人们与诗词主人公之间情感的共鸣,增强人们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生死阻隔情感的艺术审美力度,并在人们全面掌握古代文学作品中生死阻隔情感的同时,使得人们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心主旨以及情感表达内容有深刻的了解。
结语

针对古代文学进行审美艺术深入探索时,需要强化“阻隔情感”审美艺术特征分析力度,将各类“阻隔情感”在古代文学审美艺术中的价值体现出来,并在凸显古代文学悲剧意识的同时,使得人们对古代文学中的“阻隔情感”有更加深刻的体验。而且“阻隔情感”也较为符合古代文学的含蓄表达要求,这就可以引申人们深刻地体会到古代文学主人公的藏在内心深处的爱恋与相思情感,这对于提升人们对古代文学的感悟程度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小飞.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言、象、意关系及审美意义[J]. 青年文学家,2021,(32):120-121.

[2]李佳雯. 时空维度的审美距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应用[J]. 戏剧之家,2021,(25):186-187.

[3]常羽萱.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言象意关系及审美意义[J]. 散文百家(理论),2021,(05):31-32.

[4]李潇云,娄鹏宇.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惊奇何以可能[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4):75-80.

[5]张菲菲. 全媒体视角下古代文学经典改编动画的审美特征[J]. 知识文库,2019,(2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