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语文课堂智慧转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01
/ 2

“以学为主”,语文课堂智慧转身

郑丽娅

浙江省温州市 广场路小学 325000

【教学理想】

听过好多次《桥》,每一次老师、学生都被老汉临危不乱、先人后己、舍身为人的精神深深打动。我们不禁要问,被一个虚构的人物所感动,是否偏颇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我们的语文课很多时候为理解而教,很少为表达而教。阅读教学并不仅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而要更好地“悟”写法、“悟”如何表达更加贴切、更加具有表现力。细看这篇小说在表达方法上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2、运用大量短句和独句成段表达形式,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如何将情感的推动和语言习得相统一,弹奏起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和弦?“形象大于思想”,在学生心里树立人物形象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这篇小说是如何塑造老汉形象的。于是有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1、变读课文,为学阅读

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如何使例子教学效果增值?简言之,就是用课文教学生学会阅读,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该类文体的阅读策略。如教学《桥》,就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以及他们之间如何巧妙穿插,相互烘托。这些都是学生认知上的“盲点”,“难点”需要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打开小说世界的大门,领略小说的无限风光,从而逐渐学会阅读小说,进而爱上小说阅读。如果把这篇小说当成一般的记叙文来教,难免会误导学生将虚构的故事当成真人真事来理解,从而陷入小说阅读的误区,消解了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特性。

2、变读课文,为学语言

以“洪水如魔”、“老汉如山”作为课堂的两大板块,以这篇小说的表达特点——短句和独句成段,作为感悟人文情感的支点,树立老汉的人物形象。最后给“洪水如魔,老汉如山”两个短语加上句号,两个短语成为短句,并且独句成段。完全打通了内容和形式的壁垒——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诠释形式的意义。

如何在文本中学语言,我认为把语言教学的点踩在“短句”和“独句成段”的表达方式上。把教学的重锤敲在学生认知的“盲点”、“难点”,这才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高效课堂。课文运用大量比喻、拟人以及短句和独句成段表现形式,渲染紧张的气氛。比喻、拟人对五年级学生已相当熟悉,而短句对学生是一个全新语言知识点,我们要带着学生细细掂量、品味,展开“短句”的学习活动。首先以最简洁的语言“像泼。像倒。”,拉动最丰富的想象,在朗读声中逐渐清晰短句的表达特点。其次设身处地感受老汉喊话的急切,在对比中感受短句的表达效果,再到学生自主发现故事结尾短句和独句成段表达形式的震撼人心,最后用短句书写敬意和感动。引领学生亲历由朦胧到清晰的短句认知过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呈现教学梯度,实现了以生为本。

3、变悟课文,为学表达

语文教学仅仅关注语言是不够的,要让生形成能力。“在学生感动于小说结尾的同时,追问“为什么这么简短的几句话,这么简单的文字,让我们深深感动?”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短句和独句成段的妙用,让学生学习的经验有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然后形成新的学习经验——就是用短句去表达属于自己的感动。

【课堂现实】

大组教研课,几次试教下来,课堂总没有预期的效果,于是产生了一些质疑:

(一)、以学为主,何以体现?——对板块教学的质疑

小说塑造的是人物的形象,情节、环境都是为了衬托人物、塑造人物服务,脱离了人物,环境描写变得毫无意义。我想,学会阅读小说应该是从人物开始最后回到人物,所以,我预想中的教学板块应该是:

人物刻画,树立人物形象

环境渲染,丰满人物形象

情节跌宕,立体人物形象

(二)、教的强势,随处可见!——对环节教学的叩问

王尚文教授曾经指出:“学生,仿佛是教师的附属;教学,仿佛是一种入侵,一种心灵的殖民行为。”是的,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的第一教学意识,应当是“学生意识”。教师若是一味地迷恋于自己之所好而一往无前,一味地宣泄个人的情怀而一泻千里,一味地为展示自身的风采而一心挥洒,全然不顾儿童的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和情感特点,这决不是智慧之举:

1、内容选择很被动。

在教学小说环境描写这一环节:在学生初读后交流觉得描写吸引人的句子。好多学生说到老汉的感人壮举吸引读者,而教师牵着学生学习洪水片段,最后学习短句……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完全没有参与选择,完全是被动的配合老师的教学。

按照预定的教学路径尽管也可以呈现出一种流畅有序、环环紧扣的课堂局面,但这很可能只是一种粉刷的和谐,一种惰性的通达。课堂教学的顺序,不能完全由课前的预设排定,在“还学于生”的课堂里,我们更需要的是顺学而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跟着学生的学情走,去因势善诱,才能真正解决教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2、不尊重学生阅读初感。

以学为主,要基于学生的阅读起点。学生通过阅读哪些是明确的、已知的,哪些是模糊的,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就是体现在引导学生从模糊走向清晰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一读文本就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关系,课堂上学生的初读交流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从揪看出老汉的无私,因为他把自己的小伙子揪出来了。”……而课文学到结尾,教师问:“小说的结尾,你惊讶吗?”漠视了学生的认读初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提升,没有增量。

【重新构建】

教师如何把“教”转化为“导学”,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其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思考,最后自己来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在一旁作些必要的穿针引线,点拨融通而已。

(一)“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以“小说怎么写得吸引人”为阅读话题,自主选择小说三要素中的一要素,作为探究内容,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情节悬念”三方面充分交流,感受小说描写的魅力。之后以“小说三要素写得吸引人就是一篇优秀小说吗?”为阅读话题,再次回到课文中,发现课文中三者之间时如何巧妙穿插,相互烘托。然后顺势梳理小说的阅读方法,最后拓展阅读,运用阅读方法。

教学流程如下:

合作探究,感悟小说魅力;

汇报交流,分享阅读收获;

回文阅读,发现写作秘妙;

拓展阅读,运用阅读方法。

(二)“任务驱动,化教为学”

“教”的存在是因为有“学”的需要,只有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引发任务驱动,“教”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行为,化“教”为“学”,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

1、基于学情,检查预习,梳理课文内容

(1)、读描写洪水和老汉的词语。

(2)、梳理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发现文本的表达特点——独句成段

3、任务驱动,学拍电影,感受人物

(1)、如果把这篇小说搬上银幕,让你来导演这部影片,你会拍哪些镜头?

(学习文本内容,体会文句表达特点——学习短句)

(2)、抓拍特写镜头——聚焦文字,定格画面,丰满人物形象。

(3)、如何剪辑镜头——发现环境、人物的穿插描写,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决定了我们的课堂应当“学大于教”。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心理世界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而掂量轻重、抉择取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取而有所不取,切切实实地还“学”于生,实现语文课堂的智慧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