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产业园区韧性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8
/ 2

超大城市产业园区韧性内涵

张黎明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超大城市也在逐渐出现一些问题。超大城市内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人口数量和城市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交通压力、房价压力、教育压力以及医疗压力等不断给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带来影响。产业园区在城市中,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人口上都承担了很大的防灾减灾压力。本文将就超大城市产业园区韧性内涵展开讨论。

关键词:韧性;超大城市;产业园

【DOI】******


引言

产业园区作为超大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就业岗位、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都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这巨大的灾害风险,应当尽快提升自我的韧性水平,尽量避免经济和人员损失,尽快恢复生产,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超大城市韧性内涵

超大城市具有人口密度高、城区密度高、城市治理水平相比于城市化进程存在较大滞后、发生灾情破坏性突出、多类型灾情并发等特点。

(1)人口密度高

人口密度高意味着人口居住聚集,因此发生各类灾情(地震、火灾、疫情、洪涝)时波及人员较多。人口密度高也意味着人员性质复杂。以上介绍的中国超大城市都是我国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内聚集着来自全国及全世界的居民,这也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人口密度高也意味着高负荷污染物排放集中,这也给自然环境自净化能力及污染治理设施处理效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此外,人口密度高也意味着公共基础设施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公共基础设施老化情况可能更为突出,带来安全隐患也更多、更大。

(2)城市密度高

人口密度高并不直接说明城市密度高。但是在今天的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蓬勃发展,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超大城市的城市密度与人口密度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城市密度高意味着“城市热岛效应”将更加突出,意味着城市硬质化下垫面数量将更加巨大,意味着城市光污染、声污染将更加严重,意味着城市能源消耗将更加庞大。

(3)城市治理水平相比于城市化进程存在较大滞后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滞后。如城市排水管道破损、地下水入渗、混接错接等问题导致的城市溢流污染和初期雨水污染问题,仅管经历了多年的整治,但至今仍未见明显好转的态势,从而导致了城市水环境质量仍非常严峻。再如城市快速路拥堵现象一直没能得到缓解,尽管城市快速路不断延伸,但至今仍出现每天严重拥堵的现象。

(4)发生灾情破坏性突出

超大城市人口聚集、建筑物聚集、车辆聚集、工业企业聚集,因此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灾难以及突发性事件,均会造成大量居民受到波及,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

(5)多类型灾情并发

我国灾害类型包括洪涝、地震、生产事故、农林虫灾、森林火灾等种类,灾害发生频率升高、多类型灾害交互发生已成为灾害新的形式。就超大城市而言,单一的防灾策略已经无法适应超大城市复杂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运行机制,势必需要建立多层次的防灾、减灾系统策略。

当下,防灾管理主要实行的单一灾种的单一化管理机制。这一方式有利于明确救灾防灾责任,但当遭遇复杂灾情时,易出现组织协调机制不足、政策步调不一的情况,往往需要强有力的上级组织介入,才能应对复杂灾情的发生[1]。这与创新型、创造型、科技型的现代化城市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出入。

因此,超大城市需要在城市韧性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一是要注重防灾策略的完善与提升,主要包含了工程防灾策略的科学化评估以及非工程防灾策略的完善与组织教育,强化城市硬件防灾与软件防灾能力;二是针对超大城市特点,进一步完善韧性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韧性评估模式;三是超大城市要注重承载力与治理能力协同发展,利用数据中心、科技中心、经济中心等便捷条件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估方法,提高城市承载力和治理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产业园区韧性内涵

产业园区在微观层面具有多元适应性,其特征主要有动态演进、非平衡以及网格关联等。基于上文对“城市韧性”与“超大城市韧性”内涵的阐述,本研究认为产业园区韧性是指产业园区在面对演进发展的过程中当受到不确定性的冲击与压迫时,采取自行调整、适应、转型的能力。当自身及周边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脆弱性时,通过创新、恢复以及可持续发展,应对产业园区遭受短期冲击和长期压迫的能力。具体可以理解为:(1)抵御力,即产业园区抵御外界冲击和内部扰动并维持自身结构、功能的能力;(2)恢复力,即产业园区吸收冲击时,在维护自身平稳的前提下,逐步恢复,再到稳定发展的能力;(3)再组织力,即产业园区在遭受复杂的、不确定的扰动并恢复至稳定发展后,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进而改善并重建系统的结构与能力;(4)更新力,即产业园区系统内的多元适应性的主体,基于内部子系统间的互补关系,在创新和学习的驱动下,为获得新的增长途径与发展方式而重建体系结构与单元响应机制。

三、超大城市产业园区韧性内涵

第一,统筹性,超大城市产业园区韧性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筛选指标时,需要从评价对象的整体出发,设置具有统筹性的指标,使其能够系统性的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

第二,适应性,超大城市产业园有其风险特殊性,因此选取的指标要与其风险特征相匹配,以确保评价的准备。本研究中,A产业园区的主要风险包括台风或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风险,产业园区内企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排放过程中的突发性环境事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突发性安全事件,以及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突变造成的发展风险[2]。因此,在筛选韧性指标时,需要重点结合上述潜在风险的特征,选定适宜性的指标[3]

理论上,超大城市产业园区的韧性指标构建需包含生态环境类指标、安全运行类指标、基础设施类指标、社会经济类指标等四大类。

结语

本文分析了多类型韧性特征,界定了超大城市产业园区韧性内涵,将产业园区韧性定义为园区预警-防护-消能-恢复的能力。产业园区韧性不仅是防灾和应急能力,更多的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从产业园区建设来讲,韧性强的产业园区拥有更强的冗余度、适应性以及恢复力;从防灾理念考虑,韧性强意味着产业园区有更强的组织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王江波,戴慎志,苟爱萍. 试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 城市规划. 2012, 36(011): 39-44.

[2]李欢欢. 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研究[D]. 北京建筑大学, 2019.

[3] 沈清基. 韧性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J]. 上海城市规划. 2018, 001(003):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