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肺康复锻炼方法有哪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1
/ 2

慢阻肺患者肺康复锻炼方法有哪些?

巫云娇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 邮编: 61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为慢阻肺,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慢阻肺这一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人们一般会认为慢阻肺这种致残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应该会有临床症状。实际上,临床发现有三分之一的人群没有症状,但是他们已经出现了肺部的功能性改变,甚至结构破坏,慢阻肺病情在不断加剧。慢阻肺的危险性在于,疾病进展比较隐秘,常不为人察觉,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慢阻肺最大的问题是漏诊和误诊。临床认为个体差异、遗传因素、吸烟、粉尘或化学物质的吸入、空气污染、生活环境恶劣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慢阻肺患者会有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慢阻肺是一个慢性疾病,患病后治疗时间较长,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管是心灵还是身体都受到了很大的折磨。慢性阻塞性肺病虽然不能够治愈,但却也不是不治之症。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引起气流限制流阻塞的疾病,而一些其他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气道疾病虽然也能引起气道的阻塞,但却不属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范畴。晚期可发展为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慢阻肺的病程不可逆,患者需就医和干预。

1.慢阻肺特点

慢阻肺是一种以气道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具有起病缓慢、病程缠绵的特点。气短、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咳嗽、咳痰也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慢阻肺后期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研究证实,慢阻肺可以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常合并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焦虑抑郁、肺癌、糖尿病等慢性病。慢阻肺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肺功能,还会合并其他多种疾病,一是影响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典型症状就是反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及喘息等,这些表现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肺功能带来损害,具体可表现为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储备能力下降。情况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缺氧的情况,若发生二氧化碳潴留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二是引发肺心病,慢阻肺对肺的损害是非常大的,随着病情加重,慢阻肺会慢慢发展成阻塞性肺气肿,由于患者的实际病情存在差异,可能还会形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进一步发展会引起患者心功能不全。慢阻肺会影响心功能,患者可能会出现肺动脉高压,出现肺心病。中老年群体是慢阻肺的高发人群,这些人往往有许多的基础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当这些人患上慢阻肺时,往往会加重这些基础性疾病的症状。其他方面,随着疾病的发展,晚期的慢阻肺患者往往会丧失劳动能力,可能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现象,患者严重呼吸困难,活动的耐受能力也下降了,这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治疗慢阻肺的费用不低,许多患者需要进行家庭氧疗,这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一旦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体就会遭到损害,人体的抵抗能力便会下降,因此,患者也容易患上一些感染性的疾病。

2.慢阻肺诱因

慢阻肺有可能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是个体易感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吸烟是引发慢阻肺最重要的因素。吸烟者罹患慢阻肺的比例高于不吸烟者2-8倍,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患病率越高。长时间接触过高浓度的烟雾、工业废气和室内空气污染等粉尘也可能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气道、肺实质及肺血管的慢性炎症、感染和氧化应激也是发病重要因素。

3.慢阻肺患者的肺康复锻炼

慢阻肺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排位第四的致死性疾病,并且慢阻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实,慢阻肺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慢阻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这样开展自我管理。

3.1家庭氧疗

长期家庭氧疗是慢阻肺患者病情缓解期康复治疗的有效措施,可提高生活质量,建议鼻导管吸氧,1-2L/min,每天10-15小时。

3.2呼吸训练

经常进行呼吸训练,能减少慢阻肺患者气促带来的不适。方法一: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嘴呼气,呼气过程嘴唇收缩呈吹口哨状缓慢呼气,吸气时间为2s左右,呼气时间为2-4s,吸:呼为1:1-2。动作要领:尽可能延缓呼气流速,延长呼气时间,训练时要放松颈部和肩部肌肉,鼻吸气时保持唇部关闭,避免深呼吸。第一步:从鼻孔吸入空气,嘴唇紧闭;第二步:撅起嘴唇,慢慢呼气,如同吹口哨。缩唇呼吸的意义:缩唇呼吸可增加呼气时的阻力,这种阻力可向内传至支气管,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压力,防止支气管及小支气管被增高的胸内压过早压瘪,增加肺泡内气体排出,减少肺内气体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从而可以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可缓解缺氧症状。方式二:腹式呼吸COPD患者在安静状态下以胸式呼吸为主,甚至动用了辅助呼吸肌,形成了病理式呼吸模式,造成正常的腹式呼吸模式无法建立。因此慢阻肺患者需要通过呼吸训练重建腹式呼吸模式。腹式呼吸训练:1.取立位,体弱者亦可取坐位或半卧位;2.左右手分别放在腹部和胸部;3.吸气时用鼻吸入,尽量挺腹,呼气时用口呼出,同时收缩腹部,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幅度,缓呼深吸每分钟7-8次,每次10-20min,每日2次,反复训练。

3.3运动训练

加强锻炼,提高人体素质,增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慢阻肺患者运动训练包括:呼吸肌肉训练、上肢训练、抗阻力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以及配合呼吸训练一起做的全身锻炼如:太极、八段锦、呼吸操。通过正确的肺康复运动训练,可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进而建立有效的呼吸,恢复受损的心肺功能,预防或减轻慢性缺氧和COz潴留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让患者的呼吸能力与日常生活的需要相匹配,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3.4生活方面

慢阻肺患者应该长期接受药物治疗防止病情严重,并且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不能随便停药和改变剂量,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服用或者吸入药物。如果是吸烟的患者,尽早戒烟,避免接触二手烟,控制职业和环境污染、减少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吸入等。居室内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和清洁卫生。顺应季节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劳作适度,尤其冬春季节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受凉感冒,如艾灸足三里,按摩迎香穴、揉合谷穴或刺激耳垂部穴位等以及接种流感疫苗等。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同时富含营养,多食用含有丰富维生素 A和维生素 C的食物,如:比如瘦肉、鱼、蛋、牛奶、豆制品、新鲜蔬菜等,避免过饱,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

4.总结

慢阻肺是慢性肺部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控制或者有反复住院的情况,需要做好长期与慢阻肺共存的准备,肺康复的目的是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参与社会活动能力、促进自我管理,达到和维持个体最佳独立生活能力,让慢阻肺的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