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排尿功能恢复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3
/ 2

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排尿功能恢复的护理体会

阿依努尔 ·麦麦提吐孙 阿不力克木米吉提,孔丽萍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喀什市 844000

【摘要】目的 探究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护理中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对排尿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次入组对象总计30例,筛选于本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计算机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联合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对比不同模式对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差异。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较低,在院期间尿管留置时间较短,带管出院占比较低(P<0.05)。结论 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辅以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患者排尿功能恢复,尽早脱离尿管,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应用意义显著。

【关键词】膀胱功能训练;脊髓损伤性截瘫;排尿功能

脊髓损伤发生后,可严重影响平面以下内脏器官,导致其丧失高级神经中枢支配和调节能力,引发神经性功能紊乱,最为常见的为排尿障碍。受损患者无论是否发生病变,均会导致膀胱保持脊髓休克状态,这个阶段膀胱不具备正常功能,具体表现为张力性膀胱,丧失自主神经活动能力,逼尿肌无法发挥作用导致排尿反射消失引发尿潴留。康复阶段内需要留置尿管排尿,会增加泌尿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1]。临床实践结果证实,膀胱功能训练对于患者排尿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特开展本次对照研究,重点分析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护理中实施膀胱功能训练的应用效果。详情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入组对象总计30例,筛选于本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纳入时间段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计算机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各15例。观察组,男10例,女5例,年龄20-38岁,平均(33.5±2.5)岁。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20-40岁,平均(34.1±2.8)岁。以上不同组别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心理干预,缓解不良情绪;进行体位干预,避免形成压疮;导尿管持续开放,后期逐步变为定期开放;膀胱排空后关闭导尿管,确保膀胱充盈,避免膀胱肌发生痉挛;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常规膀胱康复训练,加强导尿管管理。

观察组实施膀胱功能训练:(1)初期开放引流,3日后未发生血尿、尿少或是感染后,关闭尿管,综合考虑患者情况确定导尿观开放时间,每次放尿量为200-300ml,维持膀胱生理功能;放尿前进膀胱热敷,排尿时实施膀胱按压,无异常患者排尿时床头微微抬高;指导患者联系排尿都动作,入睡前打开尿管;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发生逆行感染;(2)开展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训练,进一步延长导管夹闭时间,提升膀胱存储量,每日放尿1次,时间为2-4h,排尿量为300-500ml;可继续按摩膀胱,力度可适量增加,指导患者配合排尿练习;(3)患者可感觉膀胱充盈或是尿液溢出后,膀胱充盈时拔除导尿管,床头抬高,热敷膀胱区域使其成为球状,双手按压促进尿液排出,实现尿路冲洗,逐步强化患者排尿能力;患者能够脱离尿管后,还需要持续坚持膀胱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带尿管出院例数以及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尿管留置时间[2]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3.0处理数据,(62567da50d479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以t与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较低,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 1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n(%)]

组别

例数

尿路感染发生例数

发生率

观察组

15

1

1(6.67)

对照组

15

6

6(40.00)

x2



4.658

P



0.031

2.2在院期间尿管留置时间及带管出院例数组间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院期间尿管留置时间较短,带管出院占比较低,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 2在院期间尿管留置时间及带管出院例数组间比较[n(%)、(62567da50d479_html_c17253c115fd8c0e.png ±s)]

组别

例数

在院期间尿管留置时间(d)

带管出院例数(%)

观察组

15

13.26±2.11

2(13.33)

对照组

15

16.32±2.26

7(46.67)

x2/t


3.833

3.968

P


0.001

0.046

3 讨论

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最初阶段内膀胱处于无感及反射丧失状态,极易引发排尿障碍,发生率较高的为尿失禁和尿潴留,通常会通过导尿管排除尿液[3]。虽然导尿管的使用,能够缓解尿潴留等症状,但是使用时间过长,极易导致膀胱痉挛或是形成小膀胱。鉴于此,临床中极为重视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相关研究结果证实,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重视保持膀胱容积,能够实现膀胱充盈刺激,并合理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降低小膀胱的形成,能够避免膀胱生理状态明显丧失。另外还可以进行膀胱按压和按摩,鼓励患者作排尿动作,有助于恢复膀胱功能,并逐步建立规律排尿习惯。后期阶段,需要尽量将闭管时间延长,同时利用膀胱叩击,并通过膀胱按压促进排尿,能够降低尿道黏膜承受的阻力,能够尽早实现自主排尿,进而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4]。另外,需要鼓励患者加大饮水量(不低于3000ml),对尿液进行稀释,确保足够尿量,能够实现膀胱生理性冲洗,排尿时需要将床头合理抬高促进尿液排出,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

研究结果显示,和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较低,在院期间尿管留置时间较短,带管出院占比较低(P<0.05)。结果证实,合理开展膀胱功能训练,能够促进恢复排尿功能,降低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实现自主排尿避免带管出院,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尽早开展膀胱功能训练,能够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逐步建立排尿习惯,恢复排尿功能,从而避免诱发相关并发症,对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温艳,周艺光,左晓琳,雷清敏,杨宇卓. 叙事护理在颈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2021,30(24):4586-4588.

[2]杨景娣,张展琪,曾雪萍. 优质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21,12(12):41-43.

[3]陈丽娟,马新利,李珊珊,张妍. 32例脊柱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的护理实践[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2):388-390.

[4]沈娜,张玉梅. 思维导图联合共情护理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负性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实用医药杂志,2020,37(12):11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