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图像质量与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0
/ 2

不同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图像质量与比较分析

童超

龙岩人民医院 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检查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期间于我院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平扫的患者,将其依据随机数列表法将其分为2组,分别进行3.0TMRI扫描仪与1.5TMRI扫描,对比2组患者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结果:3.0TMRI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检查效果更为显著,研究组ADC与PSR指标相较于参照组更低,而其他CBV、CBF、MTT、PH指标均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平扫中,应用3.0TMRI扫描仪的总体效果明显高于1.5TMRI扫描仪,因而在临床之中可以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3.0TMRI设备。

【关键词】医用磁共振成像;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图像质量;比较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临床之中较为常见,该类型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影响较重,需要及时接受治疗。当前核磁共振扫描仪的应用范围较广,能够依据扫描结果保障患者接受治疗,然而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不同核磁共振仪所获得的图像也不尽相同[1]。本次研究主要探究不同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期间于我院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平扫的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各42例。参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4/18,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8.82±4.45),疾病类型:病脑19例、脑囊虫病11例、结脑7例、化脑5例;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5/17,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8.91±4.52),疾病类型:病脑19例、脑囊虫病13例、结脑6例、化脑4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

本项研究主要为参照组患者使用德国SIMENS1.5T磁共振扫描仪,研究组患者则使用美国GE SIGNA Pioneer 3.0T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标准头部线圈。将患者头部固定后进行常规颅脑MRI扫描,主要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FLAIR、DWI,然后行3D-TOF-MRA扫描获取轴位图像,经后处理工作站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RA图像,进行HRMRI序列的准确定位,使扫描野覆盖双侧大脑中动脉走行区,然后行背景抑制下的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扫描,包括T1-HRMRI和T2-HRMRI。扫描序列主要参数:(1)3D-TOF-MRA:TR/TE=22/3.6,层厚=0.8mm,FOV=200×181,MS=384×365,翻转角=18°,激励次数(NEX)=1,总共扫描时间4min;②T1-HRMRI:TR/TE:700/25,FOV:206×185,MS:256×246,层厚:0.8mm,NEX:2;③T2-HRMRI:TR/TE:2000/140,FOV:206×185,MS:256×246,层厚:0.8mm,NEX:1.4。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的检查结果(ADC——表观扩散系数、DSC——动态敏感对比、CBV——脑血容量、CBF脑血流量——、MTT——平均通过时间、PH——峰高、PSR——信号恢复率)。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值变量、无序分类资料以(61b3056b8457d_html_cc566163015babe1.gif ±s)、%表示,t、61b3056b8457d_html_6c05ec94f4ffbb55.gif 检验;组间对比以P=0.05为界值,P<0.05则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含义。

二、结果

经对比分析,研究组ADC与PSR指标相较于参照组更低,而其他CBV、CBF、MTT、PH指标均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对比2组患者检查结果(61b3056b8457d_html_cc566163015babe1.gif ±s)

组别

例数

ADC

CBV

CBF

MTT

PH

PSR

研究组

42

0.96±0.12

5.08±1.81

5.45±2.64

1.37±0.40

3.73±2.17

0.77±0.15

参照组

42

1.36±0.27

2.34±1.16

2.81±1.26

1.17±0.36

2.31±0.71

0.83±0.09

t

-

8.774

8.260

5.849

2.409

4.031

2.223

P

-

0.000

0.000

0.000

0.018

0.000

0.029

三、讨论

核磁共振是目前临床之中发展情况较好的检测技术,临床医师能够依据患者的检测图像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分析,保障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从而为患者开展后续治疗[2]。核磁共振的检测图像准确性较高,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应的疾病信息,因而核磁共振获得的图像质量对于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核磁共振图像的质量可能受到设备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成像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对其进行控制主要指的是在检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使得设备获取最佳运行性能,图像或质量更为优质[3]。本次研究主要采用1.5TMRI扫描仪与3.0TMRI扫描仪为中枢神经系统检查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应用3.0TMRI扫描仪的检查效果更好,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3.0TMRI扫描仪相较于1.5TMRI扫描仪具有更高的扫描速度,且具有更高的组织对比度以及信噪比,更适应低噪音的环境,保障患者检查过程中的舒适度。

总而言之,3.0TMRI扫描仪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图像质量明显优于1.5TMRI扫描仪,提示3.0TMRI扫描仪具有更高的检测质量,值得将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思敏,李彦,严福华,等.不同医用磁共振设备在头颅DWI序列的临床图像质量评价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9,10(2):7-7.

[2]张蕊、白岩、魏巍、王梅云.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和扩散峰度成像基本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磁共振成像,2020,v.11;No.99(09):93-97.

[3]王芳芳.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0,21(1):3-3.