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疆地方语熟语叙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7
/ 2

浅谈新疆地方语熟语叙述

艾则孜 · 艾山

新疆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市 830011

内容提要:新疆本地熟语叙述中存在一些独特的表现手法、联想内容、修辞效果及其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可以说在新疆各族语言中含有众多这种精妙的熟语。如果没有对这些熟语深层含义的认识,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疆地方熟语,在此文中主要对新疆各民族语言中的熟语内容进行一些研究。

关键词: 熟语 成语 谚语


熟语,也就是习惯用语是人们通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句子。熟语范围很广, 通常包括成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与历史背景。由于地理、人文、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域人们的熟语承载着不同地带生活特色信息, 它们与生活习惯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因此, 在解读熟语中除了弄懂原熟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的了解原文熟语的叙述手法、联想、修辞效果及其地方语言特色。特别是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的熟语中, 在熟语的字面意义、叙述意义和隐含意义有所差异,每个熟语都具备深层次的含义, 所以这些熟语听起来有的只呈现字面意义,没有叙述意义;有的可能没有熟语的字面意义, 但却有叙述意义, 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叙述意义, 但没有隐含意义。所以正确理解新疆地方熟语, 对于学习和研究以上几个民族语言的人来说是十分必要, 也是必不可少的。

新疆地方熟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习惯以及对传统的继承,又能了解一个地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褒贬好恶、情感评价和生活心态。前面所指的几个民族语言历史悠久,是我国各民族语言当中算比较发达的语言,这些语言含有众多的精妙的熟语。可以说,没有对隐含在熟语中生活背景的认识,也就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熟语,如果对中华大地一个地区语言特点了解的不够深可能会导致我们中华民族交流,交融能力的欠缺。了解新疆地方熟语有助于我们更生层次理解语言价值观念体系,感受新疆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背景最终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建立基础。

  1. 新疆地方成语

成语是人民群众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扎根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之中,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各地区成语的习俗伴随意义具有明显的异同,这些异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风俗习惯是各地区人们世代相传、逐渐形成的传统。它包括一个地区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这种背景是各地区生活背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新疆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基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方式,在其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习俗。许多比喻性成语正是以这种独特的生活习俗等传统为基础形成的。如:

1.旧衣服里面有贵人:表示不能衣帽待人,体现了新疆少数民族的着装习俗。(维吾尔族)

2会说话的嘴离食物近,不会说话的嘴离石头近:成语的意义中则透射出新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哈萨克族)

3. 肚子有馕,胳膊上才有劲构成以上成语的 “馕”在新疆少数民族饮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乌孜别克族)

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任何地区的特点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具体的地理环境,语言也不例外。自然环境包括一个群体独有的山川、交通、气候、物产等。新疆各民族长期生活在戈壁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因而他们的成语的形象、色彩、意义的构成多与新疆特有的干旱区域自然风光有关,富有浓郁的地域环境特色。如:“沙子集结成不了石,奴隶众成不了王” (维吾尔族),由于沙漠是新疆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观,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成“沙子集结成不了石”,他们会用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又如戈壁上叫喊的毛驴,进城就老实了 (维吾尔族)来表达汉语中“狗肉包子上不了席”。这也是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的。

新疆不论是南疆地区还是北疆地区多数群体都从事农牧业和畜牧业,他们的先民曾生活在广阔的草原,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后期定居下来的群体就以农业为主,所以农业加畜牧业的经济形态构成了新疆各民族的物质生产的主要方式,他们的成语形象色彩中处处显现了这种经济生活的影响。如:“地是金桩子”(维吾尔族)、“地上的麦子是钱袋里的银子”(乌孜别克族)、“没有领头羊羊群走不出山谷”(哈萨克族)、“马上马下两个人”(柯尔克孜族)还有一些成语如:“瓜熟蒂落”(乌孜别克族)、“骑马找马(哈萨克族)、“有果园的有靠山(维吾尔族)、“红透的苹果不会变黄”(维吾尔族)以上这类成语的“瓜”、“咯托”、“果园”、“苹果”等词汇直接反映了新疆各民族的园艺生产状况。新疆各民族成语的形象色彩意义还可以由与新疆农牧民的农牧业,畜牧业生活密切相关的牛,羊,马或与这些家畜有关的事物构成的,再现当时的农牧业及畜牧业经济的情景。如:下马不下镫(哈萨克族)比喻不认输,丢了官,放不下架子。

2. 新疆地方谚语和惯用语

谚语内容精辟、寓意深刻、语言形象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谚语既反映了各地区生活习惯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因新疆地域辽阔各族群的生态环境、生活习俗、地域背景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谚语和惯用语无论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在表达方式均各有特色。但是人类感受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在许多方面都是相近或一致的,虽然许多地区生活习俗不同,相互间却存在一些完全或基本对应的谚语。如:石头不能绑在棍子上(维吾尔族),马鞍不能按在驴身上(柯尔克孜族)意思是捆绑不成夫妻的比喻、有命才有世界,有饭才有锅 (维吾尔族)田里有麦有家里锅(塔塔尔族)比喻只有青山在,不愁没饭吃、“老牛不怕死”(回族)、“老山羊不怕刀”(乌孜别克族)比喻人老不怕事、“骑走马的掉在半路上”(塔吉克族),着急的跌倒在路上(维吾尔族)等

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生活在统一,富饶,辽阔,和谐,团结的祖国怀抱里,中华大地自然生活条件基本上是相同或相似的。因此同属中华民族的新疆各族群众的语言中就存在着不少选词、用词上的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在谚语的理解中还是存在一些比喻形象中产生的联想意义,从而导致意义上的偏差,而在表达方式上各群体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的迥异必然会带来语言表达上的形态差异,这也是在研究新疆地方熟语中地方谚语研究更应关注的地方,只有抓住各族语言中的独特之处,谚语研究才能找到较好的理解思路。

新疆各族惯用语在性质意义上代表愿望、客气、赞扬、诺言、咒骂、讽刺等,口头表述性很强,在口头上习惯于使用的熟语性组合。

指愿望的惯用语:平安无事(维吾尔族)祝太平(柯尔克孜族)(祝平安)(哈萨克族)。

表示客气的惯用语:请享用(维吾尔族)请吃(哈萨克族)、请品尝(塔塔尔族)、请喝茶(乌孜别克族)

指欢呼的惯用语:大吉大利(哈萨克族)祝贺(维吾尔族)、祝愿平安(柯尔克孜族),祝快乐(塔塔尔族)等。

表示咒骂的惯用语:该死(维吾尔族)死鬼(哈萨克族)要命的(乌孜别克族等。

这种结构和意义在长期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由某个语言团体约定俗成,含有很强的习惯性。这种固定结构形式,并非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是社会大众在使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承认和接受后确定的,任意改动其中任何一个成分和结构,会使人们感到陌生,难以理解,从而失去其交际功能。

由于语言的相融性和相通性,新疆地方熟语在语言形式和喻体形象上都有一些特别之处,这是因为新疆各民族在生态环境、生活习俗、地区背景等有较大的一些差别,因此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熟语无论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在表达方式均各有特色。但是随着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深入会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同时可以丰富中华民族语言,促进语言的接近和文化的融合。

参考材料:

1.《生肖熟语的文化解读》: 杨妹琼 《文学教育》(上)2019.03.05

2.《新疆汉语方言熟语研究》:王玲 《传播力研究》 2018.02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