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多样性护理方式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0
/ 3

探究多样性护理方式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陈新凤

三明市清流县总医院 福建 三明 365300

[摘要]目的:研究多样性护理方式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多样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血糖控制水平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和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糖尿病护理中应用多样化护理方式可以更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范围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多样性护理;糖尿病护理;血糖水平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类疾病,即体内糖的调节和利用出现了问题,使血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以及血糖水平变化范围较大,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突出表现的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由于糖尿病不能根治,患者需长期服药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负面情绪,不仅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而且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的正常调节,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和激素异常(如促进肾上腺素分泌,抑制胰岛素分泌和释放等),不利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控制[1]。糖尿病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糖尿病的心理障碍与年龄、病程等因素密切相关。行动畏缩、依赖心理较强是儿童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而老年患者多表现为急躁易怒,难以接受他人为其安排的治疗及护理,甚至有自杀行为[2-3]。因此,有学者提出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多样性护理,来帮助患者减少负面情绪,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2]。本研究选取我院80例糖尿病患者分组对比,探讨多样性护理在其中的应用。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为(51.24±5.72)岁;病程5~13年,平均(9.03±2.42)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36~68岁,平均年龄为(51.54±5.84)岁。病程4~13年,平均(8.91±2.31)年。两组患者间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参加研究的患者均是知情纳入。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准时的、正确的执行医生的医嘱,准时给予口服降糖药物,观察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注射胰岛素的时候要注意剂型、剂量,时间要准确,注意轮换注射部位,观察有无低血糖的表现。

观察组:多样性护理:(1)饮食护理:严格控制饮食,禁服含糖食物。三餐饮食定时、定量,不得私自添加。并向患者宣传治疗饮食的重要性。减少碳水摄入,可使用杂粮;蛋白质含量不超过总热量的15%,每天摄入优质蛋白质0.8-1.2g。患者体重指数为理想体重,禁忌使用油炸类食物,且不能使用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限制患者饮酒,食盐摄入<6g>天,限制各种甜食,检测体重变化,每周定期检测体重一次,保持体重的动态平衡。(2)运动锻炼,指导患者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走,散步等,活动量以不超过心率107次/min为宜,活动时间30-40分钟,适量的活动可以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不能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口袋随时备糖,如果发生胸闷、视力模糊等不适立即要停止运动,并及时处理。运动后做好记录,以便于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3)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调节用药,使用胰岛素时采用皮下注射,及时检测血糖变化。(4)健康教育,指导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包括口服降糖药的服用和不良反应观察、胰岛素注射、低血糖反应防治、足部护理及血糖监测等。交待患者赴医院定期复查和体检。告诉患者如出现任何症状加重或特殊不适,及时就医。(5)自我检测,患者及家属要实时检测血糖的变化,并根据血糖的变化来遵医嘱用药,将血糖、血压、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如果患者血糖已经控制平稳,所用降糖药没有低血糖风险,可以每周监测一次空腹和三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使用的是胰岛素尤其是预混胰岛素,要注意低血糖,可以每周监测一个全天血糖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和夜间1-3点血糖。另外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运动前最好测一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以适当加餐再运动。运动量过大的,运动后也要监测血糖。如果自我监测中发现低血糖要及时补充含糖食物,之后要与医生联系,共同寻找低血糖原因,避免再次出现低血糖。如果发现血糖过高,也要寻找原因,调整饮食运动或药物,尽量使血糖控制平稳。(6)心理护理,糖尿病人情绪波动会导致患者的血糖升高,对患者的健康和病情的稳定很不利。糖尿病病人患病后多因为知识缺乏,疾病痛苦及精神压力,常会有“灭顶之灾”之感,从而产生害怕、焦虑等情感障碍。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通俗地说,情感的变化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造成的。情感障碍容易导致丧失抗病能力,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可使病人消除情感障碍,榆快地接受治疗。利用各种治疗、护理工作的机会主动与病人交谈,与患者耐心的分析其现实面对的问题,深入患者内心,了解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同时,以热情的态度、优良的护理服务和舒适的环境取得病人的信任,以减少紧张和恐惧,使病人对控制疾病充满信心。

1.3观察指标

(1)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护理满意度。(3)用药依从性。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代入SPSS21.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间的血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HbA1c水平均有下降,下降程度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指标比较(mmol/L,x±s)

