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7
/ 2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探析

张宇

西安建工集团(成都)第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51

摘要:在现代化的科技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时代的国土工作规划阶段,乡村经济的稳步上升要依托于基础建设,落实基础工作,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实现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要为乡村经济建设制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推进工作的正向发展,不断优化现有结构体系,紧跟当下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提出的生态环保型新城镇发展思想,加速推进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村庄规划

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在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下,人们的生活更富裕,物质基础更有保障。但是从城乡发展形势来看,差异化较大。为了均衡城乡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乡村建设方案,推进乡村经济的统筹发展,共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立专门的资源保护机构,工作方向更注重土地空间的发展规划。乡村规划是当前空间规划工作的重点,更符合我国农村发展需求。

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振兴的规划原则

1.1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乡村美丽环境为代价,旅游业、风力发电、水利发电等乡村振兴项目应契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原则。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且往往是乡村振兴效果能否符合预期的关键,更是发现、认识和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依据。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要求乡村振兴的规划策略应具有空间上的可改造性和时间上的可持续性。伴随乡村振兴的步伐,相关的基础设施、建筑工程应具有空间上的灵活性,进而支持乡村振兴后续规划内容的进一步展开。环境保护效果的衡量依据为乡村生态系统的完整程度,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系统的完整程度会受到建设、旅游以及环境改造污染的影响。乡村振兴工作者应结合乡村环境的现实特点和乡村振兴工作的现实需要,积极主动地发现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针对不同乡村的特点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振兴规划建议和意见,确保乡村振兴规划办法满足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的同时,更符合乡村振兴规划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1.2坚持特色优先,凸显文化传承

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规划要注重本土特色,彰显地区文化底蕴。目前在乡村规划中,很多地区都在推广乡村旅游,千篇一律地选用农家饭庄以及采摘等项目。这些规划毫无新意,时间久了,让人产生视觉疲劳,无法激起游客二次消费的欲望,在某些方面反而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各地区要深入挖掘自身的地方特色,可通过乡村作品(如画画、陶艺、剪纸等),提升游客学习和体验的乐趣,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建立传统的地方文化体系。

2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探析

2.1因地制宜进行村庄规划编制

新时代经济创新和发展要全面做好空间规划工作,带动本土经济的稳步发展。及时找出经济振兴中的各种弊端,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及时规避现有矛盾,明确发展方向,建立科学规范的编制体系,为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可以选择一些基础条件相对优质的乡村作为经营试点,深入剖析其经济发展现状,在现有政策引导下,做好全面规划,在试点地区展开民意调查,及时找出潜在问题。明确发展目标,在最终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做好全局掌控,提升产业经济,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地方文化,维持乡村本土风貌。在不破坏现有耕地和林地的基础上,维护地区基础设备,做好相关防范措施,为地区经济建设奠定牢固的基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环保道路,不断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带动乡村本土经济的振兴,为今后的乡村经济振兴建立一套完善标准的规范体系。

2.2优化乡村空间格局实现用地集约高效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目标。其中,乡村生产空间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生活空间以农村居民点为主体、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乡村生态空间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乡村“三生空间”作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主体,应在有效识别与功能测度的基础上强化主导功能,实现“三生”功能的协调发展,延续人和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三生空间”关系。乡村空间地域差异性大,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这是乡村地区构成绿色、健康、可持续、田园栖居等空间特点并维持乡村吸引力的环境基础。因此,要致力于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此外,乡村空间由物质—社会—文化三元空间集合而成,具有“三重模型”特性,即乡村地方性、乡村的表征和乡村日常生活,实指物质的乡村空间、人们对乡村的认知与意象的主观空间、对乡村生活理解和认同的个人和社会文化因素。总体而言,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应尊重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演进的客观规律,理顺乡村空间生长与生产逻辑,将乡村“三重空间”特性与“三生空间”体系相互嵌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村空间。

2.3乡村公共空间重构

国土空间规划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推进社会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空间的使用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此为基础的乡村发规划要注重现有空间的合理利用,加强对社会的治理效果。由于各地区对政策理解的偏差,乡村已经适应的自身结构分布,很难彻底改变原有的空间规划模式。空间规划工作是对地区发展和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古代通过宗教管理思想,这虽然不是正式的管理制度,但是已经被当地人们认可,并持续流传下来。当地管理者大多通过思想上的控制,来规范村民的行为,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模式,体现出管理者的权威性。共有资源的规划依据社会结构划分以及人类文明发展需求,以此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通过对乡村空间的规划实现内部生产的稳定运行,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制度的改革,乡村公有空间发展也经历种种变革,这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赋予地方足够的权利,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恢复空间功能。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中,乡村原有机能被破坏,在国家政策调控下,现代化新型农村的空间规划实现重构。从现阶段的乡村公有空间发展情形来看,公有空间失去本来应有的作用,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此外,借助外界资源来满足公有空间建设需求,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空间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公有资源的作用:①充分发动乡村民众的作用,共同完成空间规划和建设,注重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民众监督和参与下共同完成;②丰富村民的生活,为他们创造舒适的活动空间。让每个村民都能通过空间来发扬乡村文化,提升当地民众的凝聚力,维护地区产业的和谐发展。

结语

总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振兴的规划模式应符合乡村振兴的一般原则,并在“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倡导下,将此发展模式落实到乡村群众的实际生产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此间,乡村振兴规划工作者应将乡村振兴规划精细化、精准化,将乡村群众的实际诉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土地治理工作、资源整合工作、单一乡村振兴精细化工作和多乡村联合规划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秋惠,顾守柏.新时代改革背景下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J].上海国土资源,2020,41(03):6-11+38.

[2]何文茜.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振兴规划初探[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