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教学法和TBLT任务型教学法的比较与对比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PPP教学法 和 TBLT任务型教学法的比较与对比探究

郭雨洁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1.引言

在当今语言学习与教学领域,任务型教学(TBLT)已经成为讨论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被该领域众多学者认为是交流语言教学(CLT)方法的有力版本(Ellis,2003;Nunan,2004)。然而,虽然TBLT是外语教学的推荐方法,它并没有充分引入到课堂实践中。演示-实践-产出(PPP)在语言教学方面有较长的历史,但最近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PPP在激励机制方面似乎不如TBLT,但教师往往不确定TBLT的效果。本文将试图比较和对比TBLT和PPP两种教学法。

2.PPPTBLT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PPP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法被推荐给语言教师。该领域的许多学者,如Byrne(1986)探索了PPP的实施步骤。首先,老师提出新的语言项目;然后学习者重复练习;最后学生自己产出语言表达。Byrne还指出,顺序不必严格遵循,根据学生的水平、需求和教学材料,也可以从产出到演示再到实践。

Richards和Rodgers对TBLT的定义如下:“基于任务作为语言教学规划和教学核心单元的方法(Richards&Rodgers,2001,p.223)”。它被视为交际语言教学的新发展,因为它建立在许多原则之上,比如,TBLT涉及真正交流的活动,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

任务的目标通常与现实世界中语言使用的特定领域有关,即学术、专业、社会、商业、技能。更具体地说,一些任务是为了发展参与学术学习所需的技能。一些任务试图帮助学习者用目标语言进行社会交流。除了上述列出之外,某些任务的目标是帮助学习者能够阅读目标文化的文献。

TBLT中的输入数据是学习者在任务开始时所面对的初始文本(口语或书面文本)、指令、图表、地图、图片。难度是根据文本类型和文本结构进行分级的。活动或程序是学习者必须完成的实际任务。重要方面包括信息的分发,如群体中有多少成员能够获得关键知识;信息交换是任务的核心;是关注机构互动或社会互动的任务。对于实际任务的大部分内容,教师都在后台工作。他们的主要输入是在“语言焦点”阶段。学习者承担了谈判意义的责任,这可能意味着相互纠正。设置是指师生配给和物理环境。师生比例是指教师面对大群班,小组,或者一对一教学。环境指的是教室里可以配备物品、地图等。

  1. PPPTBLT比较与对比

自引入以来,很多学者对PPP和TBLT进行了比较和对比。

PPP的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被动学习;激励机制不足;否认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直接语法指导。

TBLT的特质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学习;更有激励作用;它迫使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有一种方法来对课堂上的多样性做出反应;基于任务的方法迫使教师面对目前无法解决的困难问题;大量的语法选择(Carless,2009)。

在传统的PPP中,教师从一开始就呈现出语言形式;然而,在TBLT中,关注形式发生在任务后阶段。Wills(1996)称这一阶段为“语言重点”,这是一个通过语言分析或语言实践等策略进行明确语言教学的机会。虽然执行任务主要促进流畅性,但任务后通常侧重于准确性。这有时被称为“反向的PPP”。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PPP被认为缺乏第二语言习得(SLA)理论的坚实基础;因此不太可能成功获得教学目标(Skehan,1996)。它还假设准确性先于流畅性,尽管情况通常并非如此。最后,它以教师为中心,不容易适合更人文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框架。此外,学生对PPP模式的投入和积极性往往较少。

TBLT比PPP更复杂,但其主要特点是学生使用语言来执行交际任务。TBLT的部分合法性和语法处理的相关基本原理来自于对PPP的批评。在PPP中,学习者通过练习来学习语言形式。相反,在TBLT的任务中使用的活动或练习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习者的兴趣;主要关注的是意义,而不是形式。

4.结语

本文讨论了TBLT和PPP,并指出二者关键区别是,PPP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并通过训练进行被动学习;TBLT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更有激励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监测正在进行的任务后,应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习者识别有用的词汇;教师还应该使用适当的策略,如采用评估图表,并强调学习过程和结果。

参考文献

Bygate, M.P., Skehan, P. & Swain, M. (2001) (eds). Researching Pedagogic Task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sting. Harlow: Longman.

Byrne, D. (1986). Teaching Oral English. Harlow: Longman.

Carless, D. (2009) Revisiting the TBLT versus P-P-P debate: voices from Hong Kong.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9, 49-66.

Ellis R. (2003).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unan, D. (2004).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to, R. (2010). Perspectives: reconsider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suitability of PPP and TBLT in the Japanese EFL classroom. JALT Journal, 32.2, 189-200.

Skehan, P. (1996). 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17(1), 38-61.

Swan, M. (2005). Legislation by hypothesis: The case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26(3), 376-401.

个人简介:郭雨洁,女,1989年9月生,籍贯河南省郑州市,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对外英语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