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的“翻译非对称”性——基于英语本科生和MI学员的交传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口译中的“ 翻译非对称” 性——基于英语本科生和 MI学员的交传对比研究

朱佳晨

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10094

摘要:中英双语水平的不对称导致整个同声传译中出现“翻译非对称”的现象,表现为翻译成第一种语言时翻译节奏较快,更容易出现译码,而翻译成第二种语言更倾向于表面意思,处理速度越来越慢。在口译语境下,本文采用修正层次模型对IM(Master of Interpretation)和本科在读大三英语口译员进行比较实证研究。口译员若能不断提高双语水平和增强咨询者正确的诠释,不对称现象将有所减少。

关键词:翻译非对称;口语翻译;双语表征;修正层级模型;口译员

引言:

随着对于同传实验多样性研究的不断增多和深入,对比了平衡和非平衡两类型双语议员在翻译实验中的表现,研究者分析双语接触的方式和学会的熟练程度与同声传译效率有密切关联,而有学者开始对这种“翻译非对称”性进行更多的实验论证。在心理学相关术语层面,学者的修正层级模型也尝试摸索此现象是否有迹可循。本文正是建立在口译的连续传递背景下,运用修正层级模型对Master of Interpretation和本科在读大三英语口译员进行经验应用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探究口译中的“翻译非对称”现象。

一、 修正层级模型与非对称性

不同类型的口译员和熟练程度不同的口译员,在同声传递的过程中唤醒记忆力里单词和定义(或概念)的联想路不尽相同。而它们之间彼此唤醒、转换、表达及准确程度均由双语应用表征呈现出来,双语记忆表征的转换和应用程度也会随着很多因素的影响有所改变。分别运用修正层级模型对同声传译的熟知过程和整体结构性进行研究。随着研究者发现单词量和相关概念不可割裂,才提出了修正层级模型,同样称之为非对称。之前多通词汇转译和以图片给予名称,所以目前尝试从意识流语篇中视角标记作用,在将真实的沟通场景和表达理解的交际功能用于加工传译过程的释义,而这一过程的探索是目前比较新的领域,值得一试。

  1. 实证应用对比研究

修正层级模型目前主要针对的是单词量相关方面,也就是非平衡类型的口译员,接下来所研究的非对称性除了熟练程度方面,与在非平衡类型的口译员有所体现,那这一规律是否存在变化呢?目前主要针对国内口译员,且属于非平衡类型的口译员,所以采取对IM(Master of Interpretation)和本科在读大三英语口译员进行比较实证应用研究。目前假设此非对称会因同声传译员整体词量和解释转换意识的提高而降低。

(一)实验设计

对口译员双语理解表现特征的实证应用对比研究分为两个小实验。实验一的对象是某大学28名本科在读大三学生,专业是英语专业,并且刚开始接触传译相关科目的课程。实验二的对象是该大学的13名Master of Interpretation在读学生,已经学习了将近一年时间,一体化接触了的传译一系列相关课程。实验在同传练习室完成3个阶段。首先发放调查问卷,让口译员认真填写完毕,将涉及到基础个人信息、学习双语的整个过程和目前熟练程度,包括获得一些成绩、等级、奖项等等。第二部分为英语汉语同声传译及相关词汇辨识任务。第三部分为汉语英语同声传译及相关词汇辨识任务。关于同声传译和相关词汇辨识任务,我们建立在提前的假设进行应用论证。对同声传译任务进行评测包括对应参数:意识流语篇层面的翻译对等达什么样的程度(涉及多个档次)、单词量方面的掌握达什么样的程度(参数考察档次同上);同传表述的基础性(表达逻辑连贯性和词法连贯性,参数考察档次同上);同传表述的顺畅性(以卡顿或复述作为考察标准);同传表述的准确性 (以表述错误数量作为考察标准);同传表述的结构全面性(是否有省略);以及汉英和英汉转化思路快慢(口译用时)。对实验的“翻译平等”和“单词量平等”程度的记录会按档次归档完成衡量,并且是由六名专业的翻译教师评价,最后取平均值。其它数据如复述、卡顿、错误、省略按词量进行记录,取其平均值而成。

(二)实验对象

实验一的对象是大学28名本科在读学生,目前正处于在读英语专业大三阶段,之前基本没有接触传译相关专业课程。实验二的对象是同大学的13名Master of Interpretation在校生,并且已学习了近一年时间,系统地接触过了传译相关课程。

  1. 实验材料

所有试验对象都发放相同的试验材料,同声翻译。双向同声传译材料有2篇小短文构成,一篇为178字的英语小短文,另一篇为244字的汉语小短文,还以音频时间也是分开的,分别为89秒和77秒左右。两篇小短文选自与之前口译员所学习教材所有不同的课本,英文版由外语教师录制成相关音频资料,中文有传译教师录制而成相关音频资料。选取文章的基本标准为:此篇短文的话题具有普适性,合适的难度,不包含过于尖酸刻薄的词量,句子整体简单,复句较少。相关词汇辨识任务的资料为两张词量表格,每张各包含20个单词,其中10个为原本就存在的,10 个为原来词意相近的。通过计时,在三分钟之内口译员需要结合音频所听取的勾选其所认为原本存在的词。

  1. 实验程序

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让参与者认真填写事先准备好的问卷调查。第二阶段为英语汉语同声传译及相关词汇辨识任务。结合前面提到的给到的材料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同声传译并且录音,为以后备份。结束后,教师想通过涉及其他话题与参与者沟通,以达到转移其关注点,来降低之前短期记忆相关的痕迹程度。然后闭卷重新按照规定时间再次重复以上动作。第三阶段为汉语英语同声传译及相关词汇辨识任务,结合材料按照第二阶段步骤进行即可。

(五)实验结果及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本科生在英汉和汉英同声传译任务中,“翻译非对称”现象明显。而MI学员在英汉和汉英同声传译任务中,其翻译的转换及反应未见显著差别,只是两个任务互相略高一点点,不影响判断。试验中的表现能够很清晰展现这两点。

结束语:

通过试验结果论证得出合成双语口译员在双向口译整合、转换过程中的“翻译非对称”性,展现出反应速度更快的为中英同声传译,更便于出现代码译码,而英汉,同声传译时反而更倾向字面含义的是英汉同声传译,转换和理解速度都稍慢。因此,对于合成双语口译员来说,需要通过提高英汉双语的整体水平和整体同声传译整体意识上的理解,以此达到优化目前学习多门语言的目的。而且也只有以实验中所提及到的方式实现口译员双语的词量和解释转换意识的提高而降低。

参考文献:

[1]陈雪梅. 双语记忆表征与口译教学[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3(01):127-132.

[2]陈雪梅. 双语记忆表征视域下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12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