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粘膜下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1
/ 2

分析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粘膜下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冯丽艳 宋晶淼 刘淑云 任静

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453

摘要:目的 对子宫粘膜下肌瘤应用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本院在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64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应用单极电切治疗,研究组应用双极电切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1.88%,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粘膜下肌瘤临床疗效显著,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稳定临床指标,值得在临床加强应用。

关键词:子宫粘膜下肌瘤;单极电切术;双极电切术;临床疗效


子宫肌瘤属于妇科良性肿瘤的一类,也有纤维肌瘤的别称,患者会增大月经量,引发白带异常和盆腔疼痛。若是妊娠期患者,很容易引发高危妊娠,对产妇和新生儿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当前临床可通过手术方式针对子宫粘膜下肌瘤进行治疗,基于此,本研究将以64例患者为研究样本,对子宫粘膜下肌瘤应用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讨论,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64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年龄25-44岁,平均年龄(36.21±3.61)岁,子宫肌瘤大小2.3-6.4cm,平均大小(4.01±1.22)cm,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术前应进行常规术前检查,若患者存在贫血症状,应先完成治疗,待情况好转,一周之后才能进行手术。术前患者应保持至少8h的禁食禁饮状态,并提前给予米索前列醇软化宫颈,便于手术。手术时,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为患者外阴部位消毒,通过扩宫棒扩充患者宫颈管,用电切镜将气体排空,探查宫腔情况,以1.5cm/s的标准控制电极移速。对照组电切电凝功率为50W,研究组为180W。若患者肌瘤外观为半球形,应当利用电切环完成电切;若外观带蒂,应当通过宫颈钳钳夹瘤体,不断沿同侧旋转,取出瘤体之后,利用双极电切环切除其余根底和内膜,完成手术之后二次探查宫腔,通过电凝止血方式为患者止血。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若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月经周期和月经量正常,即为显效;若患者月经量较少,或只有点滴月经量,即为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未有好转,甚至加重,即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622aa631084c3_html_a4bcf8561cd69765.gif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3.75%(30/32),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71.88%(23/32),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622aa631084c3_html_a4bcf8561cd69765.gif ±s)

分组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

(min)

住院时间

(d)

对照组

32

69.32±12.41

45.61±13.52

4.59±2.06

研究组

32

38.22±5.48

22.51±9.74

4.15±1.54

t

-

12.968

7.842

0.968

P

-

0.000

0.000

0.337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分组

例数

宫腔感染

子宫穿孔

宫腔粘连

总发生率

对照组

32

3(9.38)

2(6.25)

3(9.38)

8(25.00)

研究组

32

1(3.13)

0(0.00)

1(3.13)

2(6.25)

χ2

-

-

-

-

4.267

P

-

-

-

-

0.039

3 讨论

子宫粘膜下肌瘤应用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是微创手术的一种,可以形成清晰的手术视野,避免损伤组织,而且不用额外开腹,因此可降低宫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电切术中的双极电切术,相较于单极电切术,不仅操作便利性较强,而且止血效果更佳。究其原因,是因为单极电路热效应更强,会损伤附近健康组织,双极电切术没有这个弊端,因此疗效较好。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但是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粘膜下肌瘤临床疗效显著,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稳定临床指标,值得在临床加强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德云,张卫民,王晓平,应锦华,郑靖莉.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腔粘连对子宫内膜修复的影响[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0,48(1):45-48.

[2]董启秀,陈翠红,王蓓蓓,罗勇.宫腔镜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6):85-86.

[3]周友芬,陈冬梅,郭雅琴,马少群.宫腔镜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8,19(5):60-62.

[4]李连欧.分析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粘膜下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66):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