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教育“内卷”——以生涯教育为切入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9
/ 3



破教育“内卷”——以生涯教育为切入点

李姿颖 李德龙

渤海大学

摘要 内卷波及到教育领域,导致就业市场“高能低配”、危害学生心理健康、并使教育丧失育人的本质。其原因,客观上与中国传统评价机制,高考扩招有关,主观上离不开学生意义世界建构的缺失,生涯教育可以作为突破内卷的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增加对社会及社会职业的认识,尤其对当下对职业教育进行再认识,打破“学而优则仕”的单项人生轨迹,拓宽生涯选择的出路;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对自己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身意义世界,寻找自身安身立命之所。

关键词:教育内卷 生涯教育 自我认知

一、内卷化内涵:

内卷化(involution)又译为“过密化”,原意为“转或卷起来”,来源于拉丁语involutum,意为内缠、错综复杂、纠缠不清的事物以及退化和复旧等。所谓内卷是指需求有限的时候,供给却相对无限。从词源学上看,它主要用来强调变迁过程中所存在的过去和现在的密切关系,表达演化过程中复杂的退缩力量。内卷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提出的,后经美国学者格尔茨在农业研究中的运用而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知晓,之后又在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中被广泛运用。[1]内卷表现为: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2]

教育内卷:教育领域的“内卷”就是教育体系内部不断增加教育劳动投入来获得成绩增长,但效率和结果都没有明显提高。媒体指出,所谓“内卷”被称为“凡人版军备竞赛”,在教育领域任何无实质意义的竞争和内部消耗,皆可称为“教育内卷”。[3]

二、内卷危害:

(一)牺牲学生身心健康: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中生拼命读书,大学生苦恼就业,社会人士感叹生活苦涩,在各式各样的压力中丧失拥抱人生热情与活力,为竞争有限的资源而付出更多努力,面临巨大竞争压力。作为教师应让学生思考值得思考的问题,探索值得关注的生存和生命意义,享受值得过的生活。[4]对于成年人,学历鄙视链下学生深受学历的焦虑,成绩不好,学历不好,前途也都变得黑暗。当我们在一种毕业去向、就业薪资进行衡量的价值标准下,个体价值无限式微,而在这一维度上表现平平的个体往往感觉自己是失败者,看不到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和人的生长性,无数年轻人在学历门槛下被压得喘不过气。

(二)就业市场“高能低配”:

如今中国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每年有百千万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有许多学生毕业即失业。高学历人才的职业选择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对职业选择的期待,人才和岗位相匹配,能力和位置相符合,虽说如今职业选择不需要按部就班,社会发展给学生就业提供无限可能,但如今“高能低配”的现象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从事低技能要求的工作,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其实不需要浪费时间和金钱去大学里去学,这不仅挤占和浪费了教育的资源,还直接助长了“唯学历论”社会风气。[5]

同时,中国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也就是说劳动者素质和市场的需求不匹配,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市场“高能低配”,而另一方面存在许多产业和行业招不到人员,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而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快速转型,教育需要为社会提供大量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工作能力的人才、具备技术技能的人才,而不是培养一大批无法融入社会就业市场的大学生。[6]

(三)恶性竞争下教育本质的丧失:

内卷和竞争具有天然的联系,尤其是恶性竞争。中国传统教育有三项重要的功能:品鉴人性、涵养人心,安顿人身。在当下中国社会,已被窄化为一种明确且急躁的期待——改变命运,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梯的向上流动,获取职业、挤入等级、提升地位。[7]教育被认为是维持阶级壁垒、传递文化资本的手段,是社会进行阶级再生产的工具,在为争夺有限生存资源和社会地位而激烈竞争的时代,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无不追求教育资源的物质利益最大化,教育的功利取向将“育人”过程压得十分扁平,教育的基本育人功能被政治、经济、文化等衍生功能取代,人蜕变为追求利益的工具。[8]教育内卷下丧失了读书本身的价值,成为向上流动的阶梯,教育的真谛在于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并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促使人成为人。[9]

三、教育内卷原因

外部原因:

(一)教育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作为指挥棒,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导向、监控和反馈作用。如今,分数成为划分人的依据,家长学生苦于“内卷”背后离不开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评价须破除功利化的“五唯”评价,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学生是具体的人,其成长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不可过度重视结果,要关注学生成长状态。并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学习和发展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各有所殊,因此评价必须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当人人都笃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时,只有改变当前的教育评价机制,让关注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而非客观分数,才能扭转内卷化倾向。[10]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评价也应以人为目的,摒弃“分数崇拜”,回归“人是目的”的价值本真。[11]

(二)高校扩招

自1998年,大学已经连续20年的扩招,2020年12.3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中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到,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5年40%提升到2019年的51.6%,在总人数达到4002万。同时据《202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升学比例持续上升,本科生国内读研比率从2015届的13.5%上升至2019届的15.2%,高职毕业生读本科比率从2015届的4.7%上升至2019届的7.6%,2020年全国研究生扩招20%,预计硕士招生100万,高等教育大众化让高学历人才本身不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更多社会公民的权力。并且从社会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角度来看,未来高等教育只能继续普及,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蓄积人才。

