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型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新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产教融合型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新探索

罗文

三门技师学院 (三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台州 318000

作者简介:罗文(1990-),男(汉族),湖南省衡阳市,三门技师学院 (三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讲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项目来源:浙江省2021年教育规划课题重点课题(2021SB077);2021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ZJCV2021B48);2021年浙江省技工院校教学业务课题重点课题(27;台州市2021年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2021ETB90)阶段研究成果。



摘要 为了贯彻职业教育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三门技师学院(三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核电专业为提高教师的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以校企合作形式为基础,开展教师技术技能提升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双提升”工程,以实施师德引领工程、大师引培工程、双师双进工程、骨干培育工程、人事改革工程为抓手,全方面、多维度、立体式构建产教融合型教育教学创新团队。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教育教学创新 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型职业教育模式体现的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颠覆性改革,把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相融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极大提高了人才资源质量,能较好的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构建一支基于产教融合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显得至关重要。

一、构建产教融合型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意义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等技术与制造行业不断融合发展,技能要求低、重复式简单机械的企业工作岗位逐步被全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的机器人所替代。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要求逐步提升,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突破口,构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型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和关键。多维度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型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首要任务,有助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紧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浙江省“七大万亿”产业集群。

二、产教融合型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实现路径

()实施师德引领工程,培育“三创四有”教师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抓紧抓牢师德师风建设准绳,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开展师德师风培训班,加强教育宣传和监督警示措施,将教师职业规划与学术作风与规范、职业道德操守相结合。打造“修身·敬业·至善”道德讲堂品牌活动,开展“三创四有”好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推选具有正能量的优秀教师,开展“两创两争”学习活动,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风学风和崇师尚德氛围。

()实施大师引培工程,扩大高端人才队伍

构建进阶式团队发展与诊改体系,设立创新团队培养基金,建立有利于高水平创新团队快速成长和脱颖而出的选拔培养机制,以国家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为导师,打造以“名师引领、骨干支撑、专兼结合”为框架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根据专业、课程情况,组建产教融合型教学创新团队,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资源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教学、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新方式,结合“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实行行动导向、模块化课程学习的教学实施新模式。

依托核电行业检维修龙头企业等合作资源,设置“产业教授”岗位,面向核电企业及关联产业,引进在智能制造、机电技术产业有较大影响的科技领军人才,聘请业内公认的技能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以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等为载体,校企协调开展协同育人,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技改项目,转化师生科技创新成果,指导学校拔尖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团队建设工作。

()实施校企工程,提升团队技术技能

组织校内教师进企业。依托核电行业检维修龙头企业,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开展“团队式、项目化”教师企业实践活动,以教学创新团队为基础,将专业教师按照5-8人为团队编制到企业实践基地,参与企业生产工艺编制,承担企业技术技改、技术服务等项目,利用每年寒暑假高质量完成至少累计40天进企业实践。实施“专业教师全员持证”计划,落实教师职前培养要求,新进专业教师需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邀请企业专家进学校。制定从企业引进专任教师管理办法,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项目式教学法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任教岗位设立和聘、任用办法,改革校企人力资源双元双向任职制度,创新校企人才双向交流互动机制。实施“匠师工程”,专任骨干教师与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形成专、兼教师互促互进,校企育人形成合力的良性循环,为打造专兼融合、德技双馨的“高技能、高水平、高层次”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奠定基础。

()实施骨干培育工程,夯实青年教师队伍

推进教师发展线上平台建设,建立教师能力发展大数据。围绕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师德师风、继续教育、实践技能、教学水平、教研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实时汇集教师成长发展的业绩与轨迹,结合师资队伍诊断与改进工作,形成教师能力发展大数据,实现对青年骨干教师的精准培养。

围绕教师职业生涯成长发展规律,构建学分制教师培训体系。体现产业、行业、企业元素,践行“学徒制”培养模式,构建教师规范化培养体系。以科研创新处、人事处为实施主体,基于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制任务培训,制定教师职业能力素养个性化培养计划,为“1+X”证书制度提供师资保障,设计“分类分层、形式多样、管理柔性”的菜单式培训课程体系,提升骨干教师在团队中的贡献值。

()实施人事改革工程,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积极推进教师岗位管理科学化进程,实现“教学岗位、工作职责、教学业绩、奖励绩效”相匹配的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中等职业教师系列职称评聘办法,将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学业务能力水平、技术技能业务水平、教学业绩、社会服务能力等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完善岗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突出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导向,全面评价各类人员履职尽责情况。采取技能考核与教学业绩考核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以教学工作任务、教学业绩、职务为基准的绩效分配制度,以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为量化标准,建立校长奖励激励机制,向承担指导参与世界技能大赛选手的专、兼任教师设立青年工匠培育基金,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激起师资队伍“一池活水”。

三、总结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使命,职业院校应当以开放、合作、共享、融入的理念,与企业开展非“两张皮”式产教融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教师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以助推企业升级转型为目标,不断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内涵,构建产教融合型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有助于推动浙江省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人才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2019.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