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非遗旅游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3

江西省非遗旅游现状分析

刘瑞享 付惠悯 言圈圈

南昌师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2


[摘要]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特点突出、历史悠久,是江西旅游产业中的文化瑰宝,对江西的旅游业起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在文化旅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为了促进江西省非遗旅游的发展,本文针对江西省非遗旅游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非遗旅游发展的思路,希望能为江西省的非遗旅游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江西;非遗旅游;分析


作者简介:

刘瑞享(1977.10- ),男,江西万安人,硕士,南昌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旅游文化。

付惠悯(2002.6- ),女,江西景德镇人,南昌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2020级旅游管理本科1班学生。

言圈圈(2002.3-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2020级旅游管理本科1班学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它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也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许多旅游企业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中来,许多景区(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作为文化、旅游大省,江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非遗资源,旅游与非遗的融合正成为江西旅游发展的趋势。非遗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要素,让旅游更加有内涵;旅游则为非遗传承与创新提供平台,为非遗增添了活力。随着文化与旅游的不断深入融合,非遗与旅游的“牵手”将为江西省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积极的探索。

一、江西省非遗文化资源现状

截止到第五批非遗文化项目清单,江西省共有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70项,省级非遗文化项目490项。从项目清单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西省的非遗文化项目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种类丰富,覆盖面广。江西省的非遗类别有十大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传统技艺和民俗;国家级类别中传统戏剧、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占比达到57.14%,超过半数;省级类别中传统技艺最多,其次是民俗和传统舞蹈。从表1总体数量和分类情况可以看出江西的非遗数量多、种类齐。

表1 江西省非遗类别情况

类别

总数量

国家级

省级

传统舞蹈

90

9

81

传统戏剧

54

15

39

传统美术

38

10

28

曲艺

21

3

18

传统技艺

144

15

129

传统医药

17

1

16

传统音乐

45

7

38

民间文学

38

1

37

民俗

105

8

97

体育竞技与杂技

8

1

7



2、地域分布广泛,但不均衡。从表2可见,江西省11个地级市均有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但赣州市数量最多,占比达到了19.88%,近五分之一。国家级项目数量仅九江、赣州、吉安达到了两位数,这虽然说有地区的面积大小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是绝对关系,其中南昌面积也不算小,非遗项目数量仅有5项。可见江西省的非遗文化项目各地虽有,但分布不均。

表2 江西省非遗申报地区或单位分布情况

申报地区或单位

总数量

国家级

省级

南昌市

54

5

49

九江市

52

11

41

景德镇市

22

3

19

萍乡市

24

4

20

新余市

12

1

11

鹰潭市

14

1

13

赣州市

101

10

91

宜春市

87

9

78

上饶市

65

9

56

吉安市

80

10

70

抚州市

49

7

42



3、挖掘开发后劲不足。表3中反映出,江西省从最早开始申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到第三批均成上升趋势,从第四批开始出现下降,这其中有江西非遗数量已基本挖掘完成的原因,有开发后劲不足的因素,同样也有对原有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待加强的问题。

表3 江西省非遗申报获批情况

批次

总数量

国家级

省级

第一批

40

19

21

第二批

106

16

90

第三批

210

11

199

第四批

132

24

108

第五批

72

0

72


二、江西省非遗旅游开展情况

1、部分项目品牌已经凸显

江西有众多的非遗旅游资源,将这些资源转化成项目是各地开展非遗旅游的重点。现有的非遗旅游项目中有部分品牌已有一定影响力和社会效应。如: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和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项目已初具规模,在街区里邀请了众多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非遗工艺,展现抛绣球、吹糖画、草编、捏面人、糖葫芦、剪纸等绝活。景德镇古窑风火窑将“手工成型、柴窑烧炼”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给游客。古窑以“活的陶瓷博物馆”的形式,坚持生产性保护,既传承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向游客再现了千年柴窑烧瓷的文化景观。赣州金南雅溪古村、龙南关西村等非遗小镇则依托特色非遗资源为基础,通过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式,传承和弘扬独具特色的区域传统文化,影响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2、政策引导逐步完善

