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杨聪

泸西县杨聪果业有限公司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模式;循环经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农村的重要选择;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引言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现了很多相应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必须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入手,实现环境污染的全面控制,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做好逐步的完善。另外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制度,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选择合理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发展空间,逐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1循环经济与农业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是指在对参与经济生产的物质实现循 环利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本身也是生 态经济的一种体现,是将生产作业中产生的废弃物与 清洁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形式。循环经济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就社会经济生产活动进行重新构建与指导。在此视角下,经济活动被重塑为一个“资源、产品、 再生资源”的生态生产流程,以最大程度上利用进入到生产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染物 和生产垃圾的排放,并借助于这样的方式促进经济运 行效益及整体运行质量的提升。农业循环经济是在科 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农业经 济的发展序列之中,合理利用当前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质投入量进行控制,将农业生产的废弃物以及排放量进行处理。在理想状态下,可以最终构建起一套自我完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价值

农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十分庞大,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40%。 随着经济发展形式变化以及人口总数增加,这一数据仍旧在不断减小。我国土地资源中,旱地、山地以及丘 陵占比较高。就我国耕地资源而言,低中产田占比 79%,高产田占比仅为21%。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 1/4。在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下,淡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情况不容乐观。在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往往以消耗土壤肥力、化肥、水资源来确保作物产量,但是这样的模式蕴含着巨大的危机。应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物质的投入,缓解资源的约束压力。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农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产业体系,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统一性的体现,农业这种特有的结构特征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收、促进农村发展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价值与作用。就以往的发展经验可知,如果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 境保护,那么必将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反噬。坚持循环 再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农业发展的唯一选择。

3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存在以下问题。

3.1 政府缺乏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与支持

政府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引导者。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而言,地方政府缺乏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出现了很多偏差。例如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改善环境和着重发展生态。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后发展道路上的选择,当务之急仍旧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这些观念直接限制了循环经济发展。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官员政绩考核因素会直接影响宏观调控。部分官员为了追求个人政治利益的最大 化,容易出现干涉政府行为的举动,对于周期长、见效慢的农业发展模式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难以作出有效的扶持与引导,直接限制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2 金融机构缺乏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足够支持

与其他产业发展相似,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前期建 设中,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与精力。农业循环经济本 身存在高风险,受限于金融机构缺乏循环经济业务,使得农业循环经济融资面临的压力较大。同时,我国 农村地区信用环境相对较差,尚未建立预防金融风险 的长效机制,进一步限制了金融支持的力度与效果。

3.3 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保障力度不足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相对“年轻”的发展模式,相应的循环经济立法正处于初始阶段。法律制度不完 善,意味着当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相关问题后,缺乏对应的法律支持与保障。现有的法律体系未能充分体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尽管对循环经济已 经进行了一些立法,但受立法时认识层面的限制,导致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农业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 纲要》等法律法规的一些零散规定体现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但是面对复杂的需求与农业发展环境,这些法律法规的保障性和操作性远远不够。

4实现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1 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要想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应在不违背生态环保要求前提下提高农业经济产值,这也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积极关注农业经济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进行紧密结合,实现土地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政府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作物生长习性有一定的了解,摸清农作物生长规律才能更好的确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如建立农耕、水利、畜牧为一体产业链条,减少其运输销售成本;其次,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及土地现状选择适宜农产品,提高农作物产量,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4.2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

  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生产技术,只有建立全面的先进的基础设施才能带动农业经济的增长,才能提高农产生产现代化水平。农民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由于农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生产技术较为落后,需要积极开展对农民生产技术的培训工作,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实现来带动我国农业经济长久稳定发展。

4.3 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消除了农业产业发展中一些不合理现象,同时国家和政府也要积极参与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来,完善农业法律体系,确立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为建立规范化农产品市场奠定基础。

4.4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落实同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对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农产品需求量较大,因此通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则可以大大缓解农产品紧俏局面,可以通过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相关农产品发展,通过开放型产业,不断深化农产品产业链,进一步开发农产品市场,进而实现一体化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我国虽然具有一定的农业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产需要,农民基础设施不完备、产业结构落后等都不利于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的产值,只有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积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才能更好的带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经济发展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姚雨濛.南方农机.2019(21).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J].李秀花.农家顾问.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