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专业建设123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123

曾璐

武汉市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 430070

摘要】加强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举措,是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环节。笔者就专业建设的三个方面,提出专业设置围绕“一个中心”,师资队伍“双向发展”,校企合作“三大支撑”的职校专业建设思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建设 专业设置 师资 校企

加强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举措,是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环节。因此,职业学校要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使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专业建设之一:专业设置围绕“一个中心”

一、准确把握区域产业发展,专业设置紧贴“区域产业中心”

专业设置必须对接产业发展,专业结构必须瞄准产业结构,专业升级必须紧跟产业升级。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技术进步,区域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使中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紧贴区域产业中心。

结合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省级重点专业发展优势,可将专业的专门化方向调整为“电子测量技术”和“物联网方向”两个方向,以适应智联家居及物联网产业对相关技能人才的需求,为电子信息产业、物联网产业发展培养一线操作技能型人才,这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市、区物联网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专业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以胜任工作岗位为基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学生知识构建、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综合为培养目标,构建立身、修能、就业三大模块课程体系。以教学内容项目化,技能训练综合化来重组课程内容,确立单片机、PLC、传感技术、仿真、电子CAD、物联控制技术等课程为核心理论,以电类相关工种的技能实训和核心课程的工程项目实训为核心技能,全面实施“双证”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合理安排学校专业调整,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群中心”建设

学校的专业设置,在以往招生情况不太好的形式下,可能更多的考虑如何设置专业能够吸引学生,达到促进招生的目的。当学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考虑的可能不只是把学校做大,更是如何把学校做强,追求学校内涵式发展。

过去我们往往更多的考虑是确定重点专业,现在我想我们更多的要考虑抓紧专业群建设。每所职校都有自身的特点,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要依托已有的重点专业优势,逐步发展形成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形成专业群,实训设施、设备大部分共用,师资队伍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共享,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可以有所区别,各具特点。有了专业群的支撑,每一个专业就不会孤立,有了依靠,群内专业之间相互衬托,相互影响协调发展。

同时,一个专业群基本涵盖了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要求,对于学校面向市场来看既全又专,专业群建设关系到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影响深远,学校应花大气力围绕产业链,围绕职业岗位群或学科基础结合实际构建特色专业群,促进学校发展。

(二)专业建设之二:师资队伍“双向发展”

职业学校的发展依靠教师的发展,学校实力的比拼,学生技能的比拼,说到底都是教师队伍的比拼。因此,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要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肯钻研,善思考,适应未来信息化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既要打造专业教师理论实践兼备的“双师”教师团队,也要支持文化教师的“跨界”发展,丰富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

一、借力企业,打造专业“双师”团队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成长,必须通过专业实践来实现。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往往更注重将企业技术专人引进入校参与教学,却忽视了自身教师队伍的打造。事实上,打造专业教师队伍,必须建立校企之间双向兼职制度。学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及管理人员实质性参与企业兼职,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来学校兼职教学,学校与企业一起制定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双管齐下,方能更直接有效的打造专业“双师”团队。

二、健全机制,鼓励教师“跨界”发展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细化落实激励措施,加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批校级、省级教学能手和教学名师。通过组建名师工作室,带领团队进行课题研究、精品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研发、技能比赛、论文撰写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合力。加强文化与专业的融合,关注教师兴趣,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学习机会,让教师在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与专业的跨界,丰富专业教师队伍,更加全面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三)专业建设之三:校企合作“三大支撑”

一、调整教学计划,落实工学交替

学校积极开展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通过校内一、二年级两次校内实习工场实训和生产、二年级短期工学交替,使学生尽早接触企业生产,认知、培养专业兴趣、能力。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每天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8小时,有带班师傅指导,借助企业生产实境,对学生做到适时引导,使学生及时总结实习效果,提高了专业课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毕业后就业的稳定性与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好实训基地,资源优势互补

结合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建立的教学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特点,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培养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人才,突出专业设置的职业特点。目前,我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只能算是实训教室,只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下搬进了实训设备,整体从环境布置到设备购置无法满足真实岗位的需要。因此,专业实训基地的打造,首要的应该是凸显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进入实训室就有专业的岗位意识,进入实训室就有职业的规范意识。

同时,实训基地的功能也不应仅仅停留在专业教学实践中,还可以更多地发挥它的职业开放功能。通过在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员工培训,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扩大在技术开发、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的需求,更多的指导岗位的技能培养。

另一方面,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尤其关注学生实习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建立了由多家知名企业组成的校企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平台,奠定了产学研基础,保证了学生实训和实习的需要,使企业成为对口、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企业不仅承担了学校该专业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任务,而且还为学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在企业的引领下,新技术、新工艺在学校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进一步畅通了校企之间合作的途径,做到资源优势互补。

三、多方联动建制,实现多方共赢

利益驱动机制。强烈的利益驱动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所在。职业学校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得其提高竞争力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创造共同的核心竞争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使用。企业在培养人才缺乏法律规定和政策优惠的条件下,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能否“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因此,学校要以主动服务意识赢得企业的信任、支持和配合,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

动力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既需要发挥双方领导的积极性,也需要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和学校师生的积极性,更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积极关注,对在合作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政府部门要出台政策措施,对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学校和企业给予政策方面的鼓励或优惠,引导更多的学校和企业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道路。

合作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管理协调机构由学校领导、企业负责人以及校企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要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很好地协调和体现双方的利益。二是建立相应的适合校企双方情况的合作管理制度。对校企合作中的双方职责、实习岗位要求、生产目标、职业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制订企业外聘教师的管理办法等。三是建立培养一支高效率的带队指导教师队伍。带队指导教师队伍由专业教师组成,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熟悉企业业务,能够及时处理各种复杂事件。带队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大纲和计划书,制定工学结合的计划,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写好教案,指导开展好现场教学活动,保障活动安全。督促学生按时记录实习日记、心得感受,切实把一天所做、所学、所思结合在一起,真正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实践证明,实施校企合作是政府、学校、企业及学生的“多赢”之举,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

[2]王玉,李开和,王宗宝.关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雍东鹤.甘肃省农业中专,专业设置问题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