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类型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3+1类型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策略

林乐秋

浙江省 温州市第七幼儿园 325005

根据我园多年来开展科学教育的经验,我们针对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参与形式,将幼儿科学活动分为“3+1”种类型,即“科学探究类活动、科学制作类活动、科学游戏类活动” +“科学认知类活动”。每一类的科学活动因其活动特性的不同,投放的材料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科学探究类活动,投放易被质疑的材料

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通过观察、质疑、猜想、验证、记录、表达与交流、总结归纳等环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浅显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为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探究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质疑,即“发现问题”, 投放材料时选择易被质疑的物品,让幼儿发现与他原有认知经验相冲突的问题,从而引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幼儿自然地带入科学探究活动的氛围中。

如中班科学探究活动“吹泡泡”,投放各种生活中常见的,但又不是专门用来吹泡泡的各种物品,并提出问题“这些材料能用来吹泡泡吗?”有效引发幼儿的质疑。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幼儿逐渐形成了“有镂空洞洞的物品能用来吹泡泡”这一核心经验。因此围绕这一核心经验,我们提供的材料便包括有洞的、无洞的,以及有洞但又不易被察觉的这几种。而无洞的材料又是在幼儿能力范围内易于变形的,最终成为有洞的材料而吹出泡泡。

61d515027e58a_html_5edf76f890b3c1cf.png

2.科学制作类活动,投放特征相似的材料

笔者借鉴美国的STAM和法国“做中学”的做法,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原材料或其它自然材料和无毒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工具或生活用品等,使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科学制作活动引导幼儿制作的成品一般都有其特有的结构特点,幼儿只要掌握了结构特点,便可选择与其特点相匹配的材料。而这些材料不一定是千篇一律的,只要特点相似、符合作品结构的要求,就能举一反三地进行自由替换,最终做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所以,教师在制作类活动中投放的材料要具有特征相似的特点。

在大班的“风车转转”这一活动中,其核心经验是“了解风车由叶片、轴、支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并寻找适宜的材料进行装配风车”。通过不断尝试,使幼儿探索出最适宜的材料作为风车的轴;通过多次操作,找出使风车叶片不掉下来且能快速旋转的方法。因此,我们为幼儿选择的材料,会有铝线、棉线、牙签等与风车轴具有相似特征(有一定长度、可穿越风车中心点的)的材料供幼儿尝试替换风车轴。

大班科学制作活动:风车转转

材料类别

材料清单

主要材料

铝线、棉线、牙签、风车叶片、吸管

辅助工具

橡皮泥、双面胶、剪刀

科学制作活动“风车转转”材料投放表

3.科学游戏类活动,投放一物多玩的材料

科学游戏类活动是指运用自然物质材料和有关的图片、玩具等物品,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是将科学教学的目标寓于游戏之中,幼儿通过参与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玩耍中获得相关的科学经验,复习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其观察力和思维力。

科学游戏活动投放的一般只有一至两种简单的材料供幼儿游戏和挑战,如多米诺骨牌、游戏棒等。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反复尝试、反复操作,从而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最终达到提高幼儿的游戏质量的效果。

如搭扑克塔的游戏,是让幼儿用扑克牌进行叠高比赛。幼儿通过改变扑克牌的形状进行叠高,并探索保持扑克塔重心平稳的叠放方法,使之达到又高又稳的目的。这类科学游戏类的活动一般我们只提供一种材料,引导幼儿一物多玩,玩出花样玩出水平。

4.科学认知类活动,投放认知对象实物和工具类材料

科学认知类活动是幼儿参加科学学习时进行的认知活动。由于任何一种类型的科学活动都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科学认知类活动既可以作为单独一类科学活动,也可与其他各类科学活动有机融合。

由于认知类的科学活动需要引导幼儿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因此我们提供的材料除了观察对象的实物之外,还会提供放大镜、手电筒、尺子等工具类的材料帮助幼儿进行感知。

如认识“蜗牛”的活动,其核心经验为“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因此,提供放大镜供幼儿观察蜗牛的触角、眼睛、皮肤等,提供尺子让幼儿测量蜗牛的身长。幼儿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加深了对蜗牛外形特征的认识。

以上每一类型的科学活动,投放的材料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科学的核心经验去投放的。

(二)不同活动组合模式下的材料投放要点

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是以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在开展主题活动中,依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分别开展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的时机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投放活动材料时,我们往往根据主题活动实施的需要以及活动时机的不同,科学地投放相关的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从而使主题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

1.先区域后集体,材料从广到精

组合 104 一个新的科学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在区域中投放相应的材料,引发幼儿自由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幼儿对此科学主题的兴趣,积累初步的经验,生成新的科学活动内容。再通过集体的科学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投放相应的操作材料,帮助幼儿梳理与提升有关该主题的核心经验。该形式的主要特点呈下图所示。




如在“叶子梦工厂”这个主题下,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了枫树、构树、桂花树、白兰花树、酢酱草、水杉树等各种不同的叶子供幼儿观察,旨在让幼儿观察叶子的外形、结构、种类等。在观察过程中,幼儿发现有的叶子很干很黄,有的却很新鲜很绿。于是生成新的集体教学——科学认知活动“绿叶和枯叶”,教师为幼儿提供枯叶和绿叶、捣臼,引导幼儿通过为叶子捣汁发现绿叶与枯叶含水量的不同。

由此可见,先区域后集体的活动模式中,我们投放的材料也从“多而广”转向“少而精”。

2.先集体后区域,材料从少到多

在某个科学活动结束后,为了解决活动中幼儿遗留下的一些发现、疑难,为了保持幼儿好问、好奇、好探索的态度,教师在活动结束时再度设疑,并通过区域活动,让幼儿继续深入探索。

组合 132






如大班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小人”,教师在集体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橡皮泥、夹子、回形针等物品,引导幼儿尝试用这些材料增加小纸人双脚上的重量,用以保持小纸人在钢丝上的平衡。活动结束后,幼儿对小纸人走钢丝的热度不减,还想继续玩。于是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让幼儿操作。而材料是在之前投放的基础上,增加了磁铁、铁钉、小石子等具有一定重量的材料,又将直线钢丝又替换成波浪形钢丝,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由此可见,先集体后区域的活动模式中,教师投放的材料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更替,是从“少”到“多”的转变,幼儿的思维发展也从专一的一个点到发散性的思维转变。

3.两者循环交替,材料随之变化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分别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不足:区域活动可以更好地照顾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个性化学习与探索,但有时效率比较低;而集体活动效率比较高,有比较明确的教育目标,但对幼儿个别差异关注不够,由于受单位时间的限制,一些操作活动不容易充分展开。因此为了扬长补短,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常常会采用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循环交替的模式。在循环交替的过程中,投放的材料也随幼儿认知经验的变化而随时调整,随幼儿探究兴趣的转移而不断变化。从而推动科学主题不断深入,不断完善。

组合 159 “魔幻泡泡”这个主题中,材料的投放变化如下图:

















如图所示,在“魔幻泡泡”这个主题中,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交替进行着,材料也随着幼儿关于“泡泡”的新问题和新兴趣点的产生而不停变化着,使幼儿对泡泡的相关经验随着主题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不同科学活动类型中的材料投放策略、不同活动组合模式下的材料投放策略,解决了幼儿园主题活动中材料投放出现的共性问题,帮助教师提升科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提升科学素养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