江西省十分重视本地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江西省“十三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方案》等政策法规,在全省保护“非遗”的热潮下,各地市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广泛的普查工作,“非遗”规模显著。截止到2019年12月,江西省省内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共计70项,列入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共计560项,各地市认定的市级项目1114项、县级2558项。在文旅部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的通知后。2020年7月江西省出台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对非遗产业的保护和利用,这对开展非遗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江西省非遗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非遗资源利用率低

江西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拥有13个5A级景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陶瓷文化以及艺术文化,但目前大部分都还停留在展示阶段,有些还未充分挖掘出来,其资源还无法有效利用,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也对开发非遗旅游带来了困难。

2、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仅只是这两方面,更涉及到了基础设施的配套问题,有一些非遗文化较丰富的地区,酒店、交通以及景区建设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导致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客源市场比较狭小。

3、资金投入不足

实现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资金投入方面,当前许多遗产所在地相关部门往往更加关注申遗成功之后带来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等,动用的申遗资金大大超出了遗产地本身经济发展实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同时忽视了对遗产日常的基础维护工作,资金投入不足,使用不够合理。在后续资金流向方面,开发遗产旅游过程中“轻保护,少维护”的现象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很多遗产地旅游开发收益上,用于开发新项目、建设旅游设施比较多,而用于保护和维护遗产的资金反而相对较少,造成收益分配使用上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

4、非遗专业性人才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需要人们将技艺、风俗等资源通过传承人延续下去。现代的年轻人较少选择学习这些非遗文化,一方面,由于“非遗”多集中于偏远的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后继传承人们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出门赚钱,致使大多数后继传承人不愿意学习并传承非遗文化。另一方面,一些传承人还抱有“传男不传女”、“外姓不传”等保守观念,致使“想教的人不想学,想学的人学不到”的怪现象。这些因素直接导致非遗传承人缺失,而开发旅游与非遗的融合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这为非遗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5、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现有的“非遗”相关法律内容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所以国家才密集出台多项政策作为指导性意见。作为江西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大部分对江西非遗旅游的发展针对性不够强,致使旅游开发中出现较多漏洞。而“非遗”景区内部管理条例、办法等都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法规,对“非遗”的实际保护力度有限。在管理上,一方面,世界遗产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主要采取属地化管理体制,即在必要的情况下成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另一方面,中国世界遗产的管理实行多头管理,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这些都是管理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的表现。

四、江西非遗旅游未来发展方向

江西非遗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中江西占据了两个分别是江西景德镇:古窑红店让非遗‘活’起来”和江西婺源:非遗让中国最美乡村更有‘味道’。2021年江西省又公布了17个非遗传承小镇、35个省级非遗基地;省文化和旅游部门正在研究制订“非遗进景区”行动计划,要求重点旅游景区要引入非遗项目。此外,江西省还将探索“非遗小镇+保护”“非遗小镇+旅游”“非遗小镇+扶贫”“非遗小镇+产业”等保护发展模式。

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要理念的推动下,江西非遗旅游可以选择以下几类发展模式:

1、“非遗+研学”。研学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以“非遗”为主题的研学旅游,可以给学生群体创造亲近传统文化的机会,让传统文化活灵活现于游客眼前,是把教育功能与旅游功能结合起来的旅游形态。

2、“非遗+民宿”。民宿能够伴随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在于其满足人们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需求。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为江西非遗旅游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3、“非遗+文创”。以前在很多年轻人眼中,非遗的历史性对应的是“过时”,文化性对应的是“土气”。然而,当黑陶、手工纸、传统扎染、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出现在旅游商品市场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折射出的文化温度,立刻受到他们的追捧。

4、“非遗+演艺”。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那么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千古情景区定期演绎出《明月千古情》汇集了江西宜春几千万年以来的地方历史和民俗风味,这就是成功的典范。

5、“非遗+节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更为“非遗+旅游”奠定了融合的基础。结合这一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也必将成为吸引游客的“打卡地”。



参考文献:

[1]张建强.文化旅游开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09):97-98

[2]邓菲.“一带一路”倡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以江西苎麻文化为例[J].现代商业,2019(09):6-7

[3]王蕾.基于RMP分析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南方农机,2021(08):86-88

[4]刘小泉.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析[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8):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