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01
/ 2

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探讨

侯奥运

江苏省睢宁县水务局睢河街道水利站 江苏睢宁 221200

摘要: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升背景下,生态河道建设规划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河道治理工作开展的基本导向。本文在明确生态河道建设内涵基础上,分析建设规划工作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以此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为提升农村地区河道治理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生态河道;农村;建设规划


传统运行理念中,对农村地区河道治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整体治理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乡村振兴战略深度实施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对河道运行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坚持以生态安全、以人为本理念为基本指导,以修复受损河道、提升河道综合承载力为基本出发点,做好河道建设规划工作,确保河道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良好运行状态,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提供良好基础,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提供良好空间。

1、生态河道建设的内涵

河道本身属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生态循环的基本要素,在河道出现污染严重,治理不到位的情形时,必然会对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造成影响。生态河道建设则是以此为背景,基于生态化建设理念,通过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服务活动开展,确保各个环境因素都能够保持良性运行,各个有机体之间能够实现正向耦合作用,进而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活动类型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做好生态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环保工作、水利工作和经济建设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2、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缺乏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在进行生态河道建设规划时,必须考虑河道运行改造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河道建设运行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由于运行质量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1]。在传统规划理念和工作体系中,规划范围通常是以行政区域和部门职责范围为基本界定标准,在同一水系的河道设计时,只是考虑局部范围内的影响因素,各个河道之间的规划缺乏整体衔接,由此不仅对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引起不必要的协调纠纷,使得部分治理措施无法落实到位。

2.2 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缺乏系统性

河道建设规划不仅是涉及水利设施建设运行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不同农村区域工农业产业建设运行的重要依据,需要系统性的考虑不同设施运行的系统性影响,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进行优化。但是在当前农村河道规划工作开展中,片面强化生态护岸的重要性,只是简单的采取硬性加固措施,对影响河道生态环境的污水排放、污染治理及水体流动性条件优化等方面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由此使得河道生态保护措施无法有效落实,单一性的措施所能够起到的保护作用极为有限,无法起到有效保护河道生态的作用。

2.3 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缺乏完整性

河道的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治理保护措施的实施也需要以长期性、完整性的建设规划为指导。但是在当前规划方案制定实施过程中,各种方案之间缺乏良好的协同性,保护方案与治理方案之间缺乏衔接,各项措施制定的具体依据有所偏差,甚至在部分环节还存在一定的冲突现象,使得实际建设工作开展存在重复现象,不仅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还对建设成效造成影响。在项目建设完成后,缺乏良好的维护工作制度,维护共走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甚至出现生态功能陆续丧失的情形。在后续运行中,生态指标监测体系也不够完善,项目建设对生态保护所能够起到的保障作用没有能够充分呈现出来,使得规划工作实效性明显降低。

2.4 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缺乏指导性

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的指导性是指在规划方案中所给出的建设措施都有对应的依据,要能够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原则要求、技术应用和实际情况要求,要能够具有可操作性、可实施性,能够适应当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能够确保各项措施有序实施[2]。但是在部分生态河道建设规划中,保护措施的制定片面追求技术方面的要求,对措施应用现实条件考虑不够全面,由此使得部分河道治理工作技术应用条件不足,无法严格依照规划内容进行实施;部分工作开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所能够达到的生态保护效果极为有限,与生态河道建设发展方向出现偏差。

3、新时期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优化策略

3.1 合理优化规划区域

新时期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开展规划工作时,必须要从思想上转变传统工作理念,突破行政区域和部门职责范围的限制,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以水系的自然分布为基本划分标准,根据河道规模对规划标准进行合理划分,结合不同流域范围内的人口分布、生产生活环境和水流影响,采取针对性的生态治理措施。对流域等级高、生态治理要求高、治理难度大的区域,应当做好重点规划,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有前瞻性的进行规划处理。对于生态循环影响小、居民生产生活活动影响小的河道,应当采取保守性的规划措施,尽量避免环保问题扩大化。在完善整体规划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规划方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3.2 明确整体规划目标

要确保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确保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有序进行,还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要求,在构建整体规划目标基础上,明确保护工作开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通常情形下,短期目标应当是以河道治理改善为主,主要是采取合适的措施,消除河道内的水质污染现象,对河岸堤防进行加固并做好绿化处理,确保水环境能够达到良好的循环性。远期目标则应当是采取全面的治理措施,确保河道治理能够全面达到生态保护要求,河流水质有明显好转,能够达到不同类别水功能区的规范标准,河道功能较为完善。

3.3 优化规划方案功能体系

在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中,还需要根据整体规划目标制定完善的方案功能体系,也就是确保各项措施制定和实施都具备对应的功能,对河道治理的生态保护都能够起到对应的支撑作用[3]。因此对于相关规划团队而言,必须要适应生态治理的新型要求,采取合适的技术对方案内容进行优化,确保规划方案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能够满足实际建设活动的基本要求。

3.4 优化生态河道治理措施

在建设规划方案制定实施中,还需要结合相关部门技术投入情况,对具体治理措施应用进行优化。措施内容的制定应当符合当前技术发展水平条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会出现二次污染或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措施实施的成本投入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在涉及农民投入的方面,必须要严格遵循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要求,避免由于河道治理措施实施增加农民负担。对于较为明显的污染源治理,应当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条款,由相关部门配合相应的法治措施进行处理,确保生态保护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4、结束语

在当前农村生态河道治理工作要求不断提升背景下,相关部门必须要以新型工作理念为导向,以农村环境整体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合理优化生态河道保护措施,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实,为农村整体环境保护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志祥,郏日堂.农村生态河道治理的结构类型与施工方法[J].水利技术监督,2021(09):186-188+200+204+207.

[2]王海洋,高芳岚,张哲铭.基于重构生态功能的农村生态河道治理[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1,4(02):154-158.

[3]袁鹏,刘凡,裴素祥,陈业芹.农村生态河道治理模式探究[J].治淮,2019(09):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