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30
/ 2

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探究

刘延杰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710077

摘要: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社会意见的重要生成地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影响力量。由于大学生是网民中对网络热点问题反应较为活跃的重要群体,使得高校成为网络信息富矿,涉及高校的各种事件在网络上被放大甚至扭曲,影响着社会对高校的价值评判,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实践行为。基于此,以下对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探究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推动了融媒体的产生与发展。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对国内外、校园内外有关热点、焦点问题以网络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自己的意见与态度的行为汇总,是学生的意愿与思想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和表现。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的舆情传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相应的,高校舆情管理也理应适应时代变化,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引导观念亟待更新

科学的网络舆情工作理念是处理舆情的首要条件,而这一点恰恰经常成为制约和影响高校舆情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当前很多高校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专业的舆情处置部门,没有一套科学的舆情应对机制,舆情引导观念也没有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还是侧重于单向宣传和被动解释或冷处理,最终导致舆情不断扩散。

(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导致舆情管理难度增大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逐渐缩短,信息的传播和分享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只要聚在网络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里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真假难辨、虚实结合,极易影响网民的思维判断,不利于网络舆情的管理。一些用心不良的网民或是出于私心或是为了博取关注或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借用舆情事件传播不利社会,损害国家形象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大大增加了高校舆情管理难度。另外,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愿意积极参与到舆情事件的讨论中,匿名特征无形中给网民提供了保护伞,发言表态不追求理性、客观、真实的原则,网民抱着侥幸心理,随心所欲地发言表态可能会助推舆情往负面方向发展,尤其是涉及高校和学生问题的舆论,因高校的特殊性往往极易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高校如若处理不当,任由舆情事件的自由发展,其后果不堪设想,高校的形象被大打折扣,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策略

(一)加强沟通管理,应对高校突发事件

在新媒体时代发展背景下,群众可根据微信、微博、QQ、抖音等相关网络渠道对各种突发事件涉及的信息展开及时获取。所以,中国高等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首先应当在学校内部创建完善健全的沟通交流体系,第一时间向社会群众澄清突发事件的真相,运用首因效应来占据舆论“高地”。一方面,应当完善和社会的沟通交流渠道。中国高等院校尽管拥有很强的教育管理权力,但是在应对各种网络舆情时同样需要当地政府和学生家长的鼎力帮助。比如,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拥有的人力资源保障以及学生家长的正确沟通等。另一方面,应当在高等院校各个部门间创建信息沟通体系,众所周知,网络舆情往往是经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开始出现,第二时期:引发关注,第三时期:舆情爆发,任何一个时期的社会群众关注整体数量均在持续递增。但是高等院校从网络舆情最开始出现直至爆发,一般都是因为学校内部缺少沟通交流,导致难以全面监测舆情的整个发展程度,进而设定对应措施。另外,学校还需要善于应用新媒体对网络舆情展开处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比较,信息传播速度快且便捷。因此,在最开始出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学校即可应用新媒体展开迅速传播,把事情的整个发生过程传播给社会公众,使社会公众了解事情真相。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应当学会合理运用新媒体,根据新媒体和社会群众展开沟通交流,进而引导与管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走向。

(二)更新网络舆情引导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导,做好舆情工作,首先学校“一把手”和领导班子要更新舆情引导观念,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和认识程度,改变传统旧有的思维观念;要充分理解高等教育作为民生领域的重中之重,极易引发关注和聚焦的客观现状;要明确无法用回避或拖延、删帖等方面来简单“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要充分认识到,每一次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事的产生和应对过程,都是一次对学校声誉形象和网友满意度的考验。同时,宣传部门和业务部门要有“两翼协作”的理念,要主动掌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和主要特点,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和引导”。除此之外,学校要主动了解学生,重视引发网络舆情的现实矛盾,由涉事的院系和业务部门牵头系统地排查和解决问题,从根本上化解困境。

(三)对于网络上的舆论第一时间做出官方回应

在过去,危机公关奉行“24小时规则”,然而近两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出现,“24小时制度”已经成为历史,它被彻底的替代了。专业人士提出了“黄金四小时规则”,高校舆情危机管理部门也应以“黄金四小时规则”为契机,及时发言,有效解决问题。在高校网络危机中,公众对相关信息非常敏感。在舆情危机的背景下,高校网络危机管理部门应向公众及时识别和分析网络的信息,通过分析网络信息发觉舆情发生的前兆,并采取必要的行动将舆情扼杀在摇篮之中。当舆情发生时高校的舆情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行动,对网络上的舆情第一时间做出官方回复,并以适当的方式处理发生的舆情,从而建立起负责任的高校形象。高校不能像过去一样,出现舆情便对信息进行封锁,而应当采取适当的形式处理舆情,保证舆情的顺利解决。

(四)多策并举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因此,加强舆情监管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高校要为培养舆情管理人才积极搭建平台,遴选一批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过硬的教职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打造一支在知识储备、心理素质、语言表达方面都能独当一面,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懂得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熟悉和掌握网络操作规范和流程、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监测与分析的高水平工作队伍,真正扮演好高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

结束语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影响深远的工作,高校应思想上提高认识,不断创新舆情管理办法,培养和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同时,注重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政治思想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而进一步保障学校的安全,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恬静.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新闻传播,2021(13):14-15+19.

[2]王延.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引导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02):106-108.

[3]张建友.重大突发事件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J].中国新通信,2021,23(09):149-150.

[4]曹志伟.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8):233-234+257.

[5]黄晨晨.新媒体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机制研究[J].大众文艺,2019(08):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