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陶渐染,点滴渗透--------漫谈文化作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5
/ 2

熏陶渐染,点滴渗透 --------漫谈文化作文教学

邢树磊

山东省临沭第一中学 276000

摘要:提升作文的“文化厚重感”是我们文化作文教学的立足点和目标。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作文写作中去,学会观察,找准“触发点”,学会思考,滋养心智,学会表达, 夯实文韵,真正建构“文化作文教学”的根基。

关键词:文化作文;中华经典文化;审美与鉴赏;写作素养

提起“文化作文”,一些老师和同学总觉得是“高大上”,很时尚,却又遥不可及,其实,提升作文的“文化厚重感”本应该就是我们日常作文训练的立足点和目标。当前,学生的文化知识特别是传统文化知识极度匮乏。也从不关注时下的时政热点,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文化经典人物和典籍,甚至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而一谈到影星明星,则如数家珍,谈到“王者荣耀”,则评头论足。

与此同时,在相当多的课堂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写作技法,轻写作素养的现象,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杀鸡取卵,得不偿失。

因此,我们要将中华经典文化和时事热点融入作文写作中去,认真训练学生的语言建构、逻辑与思维、审美与鉴赏等基本语文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美,挖掘美。最终会用文学的语言,特别是用文化质感的情怀解读这一列的美,从而得到作文教学的浸入式体验。

.学会观察,找准“触发点”

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概括起来就是:没有写作的欲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要使学生有源头活水,就必须指导学生会就地取材,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想。发挥联想和想象,最终打开思维。

一草一木皆关情,文化的厚重感蕴藏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日常的写作中,应有意识引领学生去感悟,去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舍本逐末,忽视教材资源。一味地涉猎课外,却忽视课本教材这一宝库,尤其对重点篇目的字、词、句的涵咏品读,不会知识迁移,更不会挖掘背后的写作素材,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近年高考中许多优秀的考生作文来看,很多高分考生都大量引用所学过的课文名句、名篇,它们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为人们所推崇,如果能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加以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作文增增添一种文化的厚重感。 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予以适时引导。

二是舍近求远,遍访名山大川,不如就地取材。学生所熟悉的就是生他养他的故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镌刻的不仅仅是地域的特征,更多的一种地域文化的符号。比如可以走进大山,寻访山间轶事,感悟乡里乡情;探访革命老区,寻访红色足迹,体会革命前辈的峥嵘岁月。一座雕像,一间老屋,山头上的栗子树、柿子树,都可能蕴涵着一段故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探寻,去思考。触发点的源头可以是多元化的大千世界,也可以是一本书、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不拘泥于形式,随心而动,率性而为,才能真正找到观察事物、思考事物的“活水”。这样“接地气”的材料如何不让学生产生探寻梳理的欲望?

二.学会思考,滋养心智

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化符号“的感官认知上,自然是比较肤浅的,如何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上,这是凸显作文文化内涵的关键。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等层面,去咀嚼“文化符号”背后所反应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族心理”……这样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训练的是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比较与鉴别等能力。学生的思维梯度和深度得到了提高,自然写出的文章就不会过于肤浅。因为只有心灵的净化才有认识的提高。

三、学会表达,夯实文韵

材料有了,思维打开了,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创作”,也就是“写”的过程。写的好与坏,说到底还是要落实到文章的构思与文字的表达上。通过口说和书写的方法,把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也就是材料加工创作,凸显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的健康,语言的丰富,表达技巧的运用尤为重要。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变换写作形式,适时地点评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写作由“被迫”变为“主动”,由“应付”变为“自觉”。

比如可以为你喜欢的一部文学经典名著,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写一段“推荐语”,借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的形式,为教材所选文言文篇目中的荆轲、烛之武、苏武等你敬佩的历史人物写一段颁奖词。围绕“老屋、石磨、柿子树…”采用“睹物思人”结构,写一篇关于乡土风情的回忆性散文。学习了唐诗宋词,可以写一封信,与杜甫、陆游、李清照……进行心灵的对话,抚慰他们内心的惆怅。忆往昔,感慨万千,看今朝,豪情满怀。“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可以写一篇“新闻报道”,也可以“指点江山,激浊扬清”,由“小鲜肉、娘炮、饭圈乱象”引发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深入阐释“戏子当道,英雄落泪”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危害,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凸显价值引领。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需要鲜活的水,鲜活的水才能滋养鲜活的生命,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充满时代气息的当代文化就是这源源不断的活水的源头,在作文教学中,不仅滋养着学生,同样也滋养着语文老师,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何不沐浴着“文化”之春风,绽放作文教学之花朵呢?

参考文献

[1]张晓明.  高中作文教学随笔[J]. 学周刊. 2014(02)

[2]王亚声. 有效作文讲评课五个环节[J]. 语文教学通讯. 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