(三)高校扩招导致了学历歧视与贬值

高校扩招的结果之一是大学生稀缺度的急剧下降,名校效应、高学历等在未来职业选择时的影响力由此凸显。中国人普遍相信,就读于好大学意味着其曾经是高考选拔的优胜者,因此拥有名校学位的人被给予更高的期望,认为其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企业HR会在短时间内通过学历刷掉一部分人,而不是花长时间去鉴别一个毕业生是不是“人才”,往往通过外在标签来衡量人的能力,学历成为你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的依仗。因此,越来越多毕业生加入“考研大军”,以期望获得更高学历,进入更好学习。然而,无论是外环境变化,还是本身人口平均教育水平的提升,都会导致学历贬值,学历的提升赶不上内卷的速度,大学生不断涌入就业市场,而就业市场的空缺赶不上毕业人数,当供过于求,毕业生收入下降,学历贬值。

内部原因:

(四)意义世界的缺失:

首先,客观的高压竞争导致学生缺少机会建构自身意义世界。“提升一分,干掉千人”的排位制高考,天生就具有强大的内卷效应,学生在单项人生目标指向下成长,上不完的辅导班,几乎满分的同侪压力,教师家长的深深期许,名额有限的名校录取。由于学生在前期教育阶段过于重视考试,只见“升学目标”不见“求学目标”。

其次,学生缺乏对自我的了解,缺乏对学生规划和兴趣的引导,在高考选报志愿时随大流,听老师建议,遵父母命令,无视个人意愿与能力,而这直接导致大学里的专业自己不喜欢,继而选择转专业、升学考研、就业转行。据统计报告显示,65%的大学生毕业后转行,70%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满意,如果他们能早些意识到自己心之所往,才不会在付出那么多后,一路走下去,到头发现全是浪费。

四、通过生涯教育破内卷

如今的生涯教育多指宏观意义上的,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生涯教育,它与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12]从时间上它涵盖了我们一生的范围,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老年规划等,是针对所有人的终身教育,[13]在作用上,不仅仅局限在一般意义上的高中、大学阶段的职业选择层面,而是更关注生命意义与现实理性的结合。

台湾学者杨朝祥认为:“生涯教育同时具备学识与职业功能、升学及就业准备,它强调在传统的普通教育中建立起职业的价值,使学生具有谋生能力。因此,其基本目标是培养个人能过丰饶创造、有生产价值的人生,这是发挥教育真实价值的整体构想。”[14]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只把找到工作作为终极目标,[15]通过生涯教育能够使学生规划未来生涯以获得长远的发展,帮助学生走出内卷的泥沼,建构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一)觉察自身内卷根源

通过生涯教育认识社会与自己,觉察自身内卷的根源。内卷不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不是在量上考虑而是应该在结构上改变。内卷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属于精神内卷,被所处环境、文化的所卷,被自身的想法所卷,只有认识到“卷”自己的到底是什么,意识到到陷入内卷的困境是什么,才有突破的可能。

(二)通过生涯教育启蒙自身意义世界

意义不会自发产生,意义世界具有后天建构性,[16]因此,积极的躺平也是一种选择,躺平是对自己的思考,让我们选择一段间隔阶段去停一下,换个状态想一想自己应不应该这么活着,去探索什么样的活法适合我,从终点出发,通过生涯教育来问询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人生是需要探索的,我们对生活无所适从地原因很大程度和我们找不让人生目的,寻不到人生意义有关。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生活,去发展、拥抱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活成别人要求的样子。

(三)通过生涯教育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首先,找到自己的“位”,《说文解字》中解释:“位,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从人立。”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中讲“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要认清自身能力所限。通过生涯教育认识自己,发展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所在,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人生发展之路,而不是迷失在在社会的洪流中,无所适从。

其次,寻找的自身的意义世界后,从现实的利害得失中挣脱出来,让心在现实世界中安定下来。世间各人安身立命的方式并不相同,那身在哪里,命是什么。“身”先解决“活下去”的问题,保住自己的躯体空间,而“命”要超越“活下去”的问题,超越现实有效性而得到存在的无限意义,它往往关乎生命信念和生活目标的选择[17],学生只有拥有丰盈的意义世界,才能摆脱“小镇做题家”的无奈命运,才能避免在未来不让工作变成异化我们的工具,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避免一切围绕分数转,让学习“育人”而非“育分”。

















参考文献:


1)陈坚.内卷化:农村教育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31-34+44.

2)李书肖. 内卷化:我国高等教育的隐忧[D].曲阜师范大学,2010.

3)张昕:《家长怒而退群:教育“内卷化”背后的评价体系困境》,人民网,2020年11月19日,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0/1119/c209043-31936930.html7

4)袁祖社.意义世界的创生及其自为拥有——人的超越性与自由本质探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76-81

5)马世洪.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15-18.

6)俞华,陈昌来,朱惠军.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4(22):57-59.

7)刘云杉.“知识改变命运”还是“教育使人不被命运所摆布”[J].探索与争鸣,2015(06):86

8)许平友.现代教育功能的异化及其回归[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3):69-70.

9)王琛.“内卷化”及其文化心理机制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05):182-190.

10)孙杰远.知识过密化与基础教育改革:困境与突破[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2(04):1-6+118.

11)彭敏.摒弃“分数崇拜”,让教育评价回归本真[J].教育科学论坛,2021,(17):1.

12)张玉改. 生涯教育概念的多维透视[D].南京师范大学,2018.

13)韩瑞莲,韩芳.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及其相关概念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31):64-68.

14)杨朝样.生计辅导—终生的辅导历程[M].台北:“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1989.

15)陶元,胡晓敏.“后真相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21(02):27-28

16)胡德平,梁思思.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义世界的消解与重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9):86-89

17)夏允中.刘淑慧.王智弘.孙颂贤.灵性与安身立命:从四大存有问题建构贯串灵性与生涯的本土化理论[J]中华辅导与谘商学报2018(51):1-26.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