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病理血活血法之感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4
/ 2

胸痹病理血活血法之感悟

裴茹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科 201210

【摘要】对于胸痹病的证治,血瘀证较为多见,故活血化瘀法是最为常见的治则。在临床诊治中,血瘀证治法并不单纯用活血化瘀,而要临证通变,采用不同理血方法。本文是笔者在胸痹病治疗过程中,引经据典总结几则关于理血活血法运用的医案以探讨,总结行气活血、温阳活血、补气活血法的辨证论治,以便临床共同学习。

【关键字】胸痹,血瘀,活血

胸痹是以胸部满闷不舒、甚则疼痛为主症,更有甚者左胸绞痛、彻背引臂,现代临床多见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对于胸痹病的证治,血瘀证较为多见,故活血化瘀法是最为常见的治则。在临床诊治中,血瘀证治法并不单纯用活血化瘀,而要临证通变,采用不同理血方法。治血当要知血,《血证论》:“血色,火赤之色也;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火为阳,而生血之阴,即赖阴血以养火,故火不上炎,而血液下注,内藏于肝,寄居血海,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以温养肢体。”又云:“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暌绝而不合……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

故血脉失荣失通,活血化瘀为总要。张伯臾先生有云:“心痹者,脉不通”,胸痹病治疗总原则为“温阳通阳而不宜补阳,宜益气补气而不宜滞气,宜活血行血不宜破血,宜化痰豁痰不宜泻痰,宜散寒温寒不宜逐寒。”故实际运用活血化瘀时应做到尺度之把握,药物之轻重及配伍之灵活。

本文之要是笔者在胸痹病治疗过程中,谨遵前辈教诲,总结几则关于理血活血法运用的小案,探索与细品有如“调兵遣将”之趣,以供学习探讨。

一、赵某,女,78岁,因反复胸闷不适,偶有心前区隐痛,3月前有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病史。入院症见胸闷,偶有胸痛,呈隐痛、刺痛,平素脾性较易躁怒,活动后稍有气促,纳可,夜难入寐、无梦,夜间口渴较明显,大便较干,舌暗唇紫,苔薄腻,脉弦涩。

血瘀,气不得通,故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活血不忘稍加补血,故加白芍。此处之辨血瘀重于气滞之证,患者平素脾性较易躁怒,故肝气易郁滞,气血失调,但从症状上胸痛、唇紫、口干、脉涩较为明显,故以活血兼行血。

治以活血化瘀、行气宽胸;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生地6g 桃仁9g 红花6g 当归9g

赤芍6g 白芍6g 枳壳9g 炙甘草6g

川牛膝10g 川芎6g 桔梗6g 柴胡6g

7剂后胸闷好转,无胸痛再发,口干好转,便软,但夜寐仍艰;后再予7剂加合欢皮、远志,睡眠好转,唇色转红。

二、王某,女,50岁,反复胸闷伴心悸,症见胸闷不适,心悸,时伴头晕、头痛,自觉手心发热,经期紊乱,时有经期腹痛,经量少而黯、伴血块,平素畏冷怕食生冷,口淡,纳一般,夜寐难安、梦多,大便溏薄、日3-5次,舌暗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沉细涩。外院已多次就诊,服中药2年,纵观均以健脾利湿、补肾阳等治法,却屡试无功。

《血证论》:“若阴血伤,而阳气不浮越者,脉虽虚微迟弱,亦不难治,但用温法……血症宜凉者多,非谓血症全不用热药也……久瘀以温药散之。”患者中年围绝经期妇女,气血阴阳寒热失调,症状较多较杂,瘀证与寒证较明显,兼见阳虚,故予温补清消之温经汤,虽温经为妇科要方,但见证而活用方,不拘泥于此,合附子理中丸以温中焦之阳气。

治以活血温经通阳;方用温经汤合附子理中丸加减:

吴茱萸3g 桂枝10g 川芎9g 白芍10g

当归10g 党参9g 麦冬3g 阿胶6g

丹皮9g 半夏9g 附子5g 白术9g

7剂后胸闷、心悸明显好转,畏冷已减,大便日2次、欠成形;再予7剂,手心稍有热感,此时正值经期,嘱无需停药胸闷、心悸未发,头晕、头痛好转,舌质淡暗,苔转薄白,诉口干明显,予麦冬加至9g、枣仁20g再予7剂,后诉诸症好转,夜寐转安,经平。

三、

王某,男,88岁,反复胸闷伴肢体乏力,冠心病病史30余年,长期卧床,心脏起搏器植入,症见精神软,胸闷时有发作,偶有心慌,无明显胸痛,时有嗜睡症状,懒言,肢体萎软乏力,胃纳欠佳,大便欠畅,夜寐尚安,唇紫,舌暗苔薄白,脉细涩。

患者血瘀与气虚均有,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久瘀亦伤气,血脉失荣亦失通,故胸闷而发,肢体萎软,患者虚证大于瘀证,补阳还五汤虽为中风病多用,但病机病理相仿,是为“异病同治”也,故择其为用。

治以益气活血、扶正祛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40g 赤芍12g 当归9g 川芎9g

地龙6g 桃仁9g 红花6g 太子参9g

石菖蒲10g 郁金10g 葛根15g 鸡血藤15g

7剂后精神好转,胸闷未发,大便可,乏力稍好转;再予14剂黄芪加至60g,加丹参15g后,唇色转朱,乏力明显好转,嗜睡好转;再予四君子汤加减以顾护胃气。

故理血活血之法,具体有如行气活血、温阳活血、补气活血法等不同辨证论治,要加以详细的辨证,详察病机,有瘀而知瘀之所在、瘀之所生,再以治之,瘀祛则事半功倍已。诸如以上小案者,皆为平日工作中之体会,“用药如用兵”,需要对疾病从宽度和深度有不断的认识,对辨证论治的这一核心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经典、圣贤、大家之言,不可不读,故于治则治法及用药才可日趋精准。


参考文献;

  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8,80,148,319,321,328,80,746. 

  2. 朱步先.从《逆数论》析张景岳的学术思想[J].中医杂志,2006,47(6):406-409.

3. 吴颢昕.《内经》论瘀血的治法及其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7(6):346-348.

4. 张芙蓉.温病邪入营血“口反不渴”或“不甚渴饮”机理刍议[J].山西中医,2004,20(2):4-5. 

5.杜悦凤,蔡青,王洪武.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3):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