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阿戈美拉汀合复方地西泮治疗抑郁焦虑共病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8
/ 3

探讨阿戈美拉汀合复方地西泮治疗抑郁焦虑共病的临床效果

聂薇

大庆市第三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 探讨抑郁焦虑共病选择阿戈美拉汀合复方地西泮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抑郁焦虑共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各40例。两组均使用复方地西泮进行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阿戈美拉汀进行治疗,对比临床效果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抑郁和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抑郁焦虑共病选择阿戈美拉汀合复方地西泮治疗方案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药物安全性理想,值得借鉴运用。

【关键词】阿戈美拉汀;复方地西泮;抑郁焦虑共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gomelatine combined with compound diazepam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omorbidity.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omorbidity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40 cases in each group were randomly pided by lot.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mpound diazepam,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gomelatine. Results the score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agomelatine combined with compound diazepam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omorbidity, which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the drug safety is ideal, which is worthy of reference.

[Key words] agomelatine; Compound diazepam; Comorbidity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抑郁焦虑共病指的是患者同时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共病患者和单独症状患者相比,疾病影响更为广泛,会不同程度损伤重要脏器,导致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受到影响【1】。现阶段,临床多使用药物进行疾病治疗,单独用药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2】,鉴于此,本次研究将本院抑郁焦虑共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选择阿戈美拉汀及复方地西泮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为疾病治疗方案优化提供可靠参考。现将开展过程及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抑郁焦虑共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各40例。对照组,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龄在23-63岁,平均年龄为(38.65±6.84)岁。观察组,女性19例,男性21例,年龄在23-65岁,平均年龄为(39.15±7.61)岁。两组患者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独使用复方地西泮(生厂企业:济宁市安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0970219 ,规格:10片/盒)治疗,药物口服,qd,单次1片,用药1周后观察治疗效果和患者耐受,可适当增加用药剂量,qd,单次2-4片。

观察组在使用复方地西泮(药物和使用方法和对照组相同)治疗同时,联合使用阿戈美拉汀片(生厂企业: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375,规格:25mg*14片/盒)治疗,药物睡前口服,qd,单次25mg,用药2周后,疾病无明显改善,可增加用药剂量,qd单次50mg。

两组均持续服药30日。

1.3 指标观察

治疗前后评定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程度(依据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HAMD、HAMA评定),HAMA评分大于14表明存在焦虑,HAMD评分大于17表明存在抑郁情况,分值越高表明焦虑抑郁情绪越强烈。

汇总两组药物治疗阶段内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心动过速、口干、嗜睡、便秘。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3.0处理数据,(61cad7357a73b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以t与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后抑郁焦虑评分组间比较

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抑郁和焦虑评分较低,差异均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治疗后抑郁焦虑评分组间比较[(61cad7357a73b_html_1458c65572c26bca.png ±s),分]

组别

例数

HAMA评分

HAMD评分

观察组

40

4.35±0.98

4.67±1.02

对照组

40

7.62±1.53

8.26±1.19

t


11.382

14.487

P


0.000

0.000

2.2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组间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心动过速

口干

嗜睡

便秘

发生率

观察组

40

0

1

1

1

3(7.50)

对照组

40

1

0

0

1

2(5.00)

x2






0.213

P






0.644

3 讨论

临床中将同时符合抑郁和焦虑障碍两种独立病症诊断病种患者称之为抑郁焦虑共病,现阶段,疾病临床发生率显著提升【3】。临床中对于疾病发生机制尚无明确论定,相关研究结果认为疾病发生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脑中5-HT浓度异常,受体功能降低导致脑内单胺递质异常从而诱发神经系统病变,体内多巴胺及受体等【4】。共病患者和单独发生焦虑症及抑郁症患者相比,临床症状更为复杂,疾病治疗难度增加,病程时间较长,极易发展为慢性疾病。临床用药时,需要综合考虑疾病临床症状,并分析药物不良反应,重视提升治疗效果及安全性【5】。

复方地西泮片属于复合制剂类药物,每片药物包含地西泮(1.25 mg)、谷维素(40 mg)、维生素B1(10 mg)。其中地西泮属于临床常用抗焦虑药物, 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癫痫作用【6】。药物还能够保护大脑神经末梢功能,控制炎症反应和退化现象,降低神经炎发生。谷维素能够改善自主神经功能,避免其发生异常。药物改善焦虑症状效果理想,副作用相对较少,临床应用效果理想【7】。

阿戈美拉汀是神经褪黑激素激动剂和选择性5-羟色胺2C受体抑制剂,药物能够有效拮抗 5-HT2C受体,并强化前额叶皮质多巴胺和去甲 肾上腺素的神经传递功能,从而有效地控制与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药物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等特点,同时还可改善睡眠质量和心功能【8】。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抑郁和焦虑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联合用药可提升疾病症状改善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总体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阿戈美拉汀及复方地西泮联合治疗抑郁焦虑共病疗效显著,且药物安全性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毛洪京,刘义,徐莲莲.曲唑酮与佐匹克隆治疗慢性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6,21( 11) : 1288-1291. 
  [2] 蔡佳.曲唑酮治疗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10):1696- 1698. 
  [3]杨振声,刘韶辉.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在胃溃疡伴抑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8(12):2200-2202.

[4]何炳芳,黎清俏,陈婵媛,等.共情护理对女性抑郁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1,28(3):363-364. 
  [5]陈晓霞,陈瑞锦,陈丽香,等.叙事护理联合团体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2):110-113. 

[6]盧和丽,唐俊,黄泽文,等.抑郁症自杀行为简易预测模型构建及其预测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6):3247-3252. 
  [7]肖长久,陈海珠,程国强,等.小剂量奥氮平联合文拉法辛对重度抑郁患者急性期治疗临床效果的观察[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2):278-281. 
  [8]杨文海,宁显忠,赵德福,等.抑郁症患者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皮质醇的表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1):525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