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持骨器与传统持骨器治疗长骨骨干骨折的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1
/ 2

改良持骨器与传统持骨器治疗长骨骨干骨折的疗效

李翔

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探究长骨骨干骨折患者采用改良持骨器与传统持骨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19年5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长骨骨干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持骨器,观察组采用改良持骨器,观察两组临床指标、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以及术中出血量等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两组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改良持骨器较传统持骨器疗效确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更少,机体恢复更快,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改良持骨器;传统持骨器;长骨骨干骨折;总有效率;临床指标

长骨骨干骨折多发于四肢长骨,极易损伤骨结构完整性或连续性,临床多表现为肿胀、疼痛等,导致肢体功能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既往多采用传统三爪持骨器,可达到较好治疗效果的,但此种方法固定稳定性差,且对机体有较大创伤,影响骨折愈合[1]。改良持骨器在传统持骨器中增加了改变夹持方向的夹持器,且在夹持器远端设置了万向关节,并与夹持板相连,可形成不同方向的夹持固定,能够增加钢板更换的便利性。本文深入分析长骨骨干骨折患者采用改良持骨器与传统持骨器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9年5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长骨骨干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持骨器,观察组采用改良持骨器。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2-65岁,平均(48.15±5.21)岁。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2-66岁,平均(49.20±5.13)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持骨器治疗,将皮肤依次切开,并暴露骨折端复位,减少对软组织剥离,骨折位复位后采用传统持骨器对骨折端与钢板进行夹持,使用钢板固定,缝合切口,悬吊患肢。观察组采用改良持骨器:手术前对患者做备皮、消毒工作,将暴露骨折端切开并复位,采用改良多向分体式持骨器维持骨折端对位,将加长柄取下,并使用钢板固定,缝合切口,悬吊患肢4-6周,根据肢体恢复情况实施早期康复训练。

    1. 观察指标

①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发生率;②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患者3个月后骨折愈合良好,疼痛感消失,肢体功能完全恢复为显效;患者术后4-5个月后骨折愈合,疼痛轻微,部分功能受限为有效;患者5个月后骨折未愈合,疼痛感强烈,需实施手术固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计算,临床指标以(622ad73bcefb9_html_57c4cfad4203bccd.gif ±s)表示,总有效率以(%、n)表示,若P<0.05,则两组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以及术中出血量等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622ad73bcefb9_html_57c4cfad4203bccd.gif ±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切口大小

(cm)

术中出血量

(ml)

愈合时间

(d)

对照组

50

58.22±12.29

8.35±1.52

245.32±43.54

62.49±14.10

观察组

50

44.82±10.55

6.46±1.22

184.62±22.73

43.61±13.77

t

-

5.850

6.857

8.739

6.774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对比两组总有效率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50

20(40.00)

20(40.00)

10(20.00)

40(80.00)

观察组

50

38(76.00)

10(20.00)

2(4.00)

48(96.00)

X2

-

-

-

-

6.061

P

-

-

-

-

0.014

3 讨论

长骨骨干骨折疾病主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如疾病因素、机体创伤等,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机体创伤,多为外力作用于骨骼部位,致使骨干出现骨折,交通事故是造成骨干骨折的直接因素,如碾压、车祸等,部分患者由于高空坠落导致骨干骨折[2]。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既往采用内固定器械,但临床研究发现,此种方法存在相关缺点,如操作便利性差、夹持稳定性差、内置钢板难度增加等,在使用期间由于操作便利性差,致使手术时间延长,使术中出血量增加,导致对机体创伤风险增加。若骨面出现骨折端不规则、不平整,三爪持骨器中的钢板旋转操作难度较大。

改良持骨器属于多向分体式,操作难度低,对后续操作影响较小,可加快骨折部位愈合时间。此种持骨器可使持骨部位钝角弧度缩小,可促进骨折面接触,以此提升骨折稳定性。手柄主要分为两部分,将钢板固定完成后可将手柄去除,同时在手术期间可使钻孔位置适当旋转。将万向接触板安装于双爪末端,可随骨折面不规则形状改变方向,确保与骨质更为贴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指标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均升高,提示改良持骨器较传统持骨器,可显著减少切口大小及手术时间,疗效显著。可能是因改良持骨器钳柄可拆卸,对后续操作不产生影响,可对组织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具有较小的损伤度,可加快骨折愈合。改良后的持骨器主要是从骨折两端插入,尽量避免对软组织进行剥离,不会对局部血液循环产生影响[3]。夹持稳固性较高,主要是因持骨器两侧合抱式管状固定结构,在自行调节期间提升对骨折两端不均的适应性,以此确保骨折端维持于解剖对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时不会发生转角作用,从而提升夹持的稳固性。在置入钢板期间有较高的便利性,可一次性置入,在对持骨器固定期间,能够在主副抓凹槽内提前置入钢板,在骨折复位持骨器临时固定期间完成钢板置入,简化操作流程,以此确保手术时间减少。

综上所述,改良持骨器较传统持骨器疗效显著,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加快切口愈合,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史刚,张肖在,祁富贵,王鹏飞,张自启,殷悦,李雪阳,焦腾.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2019,40(01):93-99.

[2]陈喆,袁志,杨大钊,邓岳,裴富强,毕龙,姬传磊,高嘉锴.新型便携式外固定架治疗长骨骨折的实验研究[J].临床骨科杂志,2020,23(04):599-603.

[3]刘振宇,高化,李亚东,赵亮,白晓冬,陈文韬,王宝军.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尺桡骨骨干骨折的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11):12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