组别

n

空腹血糖

餐后两小时血糖

HbA1c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40

10.70±1.24

5.20±0.30

15.20±1.80

9.40±2.10

8.94±0.68

7.56±0.48

观察组

40

10.40±1.34

6.70±0.30

14.70±1.70

11.50±1.70

8.95±0.67

6.21±0.34

t


1.455

10.482

1.454

10.542

0.181

9.815

P


0.875

0.000

0.914

0.000

1.589

0.000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40

27(67.50)

11(27.50)

2(5.00)

0(0)

40(100.00)

对照组

40

20(50.00)

12(30.00)

3(7.50)

5(12.50)

35(87.50)

χ2

-

-

-

-

-

5.333

P

-

-

-

-

-

0.021

2.3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n,%)

组别

例数

非常依从

依从

一般依从

不依从

依从性

观察组

40

29(72.50)

8(20.00)

3(7.50)

0(0)

40(100.00)

对照组

40

19(47.50)

12(30.00)

4(10.00)

7(17.50)

33(82.50)

χ2

-

-

-

-

-

6.273

P

-

-

-

-

-

0.017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糖尿病患者比10年前高出3~4倍,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进行治疗。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危害性,要远远的大于原发性疾病。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以遍及全身各器官系统,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4]。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都和血糖控制不好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如何有效的控制血糖,临床证实,与护理的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护理的质量会直接关系着患者的预后情况,总而言之,糖尿病临床护理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有效提高糖尿病护理质量成为临床护理研究的重要问题,而大部分患者由于对住院部不熟悉,加之对自身病情的不了解,过于担忧疾病,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需要先进的护理方法。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会长期伴随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一时的治疗不是最终目的,其旨在于要求患者自身了解并掌握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防治知识和自救技能,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疾病的管理技巧,才能在改善血糖上得到明显的效果[5]

糖尿病需要一系列正规的检查和治疗,当患者心情不好,患上抑郁症时,就容易缺乏动力,失去希望,可能会因此导致治疗不规范或放弃治疗,从而影响疗效。此外,糖尿病和抑郁症均容易伴发多种躯体症状,若两者交叉,则会使病情加重,让患者更加悲观,更加觉得没希望[6]。有些患者还会因为糖尿病久治难愈,又要长期吃药,而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专家解释说,其实糖尿病并发症多,影响的器官也非常多,如小血管、肾脏、眼睛等,抑郁症的产生与这些并发症也有很大关系。由此可看出,常规护理远远满足不了糖尿病患者的需求,需要实施更加个性化先进的护理方案。多样性护理不同于常规护理的只注重对症干预,其更关注患者在生理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多样性护理通过在饮食、日常运动、用药、血糖居家监测等多方面进行护理,通过不同途径的多样性的护理措施来改善患者生活中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使患者更加了解糖尿病,对其注意事项熟记在心,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7]。多样性护理是临床上新型护理模式之一,主要是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的现实需求,不断调整护理模式,保证且不断促使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均趋于健康、积极的状态发展,临床上现已得到广泛应用。在糖尿病患者护理服务中加用多样性护理,可更有效的调动有助于疾病康复的各项资源,形成覆盖面更为全面的护理方案,起到有效控制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目的,并且预后良好[8]。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血糖控制水平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和用药依从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证明了多样性护理的有效性,多样性护理能够让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用药依从性得到显著提升,值得临床进行推广运用。

综上所述,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更好的控制患者血糖范围,并且在护理过程中,患者配合度很高,整体护理满意度与依从度数据令人满意,多样化护理有利于维持患者血糖水平的稳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沈梅芳,陈志朋,黄桂珍. 多样性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疾病认知、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0,26(7):42-44.

[2]何欢. 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z1):103-104.

[3]凌莉萍,张慧丽,赵华. 多样性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9,25(4):103-105.

[4]王斌,郑桃花,黄霞,等. 基于奥马哈护理结局分类系统构建老年糖尿病病人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J]. 护理研究,2021,35(4):685-689.

[5]孙维禧,潘欣欣,王艳梅,等. 2型糖尿病患者对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31):2432-2437.

[6]康霞. 多样性护理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6):814-816.

[7] 徐宗莲. 多样性护理方式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5):234-235.

[8] 姜欢欢. 多样性护理方式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