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的护理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2
/ 2

人文关怀的护理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

仝爽,张智博,李俊南

辽东学院医学院罗丽芬形象健康管理学院辽宁丹东 118003

摘要:高等护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德育修养,构建深层的人文教育精神。它旨在继续发展高等护理教育,为社会提供全面、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这也是社会和医疗行业对护理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复合要求。本文探讨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现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护理教育培养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帮助。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人文关怀热点及进展的文献资料,全面探讨护理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现状。结果我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结论在护理教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护理;教育;人文关怀;进展

0引言

人文关怀是高质量护理的本质和关键。20世纪90年代,美国护理学校的教育改革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具体来说,是指护士具有专业的护理思想和护理能力,能够持续为临床提供高水准的护理服务,包括照顾患者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价值实现的概念,满足人类本性的深层需求。医学本质上是一门具有人文属性的学科,它混杂着人类特有的情感特征,很难用独特的方式对其进行界定。然而,目前社会更多地关注医学的高科技发展,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非人类文化,从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在治疗过程中的影响。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对医学的目的和价值进行重新思考。我们期待人文关怀在现代医疗康复中的早日应用。目前,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已从单纯的专业技术培训逐步发展到技术、德育、人文相结合。我国护理教育行业的人文关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当多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人文关怀教育体系,缺乏规范性和统筹规划,理论和实践研究薄弱。因此,人文关怀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本文总结了人文关怀护理教育的现状,并对其教育模式进行了思考。

  1. 国内外人文关怀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护理专业人文教育课程的开发起步较晚。数据显示,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高等教育较早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护理课程中开设了很多人文课程,但这些人文课程只占总学时的一小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护理教育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失去了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学生缺乏理解和实践的机会。他们只能从书本上学习医学理论课程,没有充分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来促进病人的治疗。护生对患者的认知多侧重于工作和服务,缺乏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难以满足现代医学发展对护理人才的复合要求。在我国护理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容约占本科的13.7%,专科的3.8%,远低于美国的21%和日本的17%。此外,课程多为政治素养和道德教育,与护士的职业生涯和医德关系不大。课堂教学多以护理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为基础解决就业问题,培养具有较全面人文素养的护士的能力不足。我国护理专业人文关怀教育设置较为随机,缺乏科学的教育基础,质量难以保证。人文课程一般只包括单一的政治思想和体育,而人际交往与管理、医学法律等专业学科的内容大多作为辅助知识穿插在主课程中,缺乏多种课程选择。缺乏具体教学实践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 关于培养人文关怀护理教育的思考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专业能力,才能有能力培养人文关怀的护理教育理念。护理院校教师的行为榜样对护理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帮助。我国高校护理专业应构建完善的科学的人文关怀教育体系,建立人文关怀体系的思想教育团队,安排具有临床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承担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并通过医院实习、实习等方法,引导护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师的存在无疑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先行者,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教育者的专业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和护理理念,才能引导一代又一代的护理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护理教师必须以正确的理论教育和塑造人,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积极进步。因此,护理教师的人文素质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具有示范性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人文关怀护理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现阶段,极容易塑造人文关怀护理教育环境。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各种案例,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我国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与今后护理人员的护理素质密切相关。高校应注重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构建完善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护理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教育改革的机遇,有效利用信息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如开发网络教学平台、采用三维模拟文化体验策略等快速灵活的教学机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奠定基础,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安冉,李少杰,尹永田.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护理学教研团队组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22,36(01):93-95.

[2]范园园.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实用医学研究,2021,3(6).

[3]王熔,蔡英华,万霞.老年专科护士培养现状及展望[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1,32(12):1592-1594+1602.

[4]庄嘉元,赖小兰,谢宝缘,林妙然,方艳,王珠珠.临床带教护士课件应用现状及培训需求分析[J].全科护理,2021,19(34):4873-4877.

[5]雷延源,崔香淑.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本科护生核心胜任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12):27-29.DOI:10.19793/j.cnki.1006-6411.2021.36.009.

[6]夏艺萍,蒋穗斌,雷强.我国专科护士培训教育和使用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31):145-148.

[7]孙国秀,胡惠惠,周芳,杜丹丹.麻醉护理教育发展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19):1777-1781.DOI:10.16821/j.cnki.hsjx.2021.19.009.

[8]李喆,朱丽珊,张继兴.人文关怀的护理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0):130-131.

[9]高磊青,许莉.法国护理教育现状和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10):951-955.

[10]尚少梅,王翠,董旭,侯罗娅.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近20年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09):1292-1295.

第一作者:仝爽,学历:本科在读,就读于辽东学院医学院(罗丽芬形象健康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护理学。

第二作者:张智博,学历:本科在读,就读于辽东学院医学院(罗丽芬形象健康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护理学。

第三作者:李俊南,学历:本科在读,就读于辽东学院医学院(罗丽芬形象健康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