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微课结合思维导图远程理论授课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0
/ 3

疫情下微课结合思维导图远程理论授课的效果研究

白凤羽, 刘继红, 于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北京 101100


摘要:目的:探讨在疫情下远程授课之中将微课和思维导图有机结合,对学生自主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医学院校护理系78名学生,按照入学年份分组后分别实施不同教学方法,对比教学效果相关数据。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成绩以及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满意度高于观察组学生(P<0.05);观察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课结合思维导图教学优势明显,相关专业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加以借鉴,提升教学有效性,为社会输送优质护理人才。

关键词:疫情;微课;思维导图;远程授课


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家化、个性化,带来了教育观、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等巨大变化,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变革。尤其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了防止疫情发展,我国统一采取了停工停学的防疫措施。但是为了保障学生学习进度,各地区各类学校均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做到停课不停学。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授课方法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效能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经全国统考招入某高校护理系2019级1班和2020级1班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019-2020年度40名学生为对照组,其中男生2名,女生36名,平均(18.66±0.48)岁;2020-2021年度38名学生为观察组,其中男生5名,女生35名,平均(18.50±0.51)岁。所有学生愿意参加该研究,排除中途转学(转入/转出)、不愿意参加该研究以及没有完成该研究者。学生基本情况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对照组:根据《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采用传统课堂理论授课方法,以课堂面授,知识灌输为主。

1.2.2观察组:根据《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采用微课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授课。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由护理部负责教学的老师1名,神经中心护士长5名、教学组长5名及神经中心理论授课教师12名。

(2)课前准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疫情阶段,对担任神经中心理论授课教师统一培训关于微课和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内容。

(3)培训结束后统一制作各节课程相关微课及思维导图,并集体备课、试讲,授课内容及课件以说课形式,通过医院理论授课专家组审核通过方能应用到线上教学。

1.3 评价指标

1.3.1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两组学生理论考核题目,内容相同,期末考核成绩从护理部分取出神经内科部分的成绩。

1.3.2批判性思维能力:采用中文版彭美慈等翻译修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量表(CTDI-CV)。该量表包含七个维度75个项目,采用6分制Likert量表格式,1=非常赞同,6=非常不赞同。总分280或以上,表明有正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7个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为0.72~0.80,显示有高的内部一致性。

1.3.3自我效能评价:采用由 Schwarzer 等编制的中文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 10 个条目。采用 Likert4 级评分制进行分数统计,从“完全不正确” 到“完全正确”分别计为 1~4 分。得分越高,量表Cronbach’S a系数为 0.8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4师生满意度;采用医院教研室文献法编制的课堂满意度量表,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令部分。

采用问卷形式于神经系统课程结束最后一课进行各量表填写。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录入本研究所有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设定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考核理论成绩及自我效能评分对比

观察组学生理论成绩以及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考核理论成绩及自我效能评分对比 [6229a2d6e92b4_html_75309d92e06b9b94.gif ±s,分]

组别

例数

理论成绩

自我效能评分

观察组

38

92.80±3.35

3.47±0.23

对照组

40

90.63±4.63

3.29±0.41

t

-

0.15

2.358

P

-

0.02

0.021

2.2 两组学生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学生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学生(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满意度对比 [n(%)]

组别

例数

很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观察组

38

16

17

5

0

对照组

40

12

11

14

3

χ2

-

9.075

P

-

0.028

2.3 两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评分对比

观察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对比 [6229a2d6e92b4_html_75309d92e06b9b94.gif ±s,分]

组别

例数

寻找真相

开放思想

分析能力

系统化能力

批判思维的自信心

求知欲

认知成熟度

总分数

观察组

38

43.23±6.96

45.18±6.92

48.42±8.05

49.55±8.18

47.44±7.46

50.60±7.99

46.50±6.55

308.93±12.98

对照组

40

45.62±4.12

44.82±5.04

43.62±4.00

45.05±5.06

44.22±3.59

43.62±3.83

41.95±2.56

330.95±45.37

t

-

1.854

-0.263

-0.354

-2.938

-2.448

-4.954

-4.078

-2.882

P

-

0.068

0.793

0.001

0.004

0.017

0.000

0.000

0.006


3 讨论

3.1 微课结合思维导图远程理论授课优势

微课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尤其适合于疫情下信息化远程教育的手段。借助微课学习,突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转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监督者,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相长,探寻出适合护理专业发展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借助网路和各种新媒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等机会,提高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同时又能兼顾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具体化的思维工具,它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形成发散式和节点式的结构形式,把繁琐的文字信息变成层次分明的图,让学习者更有效地储存和提取信息,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建立学习框架体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概念、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更直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微课结合思维导图能够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的目的,使其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服务于临床。

3.2 研究局限性

此次研究对象的样本数量较小,欠缺普遍性,以后还需扩大样本量;本次研究仅在某高校护理专业开展,可能存在区域和层次差异,使其推广受限。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扩大研究领域,拓宽个案研究的范围,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本研究仅对微课结合思维导图在疫情下远程理论授课中的应用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而对教学的远期效果没有进行动态追踪,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适当延长教学时间,并进行远期的效果分析。


综上所述,微课结合思维导图教学优势明显,相关专业教师可借鉴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加以借鉴,提升教学有效性,为社会输送优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岩, 杨正汉, 王振常. 微课结合思维导图在放射科住院医师规培中的应用研究[J]. 继续医学教育, 2018, 32(1):2.

[2]罗茜, 刘洪. 微课结合思维导图在超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教学应用[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 4(3):3.

[3]颜玲琴. 微课与思维导图相结合在《基础护理学》护理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 39(23):4.

项目名称: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2020JYJX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