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炎手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围手术期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3
/ 2

扁桃体炎手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围手术期护理

叶晓燕

昭通市中医医院 云南省昭通市 (657000)


摘要:目的:探究围术期护理在扁桃体炎手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78例行扁桃体炎手术治疗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均分后进行常规护理(对比组)和围术期护理干预(研究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干预后治疗依从性得到了明显提高,且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比组相比,本组护理效果更加确切,P<0.05。结论:围术期护理干预在行扁桃体炎手术治疗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中的有效应用,可明显提高预后效果,可行性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扁桃体炎手术;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护理

慢性扁桃体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由于扁桃体隐窝内细菌、病毒反复感染引起,属于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急性发作期患者通常会出现咽痛、吞咽痛以及发热等症状,从而降低其生活质量。手术治疗是临床常用对症干预方法之一,但是经手术治疗后不但会伴随较为强烈的疼痛感,而且可能会出现术后并发症,为此有必要加强扁桃体炎手术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提高疾病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组调查通过在临床病例中择取行扁桃体手术治疗的78例慢性扁桃体患者展开分组对比分析,探究常规护理和围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择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扁桃体炎手术治疗的78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以上述78例研究对象手术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分组依据,将其均分到研究组和对比组,现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统计如下。研究组(n=39)男、女患者比为21(占比53.85%):18(占比46.15%),患者年龄均值为(34.8±5.6)岁,病程区间为4~8年;对比组(n=39)男、女患者例数比为20(占比):19,患者年龄均值为(35.3±5.9)岁,病程区间为3~9年.两组上述基线资料对比中,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

1.2方法

1.2.1对比组

对比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具体包括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对其进行常规健康知识普及以及术后加强创面护理等[1]

1.2.2研究组

研究组予以围术期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护理:护理人员要主动向患者普及慢性扁桃体炎的病理知识和治疗手段,并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手术治疗的具体操作和相关注意事项,同时还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录像的形式进行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患者观看过程中要给予适当讲解,进一步加深患者对手术流程的了解,增加其治疗信心。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如焦虑、害怕、担忧等负面心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针对年龄较小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尽可能以热情、温和的态度来消除其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感,并耐心鼓励其积极面对手术治疗,以提高其临床配合度。(2)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患者的机体指标,与医生密切配合,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应冷静、客观处理。(3)术后护理:①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术后体位进行科学指导,以提高其舒适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患者进行体位指导时应以麻醉方法为依据,针对全麻患者,则需指导其尽可能保持右侧卧位,而针对局麻患者则应指导其保持仰卧位,且无论哪种体位均应将其头部适当放低,以促进口腔分泌物的排出,减少术后感染。②加强患者的术后饮食干预,针对术后6小时内无出血情况者,则可酌情予以其适量冷果汁、冷牛奶、冷米汤等凉流质食物,尽可能的降低因吞咽而产生的疼痛感,从而有效规避出血情况的发生;而针对术后24小时后未发现出血情况的患者,则可酌情将饮食过渡到半流质食品;并需严格叮嘱患者于术后10日内不得进食粗、硬类食物,同时护理人员应于患者进食期间指导患者连续吞咽,以更好的促进其进食功能的恢复。③按照医嘱要求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止血药物,并做好术后口腔的清洁工作,于术后第2d起叮嘱其定期使用漱口液进行漱口,以保障口腔部位的清洁度;对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当患者提出手术部位疼痛这一主诉,或发现漱口液颜色出现变化时,护理人员应及时查看患者的切口情况,预防感染情况的发生。④针对术后24小时内出现血液渗出情况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予以情绪安抚,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宣教,告知其该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切勿过于担忧,同时指导患者对前额部和头颈两侧进行冰敷。

1.3观察指标

  1.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总率,包括感染、出血、发热等;(2)评价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出院前1d的疼痛程度;(3)统计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长。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当检验值为P<0.05时表示两组组间差异较大且具有可比性。

  1. 结果

2.1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通过观察表1可知,研究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后39例研究对象中共有2例出现了并发症;而对比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39例研究对象中共有7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总率对比中,前者显著低于后者(5.13%<17.95%),组间差异明显(X2=9.26,P<0.05)。

表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并发症例数

正常例数

发生率

研究组(n=39)

2(例)

37(例)

5.13

对比组(n=39)

7(例)

29(例)

17.95

X2

--

--

9.26

P值

--

--

<0.05

注: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发热等。

2.2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通过观察表2可知,研究组护理干预后的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比组,且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比组,而出院前1d的疼痛评分低于对比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

表2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x±s)

组别

依从性评分

平均住院时间

出院前1d疼痛评分

研究组(n=39)

7.5±0.4(分)

4.7±1.4(d)

1.2±0.7(分)

对比组(n=39)

3.4±0.5(分)

7.4±2.5(d)

2.4±0.8(分)

t值

6.15

8.32

9.27

P值

<0.05

<0.05

<0.05


  1. 讨论

慢性扁桃体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可引起疼痛、吞咽障碍和语言障碍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当前临床中多采用手术干预的方式来控制疾病发展,缓解疾病症状[2]。但是由于人体扁桃体的四周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导致扁桃体炎手术治疗后常出现患处疼痛、耳部放射性疼痛等症状,同时还面临着并发症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基于以上情况,临床主张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配合来保障疾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3]。本研究为探究出护理效果更加确切的临床护理模式,特在临床病例中择取了部分行扁桃体炎手术治疗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展开分组对比分析,其结果研究,予以研究组围术期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依从性明显提高,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明显降低,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比组相比,研究组的护理效果更加理想,P<0.05。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围术期护理是一种护理效果更加确切,且更利于患者预后效果提升的护理模式[4]

综上所述,围术期护理干预在行扁桃体炎手术治疗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中的有效应用,不但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疼痛程度,而且可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米晓平.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扁桃体切除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2):142-143.

[2]崔顺花. 扁桃体切除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4):262-263.

[3]夏云. 扁桃体切除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观察[J]. 名医,2018,(05):108.

[4]刘立. 扁桃体切除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3):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